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宣文 记者殷聪)名为干洗实为水洗、价格不菲的衣服出现破损、洗衣后缩水褪色、衣物丢失……随着气温的回升,市民身上厚厚的冬装逐渐被春装代替,对于部分“难伺候”的冬衣,多数市民会选择拿到洗衣店清洗、保养。然而,随着“换季洗衣”迎来高峰期,洗衣纠纷也随之而来。 消费者张女士近日通过手机APP完成下单洗衣后,却发现羽绒服洗出了不少小洞。张女士要求洗衣店进行赔偿,但洗衣店只同意赔偿洗衣费用的10倍。双方协商不一,最终请求市场监管部门帮助。按照《宁波市洗涤(染)行业消费纠纷解决办法》规定,不能出示购衣凭证的,按洗涤(染)费用的20倍予以赔偿。但赔偿后,衣物归经营者所有,如消费者需要保留损坏衣物的,经营者可减少30%的赔偿额。经过沟通,洗衣店最终同意按规定赔偿张女士700元。 象山的翁女士日前将一件价值1700元的呢大衣送店干洗。几天后,翁女士将衣服取回家时却发现衣服表面多了许多浅色的折痕。因翁女士与干洗店之间仅有一张收款单据作为取衣凭证,上面没有衣物的基本信息,也没有相关权责说明和双方签名,而商家又坚决不承认有过失,最终导致调解失败。 “目前,部分中小型洗衣店存在行业潜规则。价值不菲的衣物被洗坏了,最高只赔偿洗衣费的20倍;接单时不开具任何票据,或者开票不标注衣服价格、规格、品牌、新旧程度等信息,导致消费者维权时处于被动。”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干洗衣物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服务设施齐全、售后服务规范的正规店。同时,消费者取衣查验要仔细,留好书面协议及凭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