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四明主力武装大会旧址(草茅庵) |
|
激战上王岗油画 |
|
解放战争时期三五支队“公馆” |
|
天华缴枪旧址 |
王佳 张杰 罗捷
70年前的5月15日,在余姚陆埠草茅庵,发生了一件让民欢欣、使敌胆颤的大事——中共四明工委主持召开建军大会,重建四明武装。
“草茅庵建军”,在浙东人民革命史上划下重重一笔。自此之后,四明地区的革命斗争由隐蔽坚持阶段转向游击战争阶段,也揭开了恢复和发展游击根据地的序幕。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请跟随我市的党史专家,一起去回顾70年前的这段峥嵘岁月。
(一)
在宁波党史一卷中,有一个名词:坚持干部。说起这个称谓,那段历史的记忆之门也随之洞开。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内战的阴霾再起。为了全国的和平大局,这一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万余人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5000余人,奉命北撤。
北撤的同时,党组织选派少数熟悉地形、民情,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干部隐蔽坚持斗争,各县区均实行特派员制。整个四明地区,有地级特派员2名,县级正副特派员11名,区级正副特派员28名。坚持干部的任务是:隐蔽精干、保持旗帜、保存力量、等待时机。
从1945年10月初到1947年春,国民党对四明地区发动了多次大规模“清剿”,以“篦梳战”“鱼网战”“伏击战”等方式,配以野蛮的并村、烧山、联保切结,企图搜捕共产党干部。
面对严峻局面,坚持干部巧妙运用隐蔽坚持策略,依靠群众,依靠山地,以渡难关。
隐蔽坚持斗争的岁月,充满着艰辛和险阻。生活上的艰苦自不必说,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坚持干部昼伏夜出,睡山洞、喝溪水、钻柴山、搭“公馆”,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一套生活、行动方式,用他们的话总结起来说:点灯不露光,烧饭(水)不冒烟,行动无狗叫,雪地无脚印。
在斗争形势略微缓和之时,坚持干部从深山密林中走出,从小村到大村,从山上到山下,开展党的工作,着手恢复党的组织,并建立红色立足点,当形势紧张时,再返回隐蔽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干部常遇到危险和不测。
然而,革命之火是扑不灭的。坚持干部熬过了最黑暗的时日,迎来了新的任务和使命。而隐蔽坚持斗争保存的革命力量,为“草茅庵建军”奠定了基础。
(二)
1946年9月20日,中共华中分局发出对浙东工作的指示信。“指示信”对浙东党组织坚持敌后、艰苦奋斗予以赞扬,指示浙东党组织要发展武装工作队,扩大活动地区,在一切有利的可以发展的地方,到处发展组织武工队和群众性武装。
华中分局的指示,给坚持在四明山的共产党人注入了无限动力。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了群众武装的组建工作,并组织开展对敌斗争。
就在同年的五六月份,隐蔽坚持在姚南的朱之光带领武工队员,以除奸队的名义处决了数名国民党特务,并贴出布告:“部队北撤,还有人民,若还不信,杀头有份”,警告地方反动分子,不要为虎作伥。
1947年5月11日,中共四明工委在孔岙附近的“集中公馆”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帮助浙东工作的中共淞沪工委书记顾德欢,中共四明工委领导陈布衣、朱之光等。
孔岙会议提出了四明工作总的方针:“争取时间,独立自主的、大胆的、积极的发展游击战争,恢复四明游击根据地,打通会稽,开辟台属中心根据地,建立浙东第二战场之坚强堡垒,为最后配合正面战场之反攻,解放全浙东、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会议决定尽快创建主力武装,用军事打开局面。
5月15日晚,星光闪烁,朦胧的四明山一片寂静,各县武工队员踏着崎岖的山路,来到慈南的余鲍陈村(现属余姚市陆埠镇)北面山上的草茅庵(又名福田庵)。此处十分偏僻,敌人不易发觉。中共四明工委在这里召开了建立四明主力武装大会,顾德欢和四明工委陈布衣、朱之光,以及项耿、钱铭岐等部分县和地方干部共70多人参会。
顾德欢在会上讲话并宣布建立第四中队,为利用抗日战争时期“三五支队”在群众中的威望,对外称“三支二大第四中队”。第四中队下辖二个排、四个班,队长朱晋康(蔡旭光),副指导员黄余光(田枫),吕民烽、韩茂洪分别担任排长。部队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黄余光。部队建立之初仅43名指战员,以姚南地方武装为主,武器只有一挺轻机枪、三支短枪、28支步枪及数百发子弹,这些武器大都是在“天华缴枪”中得来。
“草茅庵建军”虽然人员少,武器装备简陋,却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四明工委重建主力部队的开端。从此,奉命留守浙东的共产党人由被动转为主动,转战浙东各个战场。浙东人民的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
“草茅庵建军”后不久,部队便下山夜渡姚江,向三北地区挺进,先后奔袭庄市警察所、彭王庙、中官路、西经堂等地,缴获一大批武器,使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初战练兵,锻炼了部队作战能力,打击了敌人,扩大了政治影响,鼓舞了浙东革命群众的斗志,人们奔走相告:“三五支队又回来了!”
