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甲方”与“乙方”,是签订合同时常用的词汇,它们各自代表着合同双方的不同角色。“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提出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及要求;“乙方”,一般是指接受目标的一方,在合同中主要是承诺如何保证对方目标的实现。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乙方”的主要任务是想方设法完成合同约定的条款,“甲方”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对方实现既定目标。合同到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合同约定的资金或者其他酬劳给“乙方”,“乙方”则根据合同完成情况获取应得的报酬。如果“乙方”没有完全履行合同,“甲方”有权按照合同的约定给以相应的扣罚。 类似合同签订中“甲方”“乙方”这样的关系,在其他领域也存在。譬如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中,领导一般是提出任务,让下属去完成;下属则按照领导提出的任务去努力实施。任务结束后,领导按照下属完成的情况给以一定的评价,并纳入业绩考核;下属则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获得相应的褒奖或处罚。 譬如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中,老板一般是“甲方”,员工一般是“乙方”。老板向员工布置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监督与管理;员工则按照老板的要求努力工作,以达到老板预定的目标。任务结束后,老板按照员工完成情况的优劣,给予相应的报酬。 行政领导层中正职与副职之间,也有类似“甲方”“乙方”的关系存在。正职一般是“甲方”,他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工作目标;副职一般是“乙方”,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所分管的那部分工作。 在上述这些关系中,“甲方”与“乙方”的角色一般不能错位。如果行政单位中的下属、企业中的员工、领导层的副职,自我升格当起了“甲方”,向领导、老板、正职发号施令,指手画脚,这就会出现机构或单位的组织涣散、程序混乱,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引发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反之,领导、老板、正职自我降格为“乙方”,整天忙于事务,抓小放大,也会使一个单位或机构失去核心,群龙无首。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另一面。现实生活中,“甲方”与“乙方”的关系,并非总是一成不变。作为领导、老板、正职,在本单位是“甲方”无疑,可是到了上级那里,他们自然就成了“乙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保持着“甲方”姿态,没大没小,就一定会碰钉子。而领导层中的副职,在下属面前,他应该转为“甲方”,向下级提出完成任务的指导性意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此时依然保持着“乙方”状态,对下只当“传声筒”,对上只做“汇报器”,要想升为正职就比较难了。 生活当中,也要学会适时转换角色。譬如退休了、免职了,已经不是领导、老板了,却还习惯性地保持着一副“甲方”派头,遇事颐指气使,拍板定案,别人稍有不敬,立即火冒三丈,这就难免被人耻笑。 朋友、同学聚会,在单位里是“甲方”的,也要忘掉原来的身份。不管是处长、局长,还是工人、农民,朋友、校友面前大家平等。如果因为曾经有过芝麻绿豆官的头衔,俨然摆出一副“甲方”派头,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就让人恶心了。15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校庆之味”的评论(见《大题小作3》),批评一些学校的校庆活动“官味”太重,表现之一是按校友所担任的行政职务高低安排座位、分配就餐。 在另一种情形下,“甲方”“乙方”的角色互换,还是我们极力提倡的。 作为主要任务是提出目标、下达任务的“甲方”(包括领导、老板、正职,下同),如果在制定目标之前,能放下姿态,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与此相配合的,此时的“乙方”(包括下属、员工、副职,下同),能站在全局高度,主动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就有可能使目标任务更加切合实际。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乙方”发现“甲方”原来制定的目标和提出的要求,或不切实际,或存在偏差,就要有全局观和责任心,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甲方”做出修订与改变。如果觉得“乙方”的意见有合理的成分,“甲方”就应该虚心接受,对原来的目标作重新审视与修正,以使工作取得更圆满的结果。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乙方”依然坚守自己的原本角色,认为制定目标不是我的事,看到了不说,想到了不提,那就会给工作带来本可避免的损失。同样,如果此时的“甲方”依然坚守制定目标是我的权力,“乙方”无权置喙,不听从合理建言,一意孤行,同样会给工作造成本可避免的损害。 可见,“甲方”与“乙方”的角色,坚守与互换,既是学问,还是修养。观察一下你的周围,就会发现,一些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就是因为有关各方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