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坎墩大学生农创园火了

大学生跳回“农门”耕新田

顾客在农创园挑选多肉植物(项一嵚 沈斌煊 摄)
“长”在树上的多肉(项一嵚 摄)
玉兰果蔬农场的水果玉米(项一嵚 摄)
瑞林农场的休闲吧(项一嵚 沈斌煊 摄)
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场推进会上,农创园的草莓干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何峰 摄)
◀胡晶金的草莓花束(何峰 摄)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王旭强 余聪波  

    清明小长假中,位于慈溪市坎墩街道的大学生农业众创园着实火了一把。3天内涌入5万余名游客,让这里的8位大学生惊喜交加。这片占地1000亩的园区中,首批8名大学生租种了400多亩土地,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年产值。

    大学生卷裤腿下地,凭啥干得这么靠谱?笔者来到坎墩探访这群创业者,听他们畅谈“新农经”。

    从爱好到创业,靠自学成为行家里手

    玩着玩着就玩大了,这话总挂在这群创业者的嘴边。他们中,有的是农学院科班出身,有的来自国际贸易、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专业,但侍弄花果蔬菜是他们共同的爱好。离开办公室格子间,投入田园的怀抱,他们说干就干。

    可这田园牧歌并不好唱,从爱好到创业,他们都走过了艰难的自学之路。

    “别小看种花匠,咱们经常在业内交流群里打趣,做这行可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在半岛花卉农场,陈速超和王雪维夫妻一个给月季做水肥同灌,一个忙着打包月季花苗。陈速超是一名资深“花痴”,但他说,种几株花和种几万株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夫妇俩搜集了齐全的网络资料,还奔赴日本考察,光是“岗前培训”就花去了好几个月。

    2015年4月,他们真正当上了农场主,发现还有更多门道只能靠自己摸索。第一次扦插月季,成活率不到50%,迅速传染的霜霉病害死了3000多棵花苗。“好在我们善于学习和总结,也能找到线上线下的学习渠道。”王雪维说,现在他们不仅掌握了月季养护的知识技能,还成了懂得气象知识、水质监测、英文、日文、法文、摄影和淘宝运营的“全能选手”。

    如今,农场里种着400多种月季,绝大部分是进口品种,其中的230余种放在淘宝店铺上销售,日均卖出50余单。王雪维还借鉴了美国的花苗包装设计和日本的轻便式花盆,将花苗连盆装在长条状的纸箱中,用胶带固定,并留出通风孔。“通过快递发了5万株花苗,压坏的不到10株。”

    精心“伺候”着500余种多肉植物的房素文也经历了从“发烧友”到“专家”的蜕变。“当初从韩国引进多肉植物,只是觉得它蠢萌好玩。”她在2013年创办的添尚锦花卉农场是慈溪市引进多肉最早、品种最多的农场,“自己创业了才知道,多肉的品种太多了,一不留神就养死一大片。”她介绍,这些“肉肉”习性各异,栽培方法有“砍头”的、有叶插的,有些喜水,有些耐渴,栽培繁育需要费心钻研。在她努力下,鲜艳可爱的“肉肉”成片爆长,去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从生产、营销到服务,这群新型农民停不下自学创新的步伐。“比起只追求产量的父辈,我们更加追求特色服务、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所以必须紧跟市场、随时充电。”玉兰果蔬农场负责人胡晶金是一位典型的“农二代”。他的父亲多年来向大型农业公司批发蔬菜。自他接班后,全新的育苗流水线培养出水果玉米、西甜瓜、西兰花等10余个紧俏品种,自动播种机、物理防虫技术等高科技元素更是帮助农场入选首批“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击中消费痛点,撬动供给侧“杠杆”

    “街道全力支持大学生农创客,不是为了赶时髦搞噱头,而是因势利导。”坎墩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元奇介绍,早在七八年前,这片土地上就集聚了几位大学生,“他们瞄准了市民对乡村休闲游和体验式消费的新需求,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解决了周边市民放假该去哪里玩的重要问题。”在他看来,这正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命题下,交出的一份“小而美”答卷。

    除了琢磨农技知识,这些大学生琢磨得最多的就是顾客的需求。击中消费痛点,不按常理出牌,换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回头客。

    走进青庭花园农场的大门,每个人都会眼前一亮。一面砖石中镶嵌着植物的景观墙将花园大棚分隔成休闲区和植物展示区,室外是一个大型绿草坪,儿童和小狗在金色油菜花中嬉戏,秋千在微风中飘荡。

    “买花草总怕养不好,顾客最缺的就是专业指导和设计,这正是我的突破口。”场主胡佳玲自费去上海学习园林设计,回到慈溪创办“家庭园艺中心”。许多销售花草的商人总会说“随便养就能活”,但她会仔细询问顾客,想将花草养在室内还是户外,再根据种植环境推荐合适的品种,并提供详细指导。

    开业不到半年,她已树立了过硬的口碑,目前青庭花园一半的收入来自花卉销售,另一半来自家庭花园设计订单。“通过微信发布免费设计的活动后,我发现消费者对庭院设计的需求也很大,目前每平方米40元的设计费并不是人人都愿意掏,但今后的消费理念一定会不断升级。”

