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和龚武军巡河(何峰 摄) |
|
本报记者(右)与河长一起巡河 |
|
记者走向治水现场(徐能 摄) |
|
排查污染源(余建文 摄) |
编者按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7月底前要消除市控劣Ⅴ类水断面,10月底前要消除县控劣Ⅴ类水断面。根据这个时间表,目前我市剿灭劣Ⅴ类水的时间点和目标任务均已排定,各地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载体,抓住重点,精准发力。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整治,“一点一策”推进断面所在区域零直排,“一河一策”同步跟进综合治理措施。 前阶段,各区县(市)、乡镇(街道),特别是63个重点乡镇(街道)进行了“地毯式”排查摸底,把剿灭劣Ⅴ类水的工作向断面所在河流的上游和支流延伸,向小河、小溪、小沟、小渠和小池塘延伸,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为了给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今天起,本版推出一组“深化走转改 走进剿劣一线体验报道”。记者将跟随河长、治水科技专家、督导员和志愿者等,深入治水一线,采集鲜活新闻,体验他们的工作,及时报道各地剿劣的新动态、新进展和好方法。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一篇:跟着敬德河长巡河“查案”。 记者 余建文 连续查访六家工厂,探寻河漕漂油真相 按照约定,4月27日上午9时不到,记者来到镇海骆驼街道敬德村。村党总支书记林建民见面就说,“余记者,有件急事。早上,村民反映半江周河出现成片油污,我已通知了环保局。待会儿,咱们去查一查”。“好!”记者爽快应承。 很快,区环保局监察大队监理员胡伟栋来到村里。林建民叫上支委小杨,四人一起前往。 半江周河是条长不足百米的断头河,水色发黑,水面上漂着一层油污。村民说,油污是清早发现的,量不小,很可能是附近工厂出来的。 我们最先来到离河不远处一家生产电动窗机配件的工厂。小胡用撬棍打开厂区几个雨水井盖,仔细查看管道内水体的颜色。工厂负责人说厂里设有废油收集池,油污不会排到河里。但林建民注意到,厂房地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色油垢,雨水井周边有积水,有可能形成渗漏。随后,我们来到村委会旁的一家生产工业缝纫机配件的工厂。打开厂房后面几个雨水井,里面全是黄色的污水,一头与厕所相连,一头直排到村里的下河河去了。该企业负责人承认,工厂的废油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处理,“村里天天抓治水,可你却在排污,这样可不行!”林建民毫不客气地说。 虽然发现了一处污染源,但林建民感觉不放心,一行人又往西边一路查访。这里集中了4家加工厂,沿着雨水井的走向,小胡连着打开10来个井盖,仔细查看。在其中一家五金加工厂,我们发现食堂下水管直接接进了雨水井。林建民用手机打开一个网页,对老板说,“你得买个油水分离槽,接到食堂的排污管,只要花几百元,网购就能买到,这样餐厨污水的污染问题就解决了!” “我这是‘久病成医’”,林建民告诉记者,村里众多的小工厂存在哪几种排污情况,如何“对症下药”,几年治水搞下来,基本了然于胸了。 接连6家工厂走访下来,林建民与小胡分析之后,觉得河面漂油第一家企业嫌疑最大,“前几天下大雨,工厂地面油污很可能混合着雨水冲进河里”。小胡说,对这家企业,他准备向局里汇报后,下发通知书要求整改。而第二家企业的排污问题更为严重,会报请上级部门立案处理。 林建民说,但凡接到村民排污举报,不论大小,他作为河长,必须要实地查看,第一时间处理,“这是责任,也是保护好水体的关键”。 创新“水循环”,让断头河死水“活”起来 此时,已快上午11时。连着查访了两小时,记者颇感疲惫。林建民却意犹未尽,“余记者,咱们接下来去巡河吧,顺便看看敬德村的治水新发明”。 敬德村是骆驼街道的大村,人口上万人,土地近2000亩。今年36岁的林建民是个成功的商人,2013年他到村里担任党总支书记,同时也成为全村16条村河的河长。 “这16条河全部都是断头河,河水是死的,常年发黑发臭”,林建民说,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村里治水投入了七八百万元,而眼下剿灭劣Ⅴ类水,当务之急是要把16条“死掉”的村河“救活”。 记者跟着林建民来到其中一条小吴家河。小河长近200米,一头与外面大河连通,沿岸住户众多,排放的生活污水是最大的污染源。一路走到河的尽头,一道道水柱正从海碗粗细的管道中喷射出来,颇有声势。林建民说,这就是村里发明的水循环系统,使用抽水泵,用水管将外面大河的水抽进来,再在小河另一头的管道上打洞喷水,让整个断头河的水循环起来,“俗话说,流水不腐。我们还在河里设了道拦水坝,控制水位,提升流速,加速水质净化”。 “村里的这个办法确实好,河水不臭了,环境好了很多”,住在河边的郑婆婆说,臭河困扰了沿河村民好几年,靠一时清淤也没解决问题,“现在水‘活’了,今年夏天蚊子也会少许多”。 “这套水循环系统已使用近一个月了,效果不错”,林建民对此颇为自豪。他掰起指头仔细算账,每条断头河要安装一个功率7500瓦的抽水机,可自动控制,平时开3小时关3小时,夏天时开1小时关1小时。每条断头河水循环系统建设费加上使用、维护成本,算下来一年需要3万元左右,村里负担得起。 随后,林建民带记者来到祝家小河边,河道中流水汩汩,还新放置了一块块绿植板,用于净化水质,已有了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治水,还是要用老办法”,林建民想出一套治理小微水体的“六部曲”,打捞垃圾、河底清淤、活水循环、水草种植、拦坝蓄水、截污纳管,“一步接一步做,效果会逐渐显现”。