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宁波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我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决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改善社会民生,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1.1亿元,增长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804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4.5亿元,增长10.5%。

    (一)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创新转型继续提速

    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一产增加值增长2.1%。二产增加值增长6.5%,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99.1亿元,增长7.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0.5%。三产增加值增长8.1%,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56.1万标箱,人民币存、贷款分别增长5.2%和5.6%,文创产业、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5%和10%以上。

    创新步伐持续加快。举办全国机器人峰会并实现永久落户;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71家,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超过500家,新备案创新型初创企业202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5家。获批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05.9亿元,增长12.1%,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4.3%,新产品产值率32%。

    (二)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投资重点领域支撑明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61.4亿元,增长10.1%,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生态环保投资分别增长25.7%、14.2%和47.2%。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2467亿元,市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406亿元。设立PPP投资基金和项目库,入库项目176个,其中签约56个,引入社会资本1172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3批65个项目75.7亿元。编制重大项目实施三年滚动计划(2016-2018),共列入1035个项目,三年计划投资8000亿元左右。

    新兴消费带动作用显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7.6亿元,增长10.3%,限上生活必需品类、汽车类分别增长6.9%和1.8%。网络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增长45.6%,快递业务量超过5亿件,增长66.2%。实现旅游总收入1446.4亿元,增长17.3%。

    (三)重点改革实现突破,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93家,腾出用能空间24.3万吨标煤,提前完成20万吨的钢铁产能化解任务。出台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政策意见,商品房存量消化周期进一步下降。开展恶意逃废债、互联网金融等专项整治和“两链”风险化解,不良贷款率下降到2.63%。出台实施“降本减负35条政策”及配套政策,为企业减负300多亿元,其中,实施社保费减免政策直接为企业减轻缴费负担30亿元。出台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32项重点攻坚任务有序推进。

    深化政府和市场化改革。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奉化撤市设区,新鄞州、新海曙挂牌成立。启动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基本实现“市县同权”改革目标。建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出台助力小微企业成长15条政策举措。

    推进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落地实施。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加快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把危化品爆炸等安全事故纳入到公共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正式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建立“多规融合”统筹管理机制。出台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政策意见,发布28个第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名单。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自然人公共信用档案初步建成。

    (四)重大战略推进落实,开放合作继续深化

    对接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促进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圈联动发展。制定《宁波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一圈三中心”实施方案》,推动沿海铁路、金甬铁路等重点项目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参与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积极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1位和第4位。航交所完成交易额67.5亿元,增长34%,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顺利揭牌,中国航海日论坛永久落户。

    深化扩大开放合作。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和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首届亚太经合组织城镇化高层论坛等重大活动。出台“促进外贸持续稳定增长22条意见”,实现货物进出口6262.1亿元,增长0.9%,出口4359.4亿元,下降1.4%,占全国份额略有提高;进口1902.7亿元,增长6.5%。实际利用外资45.1亿美元。核准中方投资额35.1亿美元。浙商回归资金612亿元。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营。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70亿元。

    (五)城乡治理力度加大,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铁腕铁拳整治生态环境。深化推进“五水共治”,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三江清淤近200万立方米。姚江、奉化江堤防工程基本实现防洪封闭,“两江同治”的“6+1”工程有序推进。钦寸水库具备下闸蓄水条件,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扎实推进。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棚户区改造288万平方米;实现“三改”面积2812万平方米、拆违面积1887万平方米。出台全省首个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3%。获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560元和28572元,分别增长7.7%和7.9%,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9万,城镇登记失业率2.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1。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医保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全市已拥有养老机构272家、床位5.3万张;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保政策并轨,五项保险参保人数保持增长,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744元。推进全省综合医改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双下沉、两提升”稳步推进,全市每千人医生数达到3.88人。

    加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效实中学东部校区加快建设,宁波工程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市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取得进展。举办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成功举办“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活动年。

