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领同心 志愿同行”红领之家五周年活动现场,陈军浩与志愿者一起朗读原创诗歌。(厉晓杭 陈红 摄) |
从最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千百人,从最初的“要我服务”到现在的“我要奉献”,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上周日,在“红领同心 志愿同行”红领之家五周年庆暨志愿服务文化沙龙的活动现场,数百名志愿者自发而来,聆听关于一场志愿文化的精神洗礼。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陈 红 陈张坤 作为北仑土生土长的社会组织,“红领之家”短短几年,在北仑家喻户晓,成为宁波市明星志愿服务品牌。5年来,“红领之家”不仅先后荣获全国志愿服务百佳服务项目典型代表、浙江好人、浙江慈善奖等20余项殊荣,还于去年10月走出国门,前往加拿大参加国际社区矫正协会第24届研讨会。其负责人陈军浩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作专场发言,“红领矫正”模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北仑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认为,“红领之家”的实践和探索,不仅让党员志愿服务实现了“被动”变“主动”、“临时”变“常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党员发展质量,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破解了基层党建中存在的种种难题。 爱心需要排队 奉献需要“秒杀” 在“红领之家”的志愿服务论坛上,活动项目一经推出,便被“秒杀”,足见其成员的活跃程度。 林晓亚是最早参与的志愿者之一。从最初的入党积极分子,到如今的正式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逢周末,她便去养老院助老、到深山里捡垃圾,上小学的女儿周倩芸也深受影响。周倩芸说:“我为妈妈感到骄傲,希望以后也能跟妈妈一样,成为‘红领之家’的一员。” “红领之家”坚持每月9日推出“敬老日”“护绿日”“导医日”“秀山日”“亲水日”“靓城日”等九大常态化菜单式项目,将活动集中安排在每个周末。陈军浩说:“刚开始我们只有几个人,现在发展到上千人。现在我们的活动一推出,几分钟内就被抢光。参加活动时,除了志愿者,还有社区矫正人员,我们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服务。” 除了丰富的志愿活动,真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是“红领矫正”模式。2014年8月,由北仑区政法委牵头,新碶街道、北仑区司法局等多个部门协同成立了宁波市首家红领之家特殊人群社会服务工作室,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理念由传统防控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 依托“红领之家”这一专业社会组织,北仑区试图破解人手少、任务重、专业力量薄弱等难题,引入心理、教育等领域的专业力量,着力帮扶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探索特殊人群服务机制改革。而“红领之家”通过“网格化分级管理模式”和“志愿者积分管理模式”的双重方式,注入“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帮助矫正人员重拾自信。 在去年第二十四届国际社区矫正研讨会上,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陈军浩作了专场发言。国际社区矫正协会会长安妮女士认为,“红领矫正”模式非常适合中国的文化背景,“红领之家”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将社区服刑人员当作普通志愿者进行管理,这一做法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很多借鉴。“红领之家”的影响力扩散到国外,这在国内社会组织中很少见。 注入红色正能量 爱心进入正循环 “看,作秀的人又来了!”陈军浩至今还记得,刚开始做志愿活动时,经常遭到质疑。有一次,他和志愿者们去贝碶村清理河道垃圾,被村里的叶老伯当面奚落。红领们没有辩解,而是用行动回应质疑。当活动开展到第7次,捞垃圾的网兜坏了,这时,叶老伯回家拿老虎钳主动帮忙修理。 “志愿活动最怕一阵风,不持久,无法真正走到老百姓的心里去。”陈军浩说,“红领之家”是以党建引领的公益社会组织,通过志愿服务的载体,让百姓看到了党员身上的“党性”,树立起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据统计,在1000多名成员中,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占到了75%。 陈军浩介绍,“红领之家”实行志愿者积分管理模式,“这是让爱心进入正循环,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目前,“红领之家”已建立“网络+实体”方式,构建起“成员实名制”“项目策划制”“活动申报制”“服务积分制”“积分兑换制”五项制度体系,不仅让“红领”们感受到了“牺牲我的享受,享受我的牺牲”的深刻内涵,也让爱心善举闪耀着红色光芒,吸引和感召着更多人加入到“红领”行动中。 为了庆祝“红领”5岁生日,志愿者周玲燕写下优美的诗句:“你,是这个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引领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你,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开拓人生,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红领之家”有注册志愿者1061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810次,服务总时长36537小时。无论寒来暑往,“红领之家”平均每天组织一次活动,成员平均每天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0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