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江南,“醉”是稻米香

——宁波的特色米食及其民风习俗

▲梁弄大糕制作场景
◀状元糕(竺蓉 供图)

    竺 蓉            

    编者按

    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宁绍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稻作生产区,水稻种植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造就了这里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俗话说南稻北麦,南米北面,稻米是这方百姓的日常主食。李渔《闲情偶寄》中云:南人做米,北人做面,常也。身处宁绍平原的宁波人,可以数月不食面食,却不可一日不吃米食。

    千年百来,勤劳聪慧的宁波先民在繁重的劳作中,苦中作乐,利用家中常见的籼米、粳米、糯米,以水为媒,经过磨制、搡打、蒸煮等各种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花色繁多的米制品,这些米制品与当地民俗结合,其制作技艺往往传承数百年,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田间米食、婚嫁米食和祈福米食。

    田间米食

    在宁波农村,每年的三四月份就进入了早稻种植季节,农民们要做秧田、播种、插秧、施肥等,一直要忙到七月下旬。民谚云:“小满芒种,腰骨驼拢”,意指这段时间劳动非常辛苦,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维持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饮食自然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但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所限,百姓只能就地取材,在“米”这一普通的食材中寻找灵感,久而久之,在宁波各地就出现了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田间米食。

    【米鸭蛋】

    米鸭蛋是流行于奉化当地的一种特色米制食品,用粳、糯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粉,拌上艾叶制成,因其形如鸭蛋而得名。农忙季节,米鸭蛋经常由妇女儿童送到田间地头。因“艾”有理气血、逐寒湿等功能,不仅能给劳作的人当点心充饥,还能起到食疗作用。

    据奉化大堰镇大堰村的王爱萍阿姨介绍,每年春分到立夏这段时间均可以制作米鸭蛋,但过了立夏,就不再制作了,这是因为“艾”在这段时间最嫩,其他时节的艾草就显得有些老,不好吃。以前每当立夏前,家家户户都会到野外采摘艾草的嫩叶,洗净后,放进开水锅内煮,待熟透后捞出,漂洗干净,去除苦味后剁成糊状,然后把艾草糊与米粉团拌在一起放在捣臼中捣熟。王阿姨说,米鸭蛋有“熟做”和“生做”两种,米粉蒸熟后再与艾草一起捣,这叫熟做。也可以不蒸,直接做,叫生做。捣粉时,一人添水翻弄,一人用捣子头舂捣,把米粉及艾叶舂捣均匀糍实,直到看不到白色粉状物为止。把捣好的粉团掰成鸭蛋一样大小的小团,嵌进馅子,如果是“熟做”的话,搓成鸭蛋状后就可以直接吃了,生做的话,还要放在蒸架上蒸熟。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在米鸭蛋的外面滚上松花粉,既好看又好吃。

    奉化各地米鸭蛋的制作方法基本相似,但糯米和粳米二者的配比并没有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各人的口味,需要糯一点,多放点糯米,反之,就少放。

    【黄毛鹅】

    余姚市梁弄镇东山村蔡忠德大爷说,梁弄是个山区,有许多松树,每年阴历三月,当松树开花时,会产生许多黄色花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春耕、夏种期间,不少家庭会上山采摘松花,利用松花香而滑的特点,制作一种叫“黄毛鹅”的点心,到田间地头慰问干农活的帮工。

    “黄毛鹅”是纯糯米制品,先将糯米浸4-5个小时,淘净后磨成糯米粉,在糯米粉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团,再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大圆团,裹入豆沙馅子后搓圆。上锅蒸熟后,在外面滚上松花,洁白的糯米团揺身一变,成了黄黄的、胖胖的“黄毛鹅”。

    糯米的米香,加上新鲜的松花花香,使“黄毛鹅”成为清香扑鼻的田间美食。但据蔡大爷说,现在妇女为贪简便,买些现成的馒头、大糕、烧饼作为种田点心,所以会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乌饭】

    乌饭和乌饭麻糍是另一种田间美食,曾普及至全宁波市。据横街镇毛岙村王水春介绍,吃乌饭(当地人也叫黑饭)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但鄞州西乡一带流行在立夏吃乌饭。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吃乌饭的故事:相传古时江南有一名傅员外,夫人刘氏中年生一子。后来父子双双出家,刘氏因思夫念子染上重病,一日在其弟的劝说下,破戒开荤,触怒阎罗天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其子生性至孝,在地藏菩萨的相助下,常去为母送饭。但每次送的饭都被饿死鬼抢走。后来儿子发现山上有一种树叶能将白米染成黑饭,且味道更好,就试煮了一次送到地狱,饿鬼们发现饭是黑色的,均不敢吃,这天恰好为四月初八。

    这种树就叫乌饭树,又名南烛,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春天,当乌饭树抽出嫩叶,山里人把它采摘来,先把嫩叶在水里冲洗干净,再放入盘子里揉碎,再加清水,浸泡几个小时,待水呈暗红色时,去渣留汁,倒入淘洗过的糯米,一起浸泡几个小时,浸泡后糯米呈黑色。再把糯米和乌饭叶汁水一同倒入锅中,放入白糖,烧熟后,把乌饭盛到盘里,用手压实、按平,再用刀切成块当点心吃。据老人们说,清明前后吃了乌饭,夏天不会疰夏、生疮。

