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竟卖“假理财”, 是什么让银行“内鬼”有恃无恐?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吴雨 李延霞 

    针对备受关注的“假理财”案件,民生银行27日对外披露,截至目前,经民生银行工作组逐笔与客户登记核实,涉案金额约16.5亿元;并承认内控管理存在漏洞。为什么“假理财”运行多期、巨额资金汇集没有引起银行内控发现?在监管部门加强理财销售“双录”的背景下,为何违规销售理财的行为仍有恃无恐?

    银行竟卖“假理财”?

    近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日前该行北京分行发现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有涉嫌违法行为,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张颖目前正在接受公安部门调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表示,航天桥支行案件是理财产品造假案。

    据购买该款“假理财”的投资人初步统计,“假理财”涉及的投资规模近30亿元。对此,民生银行回应称,截至目前,经民生银行工作组逐笔与客户登记核实,涉案金额约16.5亿元,涉及客户150余人。

    一款“假理财”产品如何能忽悠上百位银行客户?民生银行透露,依据目前初步掌握的线索,此案系张颖通过控制他人账户作为资金归集账户,编造虚假投资理财产品和理财转让产品。

    从投资人提供的数份投资合同看,这款“假理财”原本的预期收益率为4.2%到5.5%不等,在银行收益中表现平平。但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投资人,原始投资人急需用钱要转让没有到期的理财产品并承诺放弃部分收益,让这个理财产品摇身一变,收益率超过了8.4%。

    原本的收益率让不少投资者以为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风险较低,而“转让”幌子下的收益率又颇为诱人。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理财是在银行网点购买,又有联系多年的银行销售人员推荐,重点是合同上还印着银行的章。这使得这些颇有投资经验的客户从没有怀疑过理财产品的真实性。”

    “监守自盗”暴露银行内控不到位

    此次“假理财”案件暴露出民生银行不少内控问题。从多位投资者提供给媒体的理财产品转让协议来看,这款理财的转让人集中在10多位,巨额资金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汇入这些人的账户,并没有引起银行风险监控部门的警觉。

    我国银行理财规模接近30万亿元,但一些银行内控未能及时跟上,销售误导、“飞单”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前,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和一些国有大行也曾曝出“飞单”案件,涉案金额从百万元上升到上亿元。

    “近年来案件多出在基层分支机构和一线经营管理人员身上,风险管控的执行力度越到基层越薄弱。”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说,“在理财市场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受高额回扣的驱使,银行个别员工借助自己的职业优势,以存款的名义违规销售或者依托于银行的声誉,利用客户的信任代销第三方机构的高风险理财项目。”

    监管升级防范银行“内鬼”

    记者了解到,目前监管部门已经介入民生银行“假理财”事件的调查,不少银行也开始自查自纠。

    遇到“飞单”,不少涉事银行首先想撇清干系,归咎为员工个人行为。但银行不能推掉所有责任。近期,银监会下发多个文件,“飞单”被列为专项整治的方面之一。

    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要求银行业机构,不得在客户要求赔偿但责任未分清的情况下,辞退员工,声明其行为与本机构无关等。这就意味着,银行发生“飞单”销售后,不能再以“离职员工操作”为借口,推脱责任。

    “从已发生的案件来看,对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处理力度不够,需有效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赵亚蕊表示,此外,一些银行在业务操作中仍有大量人工操作环节,应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压缩业务流程,减少人为干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