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名湖畔的擎烛人

——记北京大学史上任期最久的校长蒋梦麟

蒋梦麟故居
蒋梦麟故居开馆仪式
余姚市梦麟中学

    方其军            

    【核心提示】

    1886年1月20日,余姚兰风乡老蒋村(现黄家埠镇华家村)的一个商贾之家,传出新生儿的哇哇啼哭。年轻的父亲蒋怀清在前一晚刚好梦见一只熊来到他家,于是,就给孩子取名“梦熊”。谁都不曾料到,正是这个孩子,后来执掌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长达17年。他在读书期间,因为参与进步活动,被当时反动势力所不容,后改名为“梦麟”。

    蒋梦麟,字兆贤,号孟邻,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出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还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久的校长。

    蒋梦麟担当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家国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倘若没有像蒋梦麟这样的主心骨披肝沥胆地坚守、披荆斩棘地突围,北京大学在幽暗的历史关口将会走向何方?或许无从判断。因此,作为一种象征,余姚人蒋梦麟可以说是未名湖畔的擎烛人。

    故乡余姚 血脉所系 童年梦园

    “我故乡余姚城外的姚江岸上有一座接官亭……大约60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发现亭子附近聚了一大堆人。赶过去一看,原来是大家在观望学台和他的随行人员下船、上岸……我遥望着学台等一行换了船,学台踏上最华丽的一只,随后这只载着官吏和陋规礼金的小型舰队就扬帆顺着退潮驶往宁波去了。那种气派使我顿生‘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触。”在自传《西潮》里,蒋梦麟这样描述自己的少年梦。自此他渴望出人头地,决定奋发有为。其父曾经问他,将来想从商还是做官。他回答得很干脆:“做官可以光宗耀祖,几百年来的年轻人无不心向往之。”

    现存于余姚黄家埠的蒋梦麟家庙“四勿堂”,告诫族人: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在人格养成与品性修为上,父亲对蒋梦麟的影响很大。蒋梦麟这样形容父亲:“他自奉俭约,对公益事业却很慷慨,常常大量捐款给慈善机构。”6岁时,蒋梦麟进入私塾读《三字经》《千字文》等,扎实的文化幼功就在那样的环境中练就。只是私塾先生很严苛,蒋梦麟回忆说:“在最初几年,家塾生活对我而言简直像监狱,唯一的区别是:真正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的学生们都有着前程无限的憧憬。”对于私塾的教学方式,后来成为教育学博士的蒋梦麟并不认同,他说,“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培养活活泼泼的人。”

    12岁,是蒋梦麟人生履历上的第一个分水岭。那年,他离开余姚,赴绍兴中西学堂求学。那是蔡元培负责的学校,与私塾截然不同。在那里,蒋梦麟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次知道雷电是阴电与阳电撞击所致。这使他的“三观”得到了“改造”。那么,一心想“正途出身”的蒋梦麟为何未能执着于四书五经而接受西洋知识呢?这与父亲有关。蒋怀清常去上海,爱新式生活和创造发明,甚至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打造一艘轮船,但是由于无法采用先进的动力系统,最后只好放弃。蒋怀清由此而叹息:“唉!究竟还是造轮船的西洋人有办法。”

    蒋梦麟后去上海学习,又回到余姚城区生活。面朝传统的唯一一次回头,是在18岁那年,蒋梦麟去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然后,在蒋村老屋连摆两天宴席,整个村落喜气洋洋。这是封建王朝投影在一个乡村的回光返照。当时,蒋梦麟在杭州的浙江高等学堂读书,请假去绍兴(当时余姚隶属于绍兴府)参加郡试,考后继续在杭州的学业。此时,他的头脑中,西洋文化、革命思想等与传统士大夫理想混杂冲撞,像一杯鸡尾酒。

    而最终,蒋梦麟倾向于西学东渐的现代文明,纵身投奔。23岁那年,蒋梦麟赴美国读书,正式与王朝的蹉跎背影挥手告别。想做官的志愿没有改变,而期望实现的途径改变了。在上船前,他去理了个发,将那条象征大清顺民的鞭子给剪了。“咔嚓”一声,他一阵哆嗦。就这样,蒋梦麟离余姚而去,也离古板陈腐的科举幻境而去。尽管还会衣锦还乡回到余姚,尽管知识结构的基础无疑是传统学识,但,就人生与精神的行程而言,船开始离岸,驶向急剧动荡的社会洪流与西学东渐的思想汪洋。蒋梦麟曾在《西潮》里谈教育,却不经意间回望着童年:“一个小孩,本来是活活泼泼的,他会笑,会跳,会跑,会玩耍。近山就会上山去采花捕蝶;近水就会去捞水草,拾蚌壳,捕小鱼;近田就会捕蝗虫,青蛙。他对于环境,有很多兴会。他的手耐不住地摸这个,玩那个;脚耐不住地要跑到这里,奔到那里;眼耐不住地看这个,瞧那个;口关不住地说这样,那样;你看如何活泼。”

