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撑起助残服务一片天

让残疾人共享阳光雨露

“爱心同盟”志愿者陪同残障人士畅游宁波植物园。
残疾人艺术表演者在志愿者的护送下参加文艺会演。
志愿者们在鼓楼步行街宣传推广社会助残理念。
海曙区举办的助残爱心义卖活动吸引市民驻足。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的特殊群体。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社会地位怎样,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尺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服务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仅靠政府助残已无法满足。海曙区残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从2014年开始,探索助残服务社会化运作,先后出台政府引导社会化助残服务机制、建立枢纽型社会助残服务平台、推行向社会力量购买助残服务等举措,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联动的助残服务新格局,撑起助残服务一片天,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全面、便利、优质的服务,让残疾人共享阳光雨露,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毛一波 王思远

    (图片由海曙区残联提供)

    打造专业平台 由“漫灌”向“滴灌”精准服务

    居住在海曙区南门街道今年68岁的一级肢体残疾人董师傅因为脑瘫长年卧床在家,其家属致电“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表示老人很需要康复理疗服务。得悉情况后,“馨之园”协调联系一位专业理疗师上门为董师傅进行经络按摩。在理疗师每次一个半小时的细致服务下,董师傅原本僵硬的肌肉渐渐软化,“身体舒坦多了”,看到这些变化,家属们竖起了大拇指。

    “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是海曙区着力打造的专业化助残服务平台,作为残疾人与社会助残资源之间的枢纽型组织,“馨之园”不断完善“发现需求—对接资源—提供服务—跟踪评估”的社会系统工作模式,建立起专业的工作队伍、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社会形象,2016年入驻宁波市公益街,获评“5A级社会组织”称号。

    目前,通过机构对接、公益引领、社会宣传、社会组织孵化、志愿者招募等多种形式,已有近百家企业和社会机构与“馨之园”达成合作,形成树状公益资源集聚。

    “馨之园”还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社会资源与残疾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残疾人提供多元服务。在畅通残疾人来电、来访、网站、微信等残疾人诉求表达渠道的基础上,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的民情观测工作网络,主动开展实时化、社会化、全方位的助残需求排摸,通过座谈交流、节日慰问、协会活动、委托第三方调查等形式,动态收集残疾人的各类需求,并以此作为项目设计、资源配置、服务对接的真实依据。

    去年,结合重阳节残疾老人的慰问活动,“馨之园”通过电话和入户开展基本状况和需求调查,采集到高龄残疾老人和空巢、独居残疾老人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出行陪护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特点,“馨之园”进一步策划服务项目,今年准备与广安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合作,推出残疾老年人上门帮扶项目。

    对于残疾人差异化的服务需求,“馨之园”还依托海曙社会助残服务网、流动心愿墙等,以“微心愿”对接或服务转介的形式予以“一对一”解决,至今已为327位困难残疾人圆梦。三年来,“馨之园”累计有效回应残疾人需求7631件,服务残疾人15000余人次,告别了残疾人帮扶工作底数不清的“漫灌”方式,转向精准到户的“滴灌”新阶段。

    创新服务模式 社会助残从“千人一面”到“量身定制”

    残疾人小慧曾自卑、自我封闭,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与人交流。在海曙“枫之舞”心理服务中心推出的“温馨陪伴屋”项目两年多的心理疏导和呵护陪伴下,小慧重拾生活信心,不但培养了烹饪、绘画的爱好,还开始在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创意美甲制作。

    近几年,海曙区创新服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众筹”的方式培育社会助残创新项目,形成社会助残合力,满足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多层次需求。通过“馨之园”,海曙区向社会公开征集受益面广、受益对象直接、社会效益明显的助残项目,在个性化康复与培训、家庭生活、社会融入、婚恋交友、文体娱乐活动、无障碍出行、心理咨询、社会助残理念推广等9大领域广泛对接残疾人需求,初步形成政府扶持、残疾人“点单”、社会助残服务中心运作、社会组织承接的良好运作机制。

