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演示陶艺制作。(朱英炯 摄) |
|
(朱英炯 摄) |
顾 玮 孙 臣 吴央央 整理 中国宋瓷温文尔雅,日本陶艺火味十足 主持人:岛田文雄教授和郑宁教授是相知23年的老朋友,你们相互欣赏对方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在哪些方面欣赏对方? 岛田:东京艺术大学有一个访问学者制度,郑老师当时获得邀请,以此为契机,我和他在东京艺术大学相识。 在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做传统陶艺如碟、盘、碗的人比较多,学陶艺的人一般比较喜欢做菜,郑老师也是做菜的行家,包饺子、炒土豆丝,特别拿手。总结起来是,郑老师的陶艺做得好,又是料理大师,所以特别受欢迎。 郑宁:谢谢岛田文雄老师的夸奖,我是1993年去的日本,当时国内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学做陶瓷的,我是头一个。最初去的时候,岛田文雄老师还在英国,1994年他回东京,我们彼此相识。我有很多东西向岛田文雄老师请教,他有问必答,从不保守。另外关键的一点是,岛田文雄老师非常热爱中国,他到中国的次数已经多到数不清了。譬如,10多年前,我们曾经一起多次考察浙江龙泉窑。 我花了7年时间写了《日本陶艺》一书,详细介绍了日本陶艺的历史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包括制度建设等。实际上,岛田文雄老师致力于对中国陶瓷的研究,我则致力于对日本陶瓷的研究,这样,就促进了两个国家陶瓷艺术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更多的是建立在知识的交往和学术的探讨上的。 主持人:古往今来,中日两国在陶艺方面一直有密切的交流,两位教授作为当代的陶艺大师,能否对中日陶艺做一个点评? 岛田:我学了很多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包括越窑、唐三彩、宋瓷、青花瓷在内的各种陶瓷艺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风采。中国的陶瓷艺术传到日本,对日本的陶艺影响很大。现代陶艺在日本的发展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因为在日本热爱茶道的人很多,茶道离不开陶艺,所以整个日本社会陶艺的普及度也很高。 回头再来看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在中国,人们往往会将陶艺流程进行分工,整个陶艺作品是由许多人参与共同完成的。就这点来说,是令日本陶艺家羡慕的。从产业化方面来说,中国陶艺人需要更注重设计和自己独特的想法,然后把想法付诸实践。 郑宁:岛田文雄老师刚才说的中国陶艺的特点跟国民性有关系,也跟传统文化精神有关系。中国人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会齐心协力做同一件事的,在陶瓷制作上就表现为分工制,尤以景德镇为代表。历史上,宋瓷非常有名,但是大家知道谁做的吗?没有名字。这是中国人协作精神的一种体现。 顺带我谈一下中日陶艺的区别。中国的陶艺特别是宋代青瓷,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的,就像中国人做饭,慢火温煮,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性质。相比之下,日本的陶艺火味十足,日本的陶艺是烈火烤出来的,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观察烧制过程,中国的陶瓷在窑内间接接触到火,而日本陶瓷与火的接触是直接的,有很多时候甚至要靠燃料给作品以成分补充,所以它流露着一种自然的情绪。日本一位评论家说,中国的陶瓷是伟大、精湛、美满的,而日本陶艺独辟蹊径,成了自然的产物。他同时也认为,中国的顶级陶瓷产于宋代,日本的陶艺高峰是桃山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连贯性和细节性是匠人精神的灵魂 主持人:郑老师曾经写过《宋瓷精神》,通过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他对宋瓷发自内心的赞赏。那么,岛田文雄老师对中国哪一个朝代的瓷器最感兴趣?浙江曾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著名的越窑、龙泉窑就在浙江,您对浙江瓷器有什么看法? 岛田:我个人在很多年前申请了“13世纪中国龙泉窑青瓷盘子的烧制方法”的研究课题,不过,对龙泉窑的研究,最终还要追溯到越窑上。之前跟郑老师还有东京艺术大学的一些老师和学生,到越窑现场考察过,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包括越窑的很多瓷片。越窑瓷器纤细、精致,当时的匠人们一定饱含对土地的热爱,才最终诞生了这么美好的东西。我个人原来十分喜欢元代青花,因为元青花的线条很流畅,很粗犷,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饰,更有生动感。 主持人:请郑老师谈一下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看法,您最欣赏和推崇哪个名窑,理由是什么? 郑宁: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从技术和风格上来讲,南宋官窑是我很欣赏的,至今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窑址,也可以看到烧出来比较好的品种。 我个人喜欢青瓷,但自己青瓷做得少。岛田老师是我在日本时的指导教官,他是日本青瓷国宝的获得者。有一次他说,“中国的南宋官窑太了不起了!”这是我第一次听日本青瓷界泰斗级的人物这样评价。同时他还告诉我,世界上最难烧的就是青瓷。 主持人:我们知道,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是紧密相连的,请问两位老师,你们从传统陶艺中获得过什么样的灵感? 岛田:我认为,整个传统陶艺一直处于时代的河流之中,所有陶艺最终会沉淀在主流的河干中。从长远来看,现代陶艺也会变成历史长河的一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目标首先是要在传统历史长河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岛田文雄”这四个字在历史长河中会是什么?关于自我的独特性,我始终在思索着。我也一直努力地展现出独特的技法和风格,让别人看到我的作品时,能一下就想到这是岛田文雄的作品。 郑宁:谈到传统和现代,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利用这个机会,我介绍一下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的课程设置,这些可能就涵盖了对当今陶瓷研究的领域鉴定。 一个是陶瓷设计。以产业化为目的,类似于工业设计,是量产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概念,大部分产品与日常生活相关。一个是传统陶艺。传统陶艺,从原料的研究开始,一直到成型、装饰、生成,这些都是传统基础,研究更多的是关于技术、技艺。最终展现出的作品,还是跟实用相关的,比如说盘、碗之类。还有一个是现代陶艺。关注的是,通过陶艺作品要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观看者得到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现代陶艺超越了实用,传达出一种思想。 主持人: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不知两位老师对“工匠精神”怎么理解? 郑宁:我去日本的时候,发现有个词汇非常好,叫“巨匠”,是以“匠”来说事。这个“匠”代表什么意思?至少包含“工”在里面,“工”在日本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实际上,我们中国并不缺“工”和“匠”,但是以前我们很少关注工匠精神,关注更多的是大师。社会发展到现在,注重工匠精神是必然的,因为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种深刻的探讨,并不是具体指哪种“工”和“匠”,而是以“匠心”来对待所有的研究。陶艺也是研究不尽的,即便是一种釉子,也足够研究一辈子。我觉得“工匠精神”是一种激励延伸的状态。 岛田:匠人精神的“匠”包含了技术高超的意思,“匠”和“巧”的读音也很像。 “匠”也代表了一种很难得的才能,比如做天文望远镜的镜面,如果有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毫米的凹陷,就会影响效果。正常情况下,这种微小的瑕疵机器测量不了,但是有经验的匠人闭着眼一摸,就能感知差异。 连贯性和细节性是匠人精神的灵魂。比如陶艺中的拉坯环节,年轻时会用力拉得很高,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地就不需要用很大力气了,更多的是靠技巧来支配。同时,对罐子造型所表现的精神性会越来越关注。对于造型和精神上的思考越来越多,这是匠人精神的重要构成。 个人感觉,工匠精神是随着自我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得到提升的,这包含技术和精神上的双重提升。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画艺术院“坐而论陶”课堂活动,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岛田文雄 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ISCAEE)会长。 郑宁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