    【乌饭麻糍】

    宁海岔路镇湖头村村民柴爱春说,比起乌饭来,他们那里人更喜欢吃乌饭麻糍。由于早春寒冷,且多雨水,为了不误农时,适时播种,大家吃乌饭麻糍抗寒冷、强身体。当地还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在这一天要捣乌饭麻糍给牛吃,这一习俗到现在还保留着。

    做乌饭麻糍并不复杂,据柴爱春介绍,当地差不多家家户户会制作:首先将乌饭树叶捣出汁,将糯米磨成粉后加入乌饭树汁拌匀,将揉好的粉蒸熟后在石捣臼内捣成团,再在案板上用面杖把粉团擀至1厘米厚,再切成长10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块状,就成乌饭麻糍了。

    婚嫁米食

    米制食品在寻常百姓的婚嫁仪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从成双成对的糯米公式,到寓意生发的米馒头、甜甜蜜蜜的大糕……这些都是各地毛脚女婿送丈母娘的礼担上不可或缺的物品。

    【糯米公式】

    奉化市萧王庙林家村的林海芳介绍说,糯米公式在奉化也叫麻团,萧王庙一带,婚庆前男方给女方送的礼担中,麻团是必不可少的。婚庆结束后,要分发麻团给亲朋好友和左右邻居食用,一来表示对众人的感谢,二来可以搞好邻里关系,三是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婚庆的喜悦。

    一般在结婚前三日,男方就会召集亲友和近邻们来家里帮忙制作麻团。做麻团比较简单:之前一天,男方家会精选优质糯米,用水浸泡一天一夜,第二天沥干水分后蒸熟,再把蒸熟后的糯米放入捣臼内,一个人用手扒翻,另一个人用绑着圆石头的木棍,用力往捣臼内搡糯米。刚出锅的糯米饭很烫,为防手烫伤,捣臼边会放碗菜油渣,据说涂在手上可以防烫。捣公式是个力气活,需由年轻力壮的人轮流捣击,一直捣至分不清饭粒才算捣好。把捣熟的饭团捧出,用手一团一团地均匀摘下放在干净的席子上,由于麻团很软,加上其自身重量,很快就会自动摊成饼状,最后盖上红色方印。

    邱隘镇糯米公式的制作方法虽与奉化大同小异,但制作时还是需要一定技术。据邱二村村民陈英龙介绍,他看到过技术熟练的人摘起糯米公式来就像变魔术:用一只手抓起糯米团后,可以同时从指缝间榨出4只光滑鲜亮的糯米公式,一眨眼工夫,眼前就一大片。与奉化盖方印不同,邱隘人会给每只公式点上红色小点,一看就知道是有名的邱隘小公式。邱隘人将结婚要用的公式称为“吉公式”,举行婚礼前,由男方将108只吉公式挑送给女方,称为“挑吉货”。

    陈英龙说,尽管糯米公式在婚礼中被视为吉货,但在敬神、祭祖或出门谈生意时,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公式”与“亏”同音,用之不吉利。

    【米馒头】

    与奉化、鄞州地区不同,北仑小港地区每逢重阳节、过年,订婚过的新郎都要去丈姆娘家送节,不但要挑去鱼、肉,还要一担米馒头。结婚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带去的礼物就叫“望娘盘”,按照当地风俗,这“望娘盘”里也一定要有一担米馒头。

    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村王阿蛾是做米馒头的一把好手,她说现在制作米馒头的原料与过去相比有了一些改变。主料由糯米变成糯米、晚粳米混和,而配料中的糖精、糖换成了甜酒酿,使做成的米馒头口感既松软又香甜可口:把浸泡12小时以上的大米与甜酒酿拌在一起,磨成水磨粉,然后开始发酵,第一次发酵约需4个小时,发完后用棒搅拌一下挤出里面的空气,再进行第二次发酵,当再次发起来后,用棒搅拌的同时,放入适量的糖,用小酒杯舀满发酵好的水磨粉倒在蒸笼布上,为防粘连,每舀一次后,酒杯都要在水里浸一下,这样舀在蒸布上的水磨粉一个个圆圆的,样子好看。蒸馒头时,火一定要旺,这样蒸出来的馒头就不会粘牙。至于做米馒头的原料配方,王阿姨说全凭经验,没有一定之规。

    至于米馒头为什么会成为婚嫁米食,除了好吃,大概因为制作过程中需经过发酵,暗合“发”字,寓意生活像馒头发酵一样一年更比一年好。

    【梁弄大糕】

    去过梁弄镇的人都会发现,当地有一条大糕街,街上的梁弄大糕是游客必买的纪念品。小小一个镇,据说做大糕的店就有七八十家。梁弄镇梁冯村蒋小彩的祖辈新中国成立前就在梁弄街上卖大糕,到他这里已是四代相传了,忙时日销量有一二百箱。梁弄大糕除了销售给游客,本地百姓买得更多。蒋小彩说,每逢端午节等节气,当地还未结婚但已订婚的男方要将大糕作为礼物送给女方家,少则几十箱,多则上百箱。女方家将大糕分给亲朋好友,一来表示名花有主,二来是让大家共沾喜气。

