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忽略了“知足不辱”

    郭震海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意在告诫或宽慰自己,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其实,先贤老子在表达知足常乐时,后面还有四个字往往被我们所忽略,那就是“知足不辱”。

    知足常乐,知足不辱。从完整的一句话看,知足不辱好像是对知足常乐的一种补充,意在强调知足的重要性。倘若深解,其意却深刻得多。知足常乐是劝诫人们要满足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侧重点似乎在失意者。而知足不辱就是对得势者或呈上升趋之势者而言,意思是当红的时候,要注意知足。

    事实上,一个人要是一路顺风顺水,步步为营,处于巅峰阶段,很容易私欲膨胀。如一些落马的高官,在位时,领着国家的俸禄,衣食无忧,按理说真该够了,为什么还要自毁防线,甘心堕落呢?其实好多堕落的为官者,无不是当拥有金钱,并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时,就会滋生对更多金钱的占有欲;当拥有一定权力,并享受权力带来的某种荣耀、奉承、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时,就会滋生对更大权力的攫取欲;当滑入美色,误把暂时的满足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时,想入非非,一步步论为“狂”。

    吾有一友,喜藏书画,凡名人字画,只要能得到,必入己囊。严格意义上讲,他并非真心喜欢,喜书法从不染墨,藏名画从不作画,他的叶公好龙为的只是炫耀。原因是他和另一个书画收藏者比。如那人有清代墨宝,他必设法得到明代画作,那人有徐悲鸿的《马》,他肯定要搞到郑板桥的《竹》,总之暗中较着劲儿,从不示弱。最终呢,此友却因满足虚荣之心而攀比,贪污公款购买书画,东窗事发后,锒铛入狱,成了阶下囚。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自溺。人非圣贤,做到全知全觉,不偏不倚,弃名誉而不顾,舍财物而不理,放宝玉而不藏,无所忧、无所虑、无所求、无所欲、无所望,确实很难,这需要拥有大智慧、活出高境界。古有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人生于世,都会有喜好,如琴棋书画,古玩珍藏云云,有一物最钟爱,也属正常。但有所喜好,要“好”之有益,“好”之有度,“好”而不痴,“好”之知足。

    明代思想家吕坤有语:“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贪欲之为狂。”这就需要,活着不断去修身养性,如若长期不修养身心,淡泊名利,筑牢欲望的“防火墙”,攀附心理一旦发芽,心里就会慢慢失去不平衡,在不知足的支配下,贪欲也会随之膨胀,栽跟头自是难免。

    足贵在一个知字,知者谓之智也。苏轼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个人活着,本身的需求其实很少,华屋千间,只卧一床;稻菽万担,仅食一碗。时时洁身自好,处处独善其身,持一个通达明智的态度,为官者要克己奉公,为商者要坚守诚信,为医者要悬壶济世,为师者要灵魂高洁。人生追求可高远,心灵要简单一些,这简单绝不是消极,是切断浮躁虚伪和贪图私利的神经,保持心灵的纯净,让自己的灵魂时常干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懂得珍惜,得以幸福。也就是所谓的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天下奇物缤纷,断不会均归己有。得之不狂喜,失之也安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释然超脱,可谓真修养。诱惑无处不在,倘若不能律己,为发财闯了不该去闯的禁区,终会被人民所唾弃。有古训:“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终善之基。”因此,做人知足常乐,还要记得知足不辱。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