    不少助残服务项目扎根基层,体现创意性,让扶残助残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温馨陪伴屋”项目通过心理医生、专业社工的个案跟踪,采取精神康复、心理辅导、增能介入等方式,引入艺术行为治疗和沙盘疗法,帮助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残疾人驱散内心的阴霾,重拾生活自信。项目实施以来,服务对象有的痊愈康复,恢复了社会功能,找到了工作岗位;有的病情趋于稳定,没有复发,生活步入了正轨,小慧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海曙区还主动联系社会力量,强化资源对接。目前,海曙区社会助残协会已有超过百个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其中包括各类专业社会助残组织、学校、医院和企业等,各专业人才济济,形成了丰富密集的扶残助残支持网络。两年来,海曙区残联累计推出39个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项目,牵线宁波爱心同盟等3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助残服务,受益残疾人5800余人次。

    依托81890的“甬·志愿”、区委组织部的“锋领集市”、宁波公益产品展销中心等线上线下大型公益平台,海曙区已常态化实现助残项目资金和资源的社会募集和残疾人创意产品的推介展销。在海曙区委组织部主办的“益起义卖·爱在后备厢”公益集市活动中,由残疾人制作的版刻文创产品、国画作品、手工串珠和精油皂等成为热销产品,深受市民们喜爱。

    积极发挥党建助残引领示范效应,“馨之园”作为海曙区首批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之一,开放10大类17个项目、10个分支机构供全区党员参与助残公益。各基层党组织通过“联动式体验、菜单式实践、组团式认领、亲情式结对”的形式,为残疾人在创新创业、安居乐业、助医助行、完成学业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温暖着基层残疾人。如海曙区城管局党支部成功认领5000元“成长陪伴”特殊儿童助残项目资金;西门望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为残疾人提供养生讲座和义诊服务;宁波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党员服务团队为81890光明俱乐部安装盲人专用安全插座……

    海曙区还建立起大学生助残实践基地,致力于动员、对接、培育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构建专业化的高校助残志愿者队伍,形成从理念宣传、实务培训到服务实践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助残参与模式。目前,已与宁波市卫生技术职业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合作,为辖区广大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出行陪护、绘画教学等助残服务。今年起,“馨之园”还与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启动了针对残障人士的出行协助项目。

    丰富精神生活 残疾人“助人自助” 展现自强风采

    每周二下午,宁波天封塔书画院专为残疾人开设免费书画培训课程,平时还带领残疾学员参与各类文创活动,助力展示、推介和定制残障人士的优秀书画作品。上个月,81890光明俱乐部为盲人放映讲解了第74场电影。俱乐部成立8年来,已发展盲人会员186名,3000多名志愿者无偿参与管理、接送、陪护、电影放映讲解、图书导读等服务,为盲人朋友搭建起与缤纷世界沟通的心灵之桥。

    如今在海曙区,各类多姿多彩的活动让残疾人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残疾人摄影、剪纸、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艺术活动,文化艺术周惠残活动,残疾人鼓楼文艺会演,趣味运动会等定期上演……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勇气,开展自助、互助并回馈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今年年初,“馨之园”邀请残障人士共同参与拍摄的微电影《有你,世界更乐动》,在腾讯视频等在线媒体平台上线。该片剧本由获得过中国民间文艺最高荣誉“山花奖”的盲人作家陈效平构思创作,讲述了经历车祸失去双腿的“刘倩”在志愿者的鼓励下,重拾生活信心、带领残障人士合唱队登上舞台的故事,多名残疾人和助残志愿者在影片中“本色”出演。剧情引起了不少残疾人的共鸣,在“馨之园”的支持下,近日,宁波市首家残障人士合唱队——阳光合唱队成立了,目前有队员16名,由热心公益的专业老师每周开课教学。

    在海曙区,残疾人奋发进取、自强自立,主动投身社会公益,“反哺”社会的身影层出不穷。白云街道安丰社区文明“观察员”当中就有一群活跃的残疾人摄影爱好者,用一技之长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江厦街道肢体残疾人闻师傅夫妇退休后做起社区志愿者,帮忙粉刷楼道墙壁、上街拾烟蒂,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段塘街道南苑社区的吴俭身患小儿麻痹症,十多年如一日参加社区修理小家电等便民服务活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热心公益的残疾人陈宗世成立社区助残工作室,让残疾人抱团互助……如今,海曙区残疾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不断提高,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无私回报社会的行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