    想象在美国的日日夜夜,蒋梦麟的睡梦里,估计时有这样的童年记忆。余姚的这一片土地,是最终远走高飞的蒋梦麟的血脉所系,是最终未能归乡的蒋梦麟的童年梦园。

    执掌北大 临危受命 中流砥柱

    对于蒋梦麟的数次婚姻,胡适有过一次支持,一次反对。1936年,蒋梦麟继娶陶曾谷,议论颇多。他请胡适证婚,胡适夫人江冬秀阻止,将胡适反锁在屋,胡适跳窗赶赴蒋梦麟的婚礼。1961年,蒋梦麟想续弦娶徐贤乐。因病住院近两个月、处于调养之际的胡适写长信提出反对,力劝他警惕徐贤乐。如此可见,胡适与蒋梦麟的关系非同寻常,是诤友,是“兄弟”。而这深厚友谊,是在北京大学风里来雨里去的奋争中缔结的……胡适评价蒋梦麟是一位“有魄力、有担当”的校长。

    蒋梦麟是怎么执掌北大的呢?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洋政府拟解散北京大学,蔡元培愤而离职,回到浙江,顿时学界震动。北京医药专科学校校长汤尔和南下劝解,蔡元培有所动摇,但仍不能即刻返京。汤尔和想到一个“两全法”:委派蒋梦麟代理校长事务。学者李甲孚在《杂谈蒋梦麟》中分析原因:“其一,蒋梦麟是蔡元培的学生与同乡;其二,蒋回国后特别是在主编《新教育》时所表现出的才能与教育主张使蔡元培大为欣赏;其三,此时与蔡元培接触较多的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对蒋梦麟十分看重。”

    蒋梦麟从美国学成回国是在1917年,首先在商务印书馆担任《教育杂志》编辑和《新教育》杂志主编,然后,就去北大当教育系教授了。出任代理校长,在他看来,多年梦寐以求的教育实践机会终于来临,何况,这是恩师蔡元培的举荐,自然义不容辞。

    1919年7月20日,33岁的蒋梦麟在汤尔和的陪同下任职。然而,北大校长哪里是好当的。且不说来自外界的压力,单就北大的老师与学生,都不好“伺候”。老师如辜鸿铭,那是学贯中西、性情怪异的人物。学生则大多非富即贵,且前程不可限量。当时体育老师上课是这么发令的:“您请立正,您请稍息”。蒋梦麟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称:“唉!若无破釜沉舟的决心,早被吓退了。人人说市中有虎,我说我任凭虎吞了我就罢了;没有吞我以前,我不妨做些做人应该做的事。”

    1919年9月,蔡元培回到北大,蒋梦麟转任总务长。此后,他又分别于1920年、1923年数度代理行使校长职权,直至1926年。有人评价:“这五六年来的北大校长,与其说是蔡元培,不如说是蒋梦麟。”1928年,蒋梦麟成为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两年后,也就是1930年12月,他辞去部长之职,正式出任北大校长,一任就是15年。其间,国家危难,在几近覆巢之下,北大仍能自力更生,蒋梦麟功不可没。

    蒋梦麟是一位大义凛然之士。1927年4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所杀,无人敢为其办理后事,蒋梦麟却冒着巨大风险,决意协同12位北大教授为李大钊发起公葬,在香山万安公墓购置了一块墓地。1935年,蒋梦麟受到日本军方的要挟,他深入虎穴、临危不惧,在日本军方司令部,对一个大佐说:“如果你们要强迫我去,那就请便吧。不过我劝你们不要强迫我。如果全世界人士,包括东京在内,知道日本军队绑架了北京大学的校长,那你们可就要成为笑柄了。”

    正式执掌北大初期,北大状况堪忧,教授严重不足、学生质量下降、财政经费匮乏、图书资源流失,且明显有“纪律弛,群治弛”弊端……蒋梦麟觉得沉疴还需下猛药,力图重振北大。他自称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不怕得罪人。

