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共体 让孩子们抱团成长

微共体小组组内讨论,观课教师俯身融入小组倾听、观察。
微共体小组组内讨论“编题”思路。
微共体“日不落小组”在集思广益,完成小组任务。

    核心提示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合作的世界,需要善沟通会团队协作的建设者。然而反观眼下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家庭教养方式,无法为这样的建设者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怎样的学习才是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怎样才是能让孩子获得真正发展和成长的学习?

    组建微共体,让孩子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相遇与对话,抱团成长,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好途径。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朱尹莹 池瑞辉 文/图

    怎样的学习适合未来社会?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文明在不断向前演替发展,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智能互联网文明。人际间交流更为频繁,同时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可以预见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合作度的世界。然而我们对未来年轻的教养方式却已经滞后,孩子们合作分享意识逐渐淡泊。

    看看眼下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6人对待她或他一人,自小难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6个大人对待1个孩子只有帮助与指导,孩子很少有机会学习怎样沟通与团队合作。

    再反思一下教学方式:三四十人一个班级,同伴太多,没法真正深入开展合作。眼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视听并用、老师演示占了大头,然而这4种方式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记住率分别为5%、10%、20%和30%。就算课堂上常有学生讨论也因为课时有限,每个学生参与得并不深入。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一位特级老师在采访中提出,在这样的教养环境长期浸润中,当前学生自我中心、单打独斗的竞争意识远远强于团结分享的合作意识。

    采访中数位老师说,回顾我们以往的课堂,经常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即使是有小组讨论或合作,那种小手林立,叽叽喳喳地讲,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否真正引发学生思考,真正开展团队协作还得打个问号。

    然而,未来社会需要自身优秀且能使所在团队强大的生力军,就需要从小开辟合作学习、做事及成长的空间。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学习中相遇和对话,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成长?

    由此,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共同体学习出现。日本学者佐藤学率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教育改革实践中。眼下,全球有近2000所学校在实践这一理念。10多年前,国内也开展共同体学习。眼下,有东北师大附小、上海子长学校、福州四附小、宁波海曙外国语学校等多所学校在实践共同体学习理论,其中海曙外国语学校首个提出了“微共体”概念。

    佐藤先生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协同学习,包含相互倾听、有挑战性和符合学科本质这三个因素。有听了别人的思考重组自己的思考,有相互促进思考,有相互学;还有探索和思考不懂的事情,从已知向未知求索的过程。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在引进学习共同体时,又做了一创新——组建微共体。

    它是指为数不多的学生、老师或家长根据一定原则自主或经引导选择合作同伴而组成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紧密型团队。它让孩子们在这个小集体里,抱团成长,体会同伴的温暖,进而引发合作心理模式的嬗变。

    把微共体搬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主阵地。海曙外国语学校将微共体搬进了课堂里,渗透到了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并逐步形成了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模式。

    802班语文课上的是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我们发现,该班32名学生被分成6个小组,讲台被搬走了,课桌椅也不再是过去的“排排坐”,而是根据小组成员人数将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一堂40分钟的课这样分配时间:学生分小组花10分钟总结提炼前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15分钟课,5分钟点评,学科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成果10分钟。在这节与“满堂灌”截然不同的语文课上,我们发现整堂课气氛活跃。5名学生先后上台展示成果并请同学提问。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该班班主任说,这堂名著解读课,他们共分3课时。当天正在进行的是第三课时,总结提炼课。也就是全班共享成果课。在一周前,该班还上了两个课时:老师对整篇文章进行导读,各个学习小组分配组员主攻方向,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带着问题预习、讨论,学习效果更好。”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纷纷表示学起来带劲给力!

    据介绍,班级座位布置是微共体构建中最为显性的变化。每个管微体由七八名学生组成,每个管微体又分成2个学微体。班级管理以管微体为主开展,人人有分工且不重复;学微体三四人适合课堂协同学习的倾听和对话,促进深度学习。小学一、二年级以全体学习和两个成对学习为主,三至九年级以三四人男女混合学微体学习为主。

    通过微共体的课前自主、课内协同、课后互促等策略变革学习形态,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高效学习,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课内协同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三个流程促进思维火花碰撞。这一协同还从课堂延伸至预习、作业、复习、检测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

    科学微共体则为“合作——质疑”提供了一个充分而自由的平台。《空气的成分》这节课原本有一个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在教材中是以演示实验出现的。加入微共体元素后,这个原本的演示实验变为微共体合作探究实验,每个成员分工后,在各自岗位上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影响水的溶解能力因素时,由微共体成员2人一组合作设计并进行实验与观察,最后微共体内讨论、得出结论。看到水加多些,糖就溶解得多些,有孩子认为水越多,糖的溶解能力越大,也有孩子反驳——“这好比是一人一顿吃了两碗饭,现在是两人吃了四碗饭,饭量并没增加。”对于搅拌是否影响糖的溶解,微共体内的孩子们动手做起实验,彼此展示、争论与探讨,从而不断建构起有意义的认知体系。

    据介绍,目前微共体学习在该校一至九年级所有班级所有学科中推行,在数学的习题讲解课、语文的名著阅读课、作文评改课,以及自主复习课等这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比较大的课堂上实行。每个科目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微共体学习模式和课前、课后任务单等,孩子们相互学、做中学,反思中深度学。

   相关链接 

   微共体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除了班级座位布置变化,随着微共体的深入推进随之而来的变化还有很多。

