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民政在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受灾困难群众 拥有更多获得感

——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综述

宁波市社会力量救援技能展演活动现场。
宁波市“5·12”消防演练和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现场。
宁波市社会力量救援技能展演活动现场。
鄞州区一小学举行地震演练。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志愿者向群众分发宣传册。
巨灾保险查勘员正在对受灾家庭进行水位测量。

    本报记者 王佳 通讯员 甬珉宣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公共巨灾保险落地,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

    作为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宁波在应对台风、暴雨、雷电、洪涝等自然灾害过程中,不断探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机制,在建立多元化“防减救”格局、提升受灾群众保障水平等方面进展迅速。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就在5月10日,我市首次社会力量救援技能展演活动在慈溪郑徐水库举行,这是我市全面推进“防减救”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面对自然灾害,宁波一直积极而为,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宁波民生发展的脚步,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底气。

    “防减救”体系不断健全

    高效有力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和综合协调机制,在宁波正逐步建立完善。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出台《宁波市自然灾害灾民救助应急预案》,编制《宁波市自然灾害灾民救助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明确部门职责,细化部门分工。

    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灾预警、应急响应、灾害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救助效率和水平。

    加强和规范报灾与核查,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防减救”体系的完善,在我市历次防汛防台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在防御“梅花”“海葵”“菲特”“灿鸿”等台风中,全市累计紧急转移安置116.17万人次,其中集中安置38.54万人次,开放避灾安置场所7451次,市政府紧急拨付救灾资金1.2亿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协调服务平台。

    目前,15个民间专业应急救援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队员人数500余人。2016年,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由宁波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牵头,组建了宁波市应急救援志愿者联盟。

    同时,积极发挥城乡社区在救灾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全市基层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党员、社区干部、居民骨干等为主体的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协助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

    目前,市、区县(市)均建立了减灾委员会,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了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例如,市民政局和市气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市气象民政部门联合开展综合减灾工作的通知》,推动两部门在信息资源、信息平台、灾害信息员队伍、科技备灾技术及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等软硬件资源上逐步实现共建、共享。

    基层防灾减灾基础不断夯实

    一走进位于奉化最西部的溪口镇壶潭村,村口墙上的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布与人员转移路线图便映入眼帘。“什么时候转移”“转移信号”“转移到哪里去”“应急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村里的避灾安置点,就在村委会办公室和壶潭交通联络站旧址。

    避灾安置场所,在我市已是“遍地开花”。按照“分散转移为主、集中转移为辅,灾民避灾就近就便”的原则,全市利用学校、影院、体育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公共场所和单位,优化配置避灾安置场所资源,确保避灾场所安全、有效运转。

    目前,全市已建成2037个避灾中心(点),总建筑面积286万余平方米,可临时安置受灾群众68万人。其中,乡镇(街道)避灾点设置率达100%,行政村(社区)避灾安置点设置率达66%。避灾安置场所均设有统一的明显标志牌和指示牌。

    2016年,我市还对登记备案的所有避灾安置场所的房屋质量、地质情况等开展了“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安置点进行整改,难以达标的则及时取消或弃用。整改后的结果,取消了6个,更换安置点3个。今年,我市加大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力度,将新建或改扩建100个避灾安置场所列入了市政府实事项目,实现全市地质安全隐患点所在的村、社区的避灾安置服务保障全覆盖。

    同时,我市加强灾民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储备仓库,总面积1.6万平方米。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各地灾害特点和救灾需要,进一步优化救灾物资储备结构,并建立实物储备与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对于食品、饮用水等不易久存的物资,通过与超市等大型商贸物流连锁企业签订灾前即时供应协议,确保灾情发生时,救灾物资质量保证、及时供应。

    去年年底,在民政部公布的“2016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中,我市10个区县(市)的17个社区榜上有名。

    自2011年起,我市每年确定100个社区(村)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市财政先后投入建设补助资金1767万元。各地立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通过交流学习、自评互评,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91个,其中,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6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9个。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深化

    5月10日上午,慈溪郑徐水库,来自各区县(市)的17支民间专业救援队协同展开了一场救援技能演练,应急通信设备搭建、应急电源发电、无人机搜索、搜救犬搜救、灭火救援、水上横渡……救援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每年,我市组织3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救灾应急演练。演练已成为我市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常规项目”。

