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用人上的“牵扯因素”

    范 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感觉不看剧,要被人民抛弃了。不知道李达康,没法跟人聊天了。在看的过程中,我最关注的问题还是:用人。

    习近平同志指出:谁最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实绩啊?那应该是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他们在推荐干部方面的权重应该适当加强。用人上的失职,主要原因不是不了解干部,而是其他牵扯因素太多了。

    何为牵扯因素?我的理解是,党管干部,有着严格完备的制度规定,必须“一把尺子待人,一个标准行事”。选人用人上只要坚持公道正派,其他就会变得简单起来。赋予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推荐干部方面的更大权重,这既是一种政治信任,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如果在用人上掺入各种个人利益和感情因素,必然会使推荐、使用干部偏离公道正派,对干部制度产生“破窗效应”,导致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种用人上的牵扯因素,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得到了比较充分和生动的反映。

    身份决定圈子,同类容易结盟。剧中汉东省有个特别醒目的圈子——“汉大帮”,因为汉大政法系的血缘,高育良在与他的学生祁同伟、陈海、侯亮平的关系处理上,就有着一种比较紧密的“牵扯”。祁同伟其人无底线、无原则,群众有举报,高育良却用诡辩的方式,替自己的学生说话,即使在荐举已不可能的情况下,仍企图为他在“上推”和“下拉”之间求得平衡。侯亮平虽执师生礼,但他有原则,高育良为之感叹:“侯亮平,不能为我所用。”这个感叹意味深长:“为我所用”是基于师生关系的一种“牵扯”,也隐含着他对这位学生的欣赏和喜欢;“不能”则表明侯亮平对这种“牵扯”的冲破。

    汉东省官场还盛传有个“秘书帮”,因为在自己身边工作过,领导们知根知底,用起来放心,就对秘书过度照应。反观现实,这种“牵扯因素”是比较盛行的。有的地方的干部中,给领导当过秘书的比例过大,你安排了,我也要安排,你“高配”了,我也要“高配”。有的年轻干部提起来,一查总与一些领导干部沾亲带故。瓜田李下还要讲究避嫌呢!一些有担当有作为的优秀干部得不到提拔,而在领导身边的、与领导沾亲带故的,即使是那种推一推才动一动的“鼠标式”干部,也会得到“火箭式”提拔。这种干部“逆淘汰”现象,使少数干部得利,而更多的干部则为之心冷、失落。

    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易学习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却因缺乏政治资源,徘徊在领导视线之外,在正处级上原地踏步28年。官场曾有这样一段流行语:“要想有进步,常去组织部;要想被提拔,常去领导家。”易学习本质上还是个“从政的百姓”,只知道干,不跑不送,他因此没有被“牵扯”到提拔名单上去。

    各种“牵扯因素”的存在,说得重一点,是一种“政治雾霾”,作为“政治生态”的用人环境被严重污染了。信奉“圈子文化”,是腐败的根源。其核心是利益决定立场,利益结成命运共同体。高育良的“牵扯”,不仅是对学生的提携,更是一种无原则的利益考量。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十分危险的,有些案子一查就是一串人,皆缘于此。

    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局面。好在剧中贯穿着一道亮色,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公道正派,正气凛然,不容许组织部成了一把手的组织部,不容许把党组织等同于个人,不容许党的干部成为某个人的家臣。他建议破格提拔易学习,并认为:使用这样的干部,心里有底气。由此相信,一个风清气正的用人生态环境有望形成,更多的“易学习”会被发现和寻找出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