    有心的孩子发现,班级墙壁、板报上展示的作品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给各个微共体留下了足够的展示空间;班级活动也以微共体为单位开展,日常管理也以微共体为单位落实值日、家长会、化解同学矛盾等等。班级管理也随之而变——班主任直接将权力下放给组长,组长安排各个岗位的组员。每个微共体还配备了一位导师,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常任导师主要由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门学科的老师担任。综合学科的老师,如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可以以流动导师的身份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最为关键的是评价体系被重塑,从个体转向到微共体上。而评价的重点放在考核微共体协同学习的过程和发展上。为调动微共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引入多元评价,定期开展微共体自评与反思、互评,推进互助成长。有的以微共体游戏闯关等方式代替期中、期末考;有的以微共体月记录、得分卡、信任卡及百宝箱激励评价法等方式丰富评价载体。

    通过融合活动、教学研讨以及教学评价等构建起一个个合作互动的教师微共体,有师徒结对、导师团队、主教-助教团队、青年研修共同体、中小学协同学习研究联盟等。就是在校内听评课活动中,听课者即是课后教师教学的指导者,又是自我修炼的学习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教育教学评价以班组、备课组、年级组为单位体现,发展性地评价教师团队的成长及教育教学效果。

    微共体还从学校向家庭延伸,逐步推进家长讲师团、家长护苗队、家长食堂义工团、亲子共同体等家校合作载体的建设。

    这些让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共同成长更好地得到落实。6班共有5个微共体,分别是“日不落小队”“群英小队”“辉煌小队”“初阳小队”“曙光小队”。5块由学生设计的队牌被摆放在教室显眼的位置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回想起刚组建团队时,也有组长想把落后捣蛋分子踢掉,有找老师谈话甚至联名上书请求换成员的,也有孩子到老师地方哭诉并数落组长的种种“不公平”。导师们引导微共体的孩子们围坐一起,就组内发生的问题先进行内部探讨。最后由导师出场帮他们分析、引导,探讨解决方案。就这样,微共体的成员们顺利地度过磨合期,走进适应和成长期。

    抱团中学习和成长

    微共体的孩子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共同的任务驱动。他们既有学习关系,又有工作关系,还发展为亲密合作的情感共同体!

    五年实践使班级管理模式、师生关系、学生面貌都静悄悄地发生改变。

    7年级的小刘有一段时间作业常常不交,叛逆的他,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油盐不进”。班主任特意将他安排在了班级里为人最热情的组长身边,形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在组长与他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同时,微共体让他找到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渐渐地,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小刘的绘画、写作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他还通过竞选顺利当选为班干部。在一次市级展示课上,在300多位听课老师面前,他主动举手上台为大家进行了课堂展示。

    有一个微共体中的孩子发育较同龄人迟缓,需要老师和同学照顾。微共体小组一点也没嫌弃他,把他当作小小孩照顾。同伴们说,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就不能分开!其他5个成员轮流在每节课前提醒他认真听讲,约定下课后互相考一考。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让老师们感慨良多。该校中学教务处老师发现,初三总复习时,学生的错题在微共体内基本上能解决掉,老师不用太费劲去讲解,去督促,而且学习不仅学得轻松,还效果很好。老师们省下的时间用在对孩子出错地方的修正、点评上面。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协同学习的内容,比被动听讲来得有效得多!

    在协同学习、共同参与活动中,微共体中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好,来自同伴的力量帮助他们越来越阳光、向上。一向体质很好的小宁(化名)寄住在姑姑家,近半年屡屡肚子痛。每每父母驱车赶来,她身体不适的频率反而增加不少。这是为什么?原来是一向独来独往的她缺少朋友,无从倾诉。这些导致她的心理情绪通过身体的不适和叛逆外显出来。微共体的小伙伴们利用每周随笔,各自给她专门写了一封信。“幸福已化作你的朋友,和我们在一起,就是和幸福在一起!”“每个成员都有一技之长,缺一人,犹如赛车缺了一个零件,发动不起来,我们不能没有你!”小宁的心暖了起来,归属感逐渐提升。以前见到老师低头过的小宁,现在会主动询问老师是否需要帮助,微笑时常挂在她的嘴角边。科任老师们也发现,小宁上课越来越专注,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小宁也慢慢认可自己的父母及家庭。她在作文中写道“身边有这样温暖的小伙伴,有负责关心的老师,还有善解人意的父母,余下的时间我要放下一切,向前冲!”

    孩子从“我”向“我们”变化。9年级某班只有1名学生被录取到某所高中。老师问他高中3年,一个人在那里会不会孤单?学生脱口而出,还有其他班的3个同学,我们有4个人,何况还有上一届的学长呢!孩子思考问题的半径早已从个人、班级,扩大到了学校。

    抱团成长引发孩子深层次的变化——内心思维和心理情感模式的变化。这些将是教育留给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元素。

    3月,共同体学习概念的首创者佐藤学称:“海曙外国语学校的改革将学校的可能性变成了一种现实。学校把每一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公来教育,把每一位教师作为教育专家来培养!我在这所学校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佐藤学提出的协同学习理念摘要

    学校需要真正改变,唯有从学校内部发生改革。

    真正的学习是协同学习,它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越会倾听的学生越善于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我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与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

    互相学习并不是“互相教”的关系,“互相教”就变成会的学生单方去教不会的学生,这样没办法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学习。为什么呢?不会的学生以后就会变成慢慢地等着别人来教他,一旦他意识到别人应该教他,他就不会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了。

    (蒋炜宁 池瑞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