    在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一是经济调整转型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对汽车、石化等个别产业依赖度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快。二是投资后劲面临考验。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接续不足的现象突出,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回落幅度大于全国、全省。三是改革的总体进度还不够快。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创新突破成效还不够明显,受益面还不够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有待加强。四是局部领域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区县(市)房地产库存偏高,非住宅库存去化压力大;资金链和担保链风险仍存,个别地区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初步确定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货物出口总额确保全国份额;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6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城镇登记失业率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节能减排降碳等完成省下达任务。

    2017年,围绕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和上述主要指标落实,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八大重点工程。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技改专项和自动化改造示范项目,筹建智能制造标准联盟,谋划开好全国机器人峰会。实施“制造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战略引领产业和细分产业,完善“3511”产业体系。推动三大石化产业区提升发展。推进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支持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等创新平台发展,争创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示范创建和自有品牌培育。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实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86项重点任务。围绕港口物流服务中心建设,整合提升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物流配送等功能性平台。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示范试点建设,加快“一带两湾”创新空间、保险创新产业园等建设。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一二三产融合试点示范。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连片集中长期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快港口经济圈建设,再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一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参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行动计划,办好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参与打造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发布海上丝路贸易指数。积极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组织实施宁波都市区开放发展和一体化发展行动。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金甬铁路等对外交通项目,深化沪嘉甬铁路、甬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做大做强重点开放平台。规划建设梅山新区。整合提升宁波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三是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型企业。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深化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三)深入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加快培育城市极核功能

出台实施《宁波都市区规划纲要》,加快各项政策举措谋划落地。一是优化中心城区和重点功能园区定位布局。强化统筹发展机制,调整相关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抓好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新材料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航天智慧科技城、南部滨海新区等功能区块发展。争取新创建和培育30个省、市、县特色小镇。二是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效应。依托轨道交通、栎社国际机场、城际铁路等,推进建立一批交通枢纽门户区和产业功能区,培育全国性物流仓储基地。聚焦中心区陆港布局,支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业态发展。三是推动都市圈城际协同发展。加强与嘉兴、舟山、台州在湾区发展共识和环境共保等方面合作。

(四)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内需潜力释放

开展精准招商大会战和有效投资攻坚战活动,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推进482个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推进“十三五”重大产业项目实质性落地,加强招商引资和签约项目的落地转化工作。动态编制重大项目实施三年滚动计划。加大147个重大项目前期攻坚,加快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申报。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依法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推进一批有较好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的PPP项目,完善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指导意见。完善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担保机制。推动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

推动消费升级扩容。加快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做强消费街区业态、品牌和文化,引导过剩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广场向社区邻里中心转型,支持传统社区商业改造升级。推动餐饮、家政等行业标准化发展,支持社区配送、家政服务等电商化发展,鼓励农村电商发展。

(五)突破关键环节重点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一是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钢铁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制定出台企业兼并重组政策实施细则,着力化解金融风险。结合“双创”平台打造、服务业企业招引等,加快商务楼宇库存去化。进一步落实企业减负政策,推进涉企收费管理定价机制改革。深入实施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二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行政事项清单。抓好“放管服”改革,修订出台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建成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备案系统。加快市属国企整合优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建设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二期。加快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债券发行,提升发展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四是全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实施“多规融合”,深化农村“三权”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美丽宁波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坚决剿灭劣Ⅴ类水;落实河长巡河和日常管理制度,启动防洪排涝“2020”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化“四边三化”、“两路两侧”专项整治。二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化低碳城市试点,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一批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三是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抓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历史闲置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加快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推进拆后土地利用。

(七)深化社会民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一是确保年度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落实到位。二是维护就业、价格稳定,促进居民增收。调整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价格监测调控,做好菜篮子商品价格平抑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三是建设更加均衡普惠的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保政策体系,努力使全市范围内社保政策框架、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相对统一。四是加快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深化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文化遗产保护申遗工作。实施综合医改先行先试,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收费改革。力争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达到60%。加强基层健身设施和体育组织建设。五是开展人口战略研究,制定发布人口发展规划。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