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忆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米和红刺根

    黄志昌           

    竹子会开花长出米来,知道的人恐怕不多。我说的竹子既不是粗大的毛竹,也不是光滑苗条的龙须竹,而是不起眼的细小的青卷竹。青卷竹大多长在潮湿的溪沟边,竹竿只有筷子那么粗,长也不过一二米,一丛一丛的。可它的竹叶阔而长,可以作为青箬来包粽子。这种小杂竹据说60年才开花、结米一次,结米之后,竹子就自然枯死。

    青卷竹的米粒细而瘦长,比一般的米粒略小。它长在竹叶枝条间,上上下下、密密麻麻的。夏天的米粒是嫩绿色的,到了秋季,当人们采摘的时候,颜色呈枯黄色。采摘时,左手捏住枝条,右手顺着枝条一拖拉,米粒落在手掌之中,放到盛器里即可。山上的竹米很多,可是当时为度饥荒采摘的人更多,人们只得满山满坡地寻找、采摘,一天最多也就收获几公斤。拿到家里趁着太阳好,晒干,用双手搓去壳,弄干净后再放到石磨里反复“牵”磨,然后用筛子筛一遍,最后做成年糕、麦果,蒸煮后食用。竹米的米粒白净,不同于其他野食,吃来也细腻、柔滑、可口,只不过有点淡淡的青草味儿。

    竹米鲜为人知,而红刺根却是家喻户晓。这红刺根的叶子圆圆的,枝条绿绿的,长满小刺,藏在柴丛中,很难找到,必须弓着身子钻进去才能发现。从泥土中挖出来的红刺根形似生姜,只是比生姜大了许多,一盘一盘的,里面有充足的淀粉。刺根在土里扎得很深很深,要用力才能整盘地掘起,劳作者汗流浃背是极平常的事。人们白天挖红刺根,一担担地挑回家;晚上用砍竹刀将其斩成小块、小片,家家户户都这样。斩红刺根的“笃笃”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村之夜的宁静。

    下雨天,上山挖掘有困难,就在家里忙活。人们把小片的红刺根捣碎,再放到石磨里“牵”,要一次又一次反复地磨,磨出的粉再用大小筛子筛过,方可和点水揉搓成粉团,最后做成姜红色的糕点,放在锅里蒸着吃。这东西没有竹米好吃,又苦又涩,很难下咽,只能填饱肚子而已。吃多了,连大便都有困难。20世纪60年代,宁波一带的大小饭店里常有“红刺根年糕”作为辅助粮搭配供应给大家,品尝者肯定不少。

    现如今,老百姓再不用红刺根充饥了,而竹米也早已消失。竹米、红刺根这类野食品曾经作为我们的辅食,在当今的年轻人看来,也许就是《天方夜谭》式的故事。不管怎样,粮食永远是宝中之宝,任何情况下,都要以节约为荣,不可大手大脚。要时刻记住“国以粮为首,民以食为天”这句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