    比灾害更可怕的,是对灾害的无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避险逃生技能,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方法。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减灾依法应对”等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

    “地震来了该怎么办?”“屋子起火能返回拿取财物吗?”“台风来临前应该做好哪些预防举措?”去年的“5·12防灾减灾日”,海曙区段塘街道在镇明中心实验校区举行了一场防灾减灾知识擂台赛,来自该校的四年级学生“各显身手”,也向大家普及了防灾减灾知识。

    这是南都社区在该校开展的第三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除了知识竞赛活动,社区每年还联合学校组织开展逃生演练,学生们的逃生速度和正确率也逐年递升。

    同一天,在鄞州区社会福利中心,消防官兵组织护工及部分老人开展灭火和逃生自救演练。

    今年5月也是我市第二届“关注应急、守护生命”应急宣传教育月。民政部门制作了“市民因灾转移安置常识”视频公益短片,并与宁波广通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在公交、地铁等人流密集地带播放。组织志愿者向市民发放《居民家庭应急避护手册》《公共巨灾保险理赔服务手册》等科普读物。

    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险常识,教授自救互救技能,在我市成为一种常态。

    灾害预警及灾害信息收集、传递、评估,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一环。我市切实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岗位变动情况,对乡镇(街道)、村(社区)二级灾害信息员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实行动态管理。目前,我市已全面建立起了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均设有一名以上灾害信息员,现有人数3435名。

    为全面提高基层灾害信息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我市每年组织灾害信息员、巨灾保险联络员进行分批培训,目前已培训人员3398名。

    公共巨灾保险稳步推进

    2015年受台风“杜鹃”影响,家住九龙湖镇长石村的村民葛先生永远忘不了那天的场景,由于地势较低,雨水顺着路面流进他的家门,汇成深度60厘米左右的“小池塘”。

    就在他沮丧时,村干部带着保险查勘员前来测量他家中的积水水位,并登记了他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随后告知他公共巨灾保险赔款公示后将会打进他的银行卡。

    “家里积水也能赔钱?”刚听到保险查勘员的介绍时,葛先生还有点将信将疑。没多久,这笔钱如约转进了他的银行账户。

    当初,葛先生还不太清楚,这是宁波市政府出资3800万元向保险机构购买3亿元的居民家庭财产损失救助保险和3亿元的居民人身伤亡抚恤保险。如今,公共巨灾保险,在宁波已是家喻户晓。

    时光回转到2014年,那年11月,我市正式建立公共巨灾保险制度,这是我市通过现代金融保险手段提高应对重大灾害风险能力的一个创新举措。

    2015年3月,我市又建立了巨灾基金,市财政拨付500万元作为巨灾基金的启动资金,即当保险机构累计赔偿超过年度保额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巨灾基金对灾民进行救助。

    2016年起,宁波巨灾保险的伞撑得更大了。市政府出资5700万元,为全市1000万城乡居民(含外来人口)向保险公司购买总额7亿元的巨灾保险。其中,因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身伤亡抚恤保险3亿元,居民家庭财产损失救助保险3亿元,因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抚恤保险1亿元。

    巨灾保险实施两年多来,共启动大面积巨灾理赔4次,保险机构共向16.5万户受灾居民支付救助理赔款9515万元。其中,2016年,因第14号台风“莫兰蒂”和第17号台风“鲇鱼”造成洪涝灾害,保险机构共对28151户受灾家庭支付巨灾理赔款1593万元。

    为推进巨灾理赔更加精准、高效,2016年市政府出资600万元,资助保险机构引入现代测绘技术,在全国率先创新建设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2016年首期选取了鄞州、江北、奉化、余姚560个处于低洼地的行政村先行建设,入户测绘居民家庭32.5万户,在2016年台风灾害理赔中初步发挥了快速定损的作用。据悉,该系统今后还可以为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报、灾情研判、救助实施、灾后评估等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巨灾保险正成为甬城防灾减灾的稳定器。今年是我市公共巨灾保险三年试点期的最后一年,将对三年试点工作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立足惠民、利民、便民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公共巨灾保险,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公共巨灾保险在灾害救助、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