    针对纪律松弛,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针对经费不足,他表示:“至少也要维持北大的生命,决不让它中断。”“我虽则能力已尽,但是为着本校的维持,我仍旧愿负这责任,虽生死以之可也”;针对教育人才欠缺,他叮嘱文、法、理三学院的院长:“辞退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放手做去,向全国挑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

    10余年间,得罪人的事、筹措钱的事,蒋梦麟一力扛下。如此,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北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准非但没下滑,反而稳步上升,堪称奇迹。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感叹:“几年前,偶然得到若干(20世纪)30年代老北大的课程表及教学规划,比照一番,令我辈后学汗颜不已。”值得一提的是,蒋梦麟作为北大校长,还参与缔造了“西南联大”。联大教授叶公超感慨地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大后方的高等教育没有中断,联大能够善始善终,且能为中华民族继续培养人才,蒋梦麟竭尽全力维护联大团结的个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现世意义 兰风巨子 千古流芳

    “浙江余姚为浙东大邑。宋明以来,文风鼎盛,学术昌明,为世所重,向称文献之邦。在明代,这里曾诞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三大学者,并启导清代浙东学派的诞生……蒋梦麟继承浙东学派精思力践的精神传统,坚持不懈,奋力前行,立德立言立功,终于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袖之一、一代名师、‘当代儒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在《蒋梦麟传》里这么写。

    新时期以来,蒋梦麟的声名渐广。在最近10余年间,有关人士更是不断寻找、挖掘、搜集蒋梦麟在余姚的遗迹与史料。在黄家埠镇,至今还保留着蒋梦麟的故居。2006年的秋天,当时那处旧宅尚未为公众所知,笔者与有关人士有过一次造访。在旧宅遇到一位老人,她是蒋梦麟的堂侄媳妇,那年93岁,名叫沈慕萦。她说,见过蒋梦麟两次,一次是修家庙“四勿堂”,另一次是蒋梦麟的长子结婚。

    关于这一次遇见,笔者写有《蒋梦麟旧宅:在时间的宁静中伫立》一文,发表于2006年9月27日的《钱江晚报》。沈慕萦老人说,她29岁那年,日军飞机在上海扔炸弹,丈夫蒋仁雄在惊恐中精神失常。医生认为,让他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居住,有利于恢复。于是沈慕萦就带着丈夫来到余姚老家,落脚在蒋梦麟遗留在黄家埠的这处旧宅。这一住,就是一辈子。

    2010年4月,蒋梦麟故居被列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2010年10月,余姚市政府、黄家埠镇政府共同出资200余万元,对蒋梦麟故居进行修缮,同时,又重建了东西厢房、围墙、庭院等建筑。故居分东西厅两个陈列室和一个中堂。借助文字资料、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纪念影像和已出版的蒋梦麟著作等陈列,追溯蒋梦麟的一生以及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故居的后院是一片菜园,菜园前一条小河静静流淌,河边矗立着几棵毛竹。2012年11月23日,蒋梦麟故居开放,蒋梦麟亲属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场参加开馆仪式。

    2016年1月2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来到黄家埠,专程参观了蒋梦麟故居。周其凤说,蒋梦麟是伟大的教育家,为现代教育和北京大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值得后人学习。此前,在2013年2月,周其凤还在北京大学校长任上时,听说蒋梦麟故居得以修缮开馆,就托人向余姚送来了“蒋梦麟故居”题词。这是蒋梦麟故居在收到浙江大学赠送的蒋梦麟担任浙大校长的任命书、照片等复印件之后的又一重要礼物。

    如今,前往参观蒋梦麟故居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2015年底,蒋梦麟故居被余姚市纪委列为首批“余姚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传承、家规家训推广等功能于一体。2016年12月8日,央视十套《人物》栏目播出纪录片《先生 蒋梦麟》。早在去年3月,该栏目编导晏然一行三人专程来到黄家埠实地拍摄,通过学者采访、蒋梦麟故居影像投放、反映姚西北风情的文史资料和实物展示等,全方位展示蒋梦麟先生从故乡走向世界的传奇经历。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8月,余姚市新建的实验高中启用,校名由当地教育部门定为“梦麟中学”,体现了家乡人对蒋梦麟先生的敬意和追念。2016年12月7日,余姚举行梦麟中学落成暨蒋梦麟陈列馆开馆仪式,北京大学林建华校长发来贺信,亲属代表、蒋梦麟先生曾孙蒋梦等出席仪式。林建华在贺信中说:希望梦麟中学努力实践蒋梦麟先生的教育思想,希望梦麟中学和北京大学在今后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