1947年7月上旬,在草茅庵召开的四中队全体指战员会议上,顾德欢宣布四明主力武装番号为“四明人民爱国自卫总队”,总队长朱之光,政委陈布衣。
四明主力部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到9月,指战员已从建立时的43人,发展到150余人。为牵制敌人对基本区的“清剿”,四明工委决定主动出击已形成空虚地带的姚北平原,于10月16日和19日,相继发起夜袭临山警察所及祠堂丘战斗,毙俘敌军数名,缴获甚丰。1947年10月下旬,四明工委决定把“四明人民爱国自卫总队”番号改为“浙东人民游击第三支队”,支队长刘发清,政委陈布衣。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决定建立浙东主力武装“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由四明、会稽两地区的主力武装合编而成。1948年1月28日,顾德欢在慈南冷湾坑召集四明主力第三支队全体指战员开会,传达浙东临委决定,宣布浙东人民游击三支队上升为浙东主力;所属四中队、五中队合并,成为一个连的建制,并被命名为“钢铁部队”。
1948年5月,浦东部队再次南渡杭州湾,上了四明山,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五支队,并与第三支队会合,从此浙东人民的武装力量更为壮大。
为“一举歼灭”立足未稳的浦东部队,5月28日,以凶猛著称的“浙保”一团团长童烈率一团、五团一营和周围七县保警队,共2000多兵力,从中村出发,分两路向三五支队前沿阵地扑来,双方在上王岗展开激战。“钢铁部队”与五支队战士并肩战斗,打了整整一天的阵地战,先后击退“浙保”成排成连的7次冲锋。
上王岗战斗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时间最长、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重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充分证明了浙东武装不但能打游击战,也能打阵地战。在敌我军事力量绝对悬殊的情况下,依靠当地群众,粉碎了敌人妄图歼灭四明主力武装的梦想。
上王岗战斗后,1948年8月,“钢铁部队”跳出四明山,向台属地区进军,先后进行了小万竹、黄坛、双庙、双港、马坑墩等战斗,与兄弟部队一起曾一度解放三门、天台县城。1949年5月7日下午解放了浙东名城——绍兴,不久在绍兴与南下大军胜利会师。这支部队为建立浙东游击根据地,配合解放大军正面作战,最后解放浙东立下了不朽功勋。
解放初期,“钢铁部队”整编为宁波军分区警二团一营,继续全力配合野战军剿匪反霸,保卫城市建设,维护地方秩序,作出了新的贡献。
70年,弹指一挥间。
重温“草茅庵建军”,当年一支仅数十人的队伍,何以能够在数万敌军的“清剿”夹击中生存,并迅速得以发展壮大,原因是深刻的,意义是深远的。
依靠党的正确领导。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初,党指示坚持干部“隐蔽坚持、保持旗帜、保存力量、以待时机”,有效地保存了浙东地区的革命火种;一旦时机成熟,形势变化,党又审时度势,指示坚持干部“动员群众、发展武装、扩大游击区”,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局势,并一步步走向胜利。浙东地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了上级党组织的斗争策略,渡过了重重难关,最终取得胜利。
依靠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无论是隐蔽坚持还是武装发展阶段,浙东革命力量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隐蔽坚持最困苦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坚持干部送信送饭,站岗放哨,当敌人并村、烧山、包围村庄、威迫群众说出坚持干部去向时,不少群众强忍着亲人被杀的悲痛,坚不吐实,有的则指认被围革命同志为自己亲人,掩护其转危为安。当四明山重建革命武装后,广大群众又踊跃参军参战,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诚如薛驹等老一辈革命家所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立足之本。
依靠广大坚持斗争的同志对党坚贞不渝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尽管在最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里,坚持在四明山的革命同志坚信党的领导,坚信革命一定能够胜利,崇高的信念激励着他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艰苦的生活、残酷的环境、牺牲的危险,都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朱洪山烈士的“公馆诗”、黄明烈士的“狱中诗”,无不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和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早已告别了战火和硝烟,但战争年代留下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决不能丢掉。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这些精神,我们要永远学习,使之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所以要纪念“草茅庵建军”的意义所在。
(张杰 王佳 罗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