    蒋小彩说,做大糕全凭艺人的手感和实践经验,比如,米浸水的时间需随着天气冷热进行调整;米磨成粉后要用水拌和,用手搓,潮燥程度全凭艺人的手感,更不用说大糕的馅子,调得好坏也相差很多,所以整条街上,竟找不到一模一样口味的大糕。

    在梁弄,你随便走进一家大糕店,都会看到正在埋头制作大糕的师傅:把拌好的潮粉,用粗筛筛到大糕框里,用自制的工具把盘里的粉刮平,雕空,然后用小勺在格子内勺入馅子,十六格都勺齐后,用筛轻洒盖面粉,以盖住馅子为准,再用工具刮平。然后把红粉放入印版里,再印在糕上,接着用刀把大糕利开,脱框放入三脚架上准备入锅蒸……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看得人眼花缭乱。

    祈福米食

    用做米食、尝米食寄托朴素的感恩、祈福心愿,是江南地区老百姓最普通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

    【灰汁团】

    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记载:“新谷即登,先荐祖先,然后食,为之尝新。”在宁波各地,每当新米登场,做灰汁团和米豆腐是普遍的习俗。新做出来的第一屉灰汁团和米豆腐必须先供奉天神、土地神、水神、谷神、仓神等,以感谢他们的保佑,之后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自己享用。

    奉化尚田镇楼岩村的胡阿姨说,做灰汁团和米豆腐必须用新早稻米和新稻草,而且必须是一个月内收割上来的新稻米和新稻草,否则做出来的口味会大打折扣。胡阿姨做灰汁团已有50多年了,她说,做之前,先要把早稻米用淘米筲箕淘清爽,浸在一只干净的甑里,使米吸水变软。由于此时天气已转热,浸米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变质。洗好的米就可以用石磨带水去磨,水米粉磨得越细腻越好,这样做出来的灰汁团口感才会好。

    之后就要取灰汁水了:早稻草晒干后,去除霉变、烂根部位,把草烧成灰,然后找一只干净的桶,在桶上盖一块过滤用的白布,把灰放在白布上,然后拿水淋灰,水经白布淋入桶内,桶内的水经过滤后,那微黄透明带着清香的水就是灰汁水了。将水磨粉和灰汁水加适量的红糖倒入锅中,先用文火烧,并用面杖轻轻搅动,待水粉逐渐变成玉白色时,开始用猛火烧,这时面杖的搅动速度也要加快。即将熟时,搅动面杖的人已感到十分吃力,这时可用竹筷在面杖上刮下一点试吃,如不粘牙齿,就表示完全熟了。用调羹从锅里把米粉糊一个一个舀出来,倒在瓷盆里,即成灰汁团。这里有一个窍门,每做一个灰汁团后,要把调羹放在冷开水中浸一下,这样不会粘牢,而且放置时,每个灰汁团之间要留一定间隙。像这样复杂的传统做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宁波,更多人采用简单做法,就是用干的米粉拌上灰汁水揉匀,再搓成团,放入蒸笼里蒸熟即可,但前者做出来的味道更浓郁清香。

    【米豆腐】

    米豆腐是用早稻米浆熬成的白色块状物,切成细条后,加入笋丝、蛋丝、鸡肉丝、小海鲜等,再加入高汤烧制而成,非常鲜美可口。奉化地区,米豆腐是谢年时经常要摆放的供品。至于米豆腐的做法,胡阿姨说,与灰汁团的做法基本相同,只不过不加灰汁,把米浆熬至浓稠后放入平底的木桶内,压成5厘米厚,待冷却凝固后,就算做成了。在民间,人们做好米豆腐后,往往浸在冷水中,这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要吃时随时拿一块出来烹制。

    【状元糕】

    余姚牟山人祈神祭祖、过节、寿诞都要有一盘状元糕,这也是牟山镇的特色名点,据考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说起牟山状元糕这一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相传晚清时,镇上有一个姓魏的书生寒窗苦读,经常买镇上的方糕充饥,书生上京赶考时,方糕店老板见书生喜欢吃,就特意送方糕让书生路上当点心。为讨口彩,老板把方糕称作“状元糕”,祝其金榜题名,后来,书生果然中了进士,衣锦还乡,状元糕之名就在当地家喻户晓了。

    状元糕的做法与梁弄大糕异曲同工,但因是纯糯米制成,口感更为绵软。而且印在糕体上的图案需等糕蒸熟之后再加印,所以做出来的状元糕白粉红印,色彩鲜艳。印章图案根据需要而定,如生日印“寿”字,祭供用“福”字或花草图案,如遇考学等,就印上“状元”二字。当地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笼糕里,只印一只状元糕,因为状元珍贵,多了就不灵了。

    (本文作者系宁波市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