    舌尖上的安全,也是众多消费者对农产品提出的迫切要求。“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我一直求质不求量,宁可一开始不赚钱。”胡晶金接手玉兰果蔬农场后,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要求进行种植生产,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打出“放心安全牌”,不愁找不到识货人。“搞无公害种植的成本比较高,所以父辈大多觉得吃不消。但我们的零售产品都是通过微信提前下单预订的,绿色果蔬供不应求。”去年,他从法国引进的水果玉米卖出每个10元的高价,2000余个首批试种果实仍立即被抢购一空。

    农业“接二连三”,抱团深耕都市新田园

    大学生深耕都市新田园,解决的不仅是城里人放假时去哪里玩的问题。在这里,农业不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通过“接二连三”发挥加乘效应,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

    2004年就在这里创办慈壹佳果蔬农场的孙永涛是慈溪市有名的“草莓达人”,他引入的红颊草莓个头不大却很甜。但每当天气一热,迅速成熟的草莓来不及采摘就烂在了地里。最近他和工厂合作推出的首批样品草莓干被迅速“抢光”,完美解决了浪费问题。孙永涛算了一笔账:新鲜草莓每千克售价30元,用果蔬冻干机加工1千克草莓干需要3千克新鲜草莓,而每千克草莓干的零售价高达500元。“刨去每台12万元的机器成本和折旧费,再加上电费和人工费,还是有利润的。”他打算购买一批机器,扩大冻干果蔬的经营范围。

    胡晶金则在节日期间推出了每天限购10束的“草莓花束”,成为农场的“引流利器”。

    “最近电话都被打爆了,好多人问无花果啥时候上市,无花果干还有没有。”徐凯凯经营着全省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基地,把又大又红的“玛斯义·陶芬”无花果卖到每千克40元,无花果干的价格是鲜果的10倍。他还在去年酿制了一批无花果酒,打算贮藏2至3年,待口感更好后卖个好价钱。

    在瑞林火龙果基地的玻璃大棚休闲吧内,慈溪第一个种植火龙果的徐特佳忙着接待游客。自2013年投产以来,这里的优质火龙果以每千克50元至70元的价格畅销余慈地区,创造了亩产值7万多元的业绩。但徐特佳还想多搞点新花样,不断推出火龙果盆栽、火龙果月饼、火龙果馒头等衍生产品。

    不仅要搞产品加工,更要卖好休闲体验。孙永涛不仅设立了带有烧烤服务的休闲区,还打算利用农场人气推出招租铺位,通过慈溪市农合联的大平台,吸引特色小吃等商户入驻,为顾客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徐凯凯开辟了两个垂钓鱼塘,今年还将从江苏盱眙引进优质小龙虾,提供“钓上来就能加工开吃”的新服务。徐特佳增设了咖啡、烧烤、火锅、简餐等休闲餐饮服务,还打算多承包几十亩地建设休闲庄园。

    “发挥各自优势抱团创业,不搞重复竞争。”张元奇说,街道已经完成60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今年6月前另有4000亩土地可顺利流转。“重点鼓励种植面积50亩左右规模的单户,目标是吸引60余位大学生拎包入住,形成‘一园一品’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今年,坎墩街道计划投资2亿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土地免租、财政补贴”吸引华东地区农业类专业学校落户,为大学生农创客提供新品试种、新技术应用的试验田,加快推广农业科研成果。

    记者手记

    历史的轮回总是令人玩味。大学文凭曾是众多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通行证,但进入新世纪以后,不少大学生又从城市回到了田园,还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大学生跳回农门,为啥能念好“新农经”?通过和他们面对面交流,我得到了以下答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当个职业农民,不能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画等号。农业的季节性强、投资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即便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农民还是一件苦差事。8位大学生不约而同地告诉笔者,务农可比上班辛苦多了,人晒黑了,手变粗了。但他们放不下对土地的依恋,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改初心。

    在他们心目中,挣钱不是第一位的,用靠谱的品质赢得顾客信任,才是最开心的事。比如,徐凯凯总会把“不完美”的无花果挑出来,胡晶金允许顾客退货或者补货,胡佳玲会劝说顾客别买不适合自家种植环境的花木。凭着这份逐梦的“傻劲头”,他们收获了信任,把“一锤子买卖”做成了长线生意。

    爱学习好折腾,他们在创新摸索的路上赢得漂亮,也输得坦然。冬枣、香蕉、蓝莓……这是他们尝试过的新品种,但都因水土不服失败了。但正如徐凯凯所说,互相交流失败教训后,他们变得更加专业和沉稳,做事情再也不会“只凭感觉不调研”了。

    “问街道拿地的大公司太多了,可我们农业众创园只欢迎大学生。”坎墩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元奇认为,引进大型农业公司确实可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既无助于留住返乡大学生,同时为村民带来的长远利益有限。拿到拆迁款的村民一旦离开土地,多半没有进城谋生的能力;大学生一来,当地农民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的收益,也能学到农业“新玩法”。

    大学生务农,带来“三赢”成果。以创业代替就业,他们找到了新舞台。他们从供给侧发力,为市民提供更新潮更优质的农事消费体验,还能与农民建立“新型利益共同体”,为农村注入新活力。而在张元奇看来,当代大学生“归园田居”的最终价值,在于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一批有情怀、懂三农、肯实干的后备人才。(项一嵚)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