第A2版:市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09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助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报告摘要】

    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构建“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以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流的现代产业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港城工匠、首席工人。

    【人物名片】

    吕忠达 市人大代表,宁波工程学院院长

    金伟良 市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

    钱文君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研室主任

    马慧芳 市人大代表,奉化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报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让宁波发展驶入新轨道,也呼唤着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然而宁波2016年度人才紧缺指数和技能人才发展供需指数显示:产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紧缺,尤其是年轻高技能人才较为匮乏。教育,该怎样助力“中国制造2025”?

    采访中,代表和委员认为中国制造要发力,核心是创新,根本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教育需先行。

    中国制造的核心是创新驱动。金伟良代表指出,要发挥好高校在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助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高校需要实现从“作为资源的创新模式”向“作为引擎的创新模式”转变,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高校是城市开创新行业或彻底变革旧行业的源泉所在。他所在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参与筹建宁波市智能制造学院,计划与全球顶尖的墨尔本大学工程学院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与数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通过搭建一流的平台,吸引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助力“中国制造2025”。吕忠达代表认为,高校的科研论文要写在生产一线,要紧跟产业与市场需求调整研究方向,通过校企深度的科研合作,切实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切实推动产业发展。这需要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度。同时,高校是一座城市的智库,通过高校积极引智,直接对接国际前沿科技,提升城市产业的创新“能级”。

    大量高技能人才怎么培养?钱文君委员建议加强技能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和制造业复合型人才这三大类人才的开发培养平台建设,使我们的各级学校能培养出符合宁波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同时,高校和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宁波产业结构调整,使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在具体的教学中,做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所需深度融合。他建议进一步深化宁波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教育部门的力量共同做好这件事。吕忠达代表认为加大应用型大学的工科人才培养也是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建设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行业积极参与校企共建,加大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培养中要强化“工匠精神”。从事基础教育的马慧芳代表说,制造强国的共同点是拥有广泛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同样需要这个精神。她建议在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强化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培养,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提升人才的工业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宁波工业软实力。

    代表和委员认为,宁波更需成为“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示范城市。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才能支撑宁波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这需要各部门重视职业教育,引进先进模式,扩大产业人才培养规模。

    (蒋炜宁 陆灵刚) 

    9时,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开幕,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13时,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旁听公民座谈会。

    14时,市人代会各代表团全体会议或代表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

    14时,市政协委员分组和联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财政报告。

    18时45分,市政协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