眼下,“六部曲”的前5步正在实施,而最重要的是截污纳管,需要街道和有关部门帮助来进行。 两条断头河巡查下来,已是中午12时多了。像这样的巡河,林建民已数不清走了多少趟,村里的每一条河、每一口池塘,他都知根知底。“把河治好,是村民最看得见、最关心的实事。作为河长,不仅要用脚步丈量河情,更要用脑子来治水引流,为村民造福”。 龚武军:控制面源污染,给村河去“病根” 本报记者 王博 何峰 龚武军是鄞州区咸祥镇龚犊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大朝庵河、咸祥河兜水缺段、后塘畈河等8条河道的基层河长。4月28日,记者跟随龚武军体验了“河保姆”的工作。 “我管的8条河,最长的1.3公里,最短的才100米。别看河小,但治理起来不容易。”龚武军巡河途中介绍,这些河都是乡亲们家门口的河,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治水容不得半点马虎。 龚武军掏出他的治水笔记本,向记者介绍。咸祥河是鄞州区6条区级劣Ⅴ类河道之一,今年12月底前要完成治理。这些小河都是咸祥河的“毛细血管”,能不能管好这些河,直接影响到咸祥河的水质。 记者跟随龚武军来到大朝庵河边,他指着紧挨河道的一片瓦砾说:“这里最严重的时候,河面密密麻麻的水葫芦,离河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腥臭味。河岸边还有一个养猪场,年出栏300多头猪,一年净利润十几万元。说实话,拆除养猪场我也很心痛,毕竟影响了乡亲们的生计。但治水先治岸,拆除沿河的养殖场是治河的前提。” 在龚犊村,曾经有好几家养殖场。龚武军三番五次找养殖户促膝长谈,有的养殖户有抵触情绪,甚至翻脸说了难听的话语,为此他多次吃了闭门羹。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次次做工作,一家养鸡场完成了拆迁,紧接着其他几个养殖场场主也签订了拆迁协议。 “控制了面源污染,河道水质慢慢提升。但由于拆迁,也在两岸留下了一个个伤疤。”记者和龚武军沿着河道走了一圈,深一脚浅一脚的河岸,十分不好走,龚武军的眉头越拧越紧。养殖场拆迁后,龚武军向镇里建议,将河岸打造成休闲小长廊。在镇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下,目前已完成驳坎工作,即将进入泥土回填和绿化工程阶段。 下午2时半,太阳火辣辣地当头照着,记者额头冒出了汗,龚武军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天越来越热了,必须加快进度,再过些时候,就进入夏天了,岸边的绿化工程就不好做了。” 巡完河,龚武军带着记者检查大朝庵河的水泵房。正在这时候,他的手机响了,镇农办主任找他商量咸祥河兜水缺段的治理工作。“索性去现场吧。”龚武军在电话里说。 在兜水缺段河岸,龚武军、记者和镇政府工作人员围坐一团,商量怎么给兜水缺段量身定制治理方案。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讨论,大家决定以清淤疏浚为突破口整治兜水缺段。“挖出来的淤泥堆放在哪儿是个大难题,看来‘五一’小长假,我没法出去了。在村里找到淤泥堆放的地方,心里才踏实。”龚武军说。 发挥“河长”作用 让剿劣落实到每个“神经末梢” “有污染,找河长”,这是河长的责任和担当,也是百姓的期待和信任。河长是河道爱水、护水、治水的生力军。自全市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召开以来,我市各级河长积极投身剿劣工作,汗流浃背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战略部署,“河长制”是重要抓手之一。我市2014年开始推行“河长制”,至今年3月,“河长制”管理模式已覆盖我市7515条河道、4606个小微水体,河长参与治水已落实到每一条大江小渠。 在宁波,各级“河长”均有明确分工。市级“河长”负责指导实施所联系的乡镇(街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区县(市)、乡镇(街道)级河长具体承担包干河道治理工作的指导、制订“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水环境治理工作。 实施“河长制”后,我市给每条河竖了河长公示牌,明确“河长”姓名、职务、治理目标和投诉电话等内容,方便群众监督投诉。广大河长也“用脚步丈量河道”,摸清“家底”,及时发现、反映、解决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相比2014年以前,全市河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面漂浮减少了,排污口变少了,水质变得干净了,岸边散步的人多了,群众对河道及两侧发生的变化经常啧啧称赞。去年12月,浙江“河长制”工作得到中央高度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眼下要继续发挥“奋战200天·剿灭劣Ⅴ类水”的精神士气,尤其要发挥基层河长的作用,加大巡查力度,让广大“河长”坚持督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以督导促整改,确保剿劣行动落实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本报记者 王博 通讯员 徐益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