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是手段,信任是基础要素,融合是发展路径——

解读2017年热词“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
马化腾 孟昭莉
闫德利 王花蕾 等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数字经济,无疑是当下“热词”。2016年G20杭州峰会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中国创新增长的主要路径提出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并首次明确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深刻影响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成为中国创新增长的主要途径。本书为政府和企业了解、制定数字经济时代的政策、发展战略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智能+》
赵亚洲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3
本书逐一讲透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IW(智能穿戴)等诸多商业科技热点,对智能科技四个主要领域(AR、VR、AI、IW)的产品和市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并对每个领域的市场重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前景预测。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美]罗纳德·S.伯特 著
格致出版社 2017.4
本书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结构洞:所谓结构洞,即拥有竞争性资源或信息的两个个体之间的缺口。如果两个人之间由第三方连接起来了,那么这个缺口就被填充上了,这时充当填充功能的第三方具有显著的优势。这种竞争性优势是在市场中通向结构洞的一条重要渠道。

    朱晨凯           

    最近的一组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30.6%的比重,带来280万新增就业人数,占中国年新增就业人数的21%。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宏观数据“遥遥在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又该如何解读?《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从“理论篇”:数字经济是新经济、新动能;“基础篇”:完善数字基础,助力经济腾飞;“产业篇”:释放数字红利,促进转型升级;“政策篇”:发展数字经济是国际大势;“建议篇”:积极应对数字经济革命五部分,对数字经济给出了清晰全面的解读。

    书中指出,数字经济是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迅速增长。数字经济主要研究生产、分销和销售都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本身运转良好,因为它创建了一个让企业和消费者双赢的环境。

    在民生领域,数字经济可谓“无处不在”:人们用手机挂号看病、缴付水电费、处理交通事故,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全民通过手机共同参与险情上报与预警等。书中提到,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O2O(线上到线下)等领域中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或是改变着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或是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或是用信息的交互带来效率的提升。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倚重互联网来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互联网这个手段,数字经济还有一个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融合则是数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书中指出,这其中又以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的融合最值得期待。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增长的脊梁。数字经济在贴近用户侧采用轻量级、小步快跑、高速迭代的发展模式,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数据、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书中也提到了数字经济的社会价值。数字经济不仅能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带来种种改变的可能。数字连接之下,即便是最偏远地区的人,也能够无差异、无区别地得到和一线城市人们同样的优质内容。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能以最低的数字成本,获得教育、医疗、交易等最必需的信息,以更合理的价格卖出他们的农产品。数字经济为如何触达那些真正贫穷、急需帮助的人群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

    对于数字经济的前景,书中指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最新技术已经开始渗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野会日渐模糊,最终将消失。将来,既没有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因为互联网已经是覆盖全社会的基础设施;也没有纯粹的传统产业,因为所有传统产业都已经嫁接了互联网基因。这也是本书的观点之一:当没人再单独提互联网的时候,就是“互联网”进程真正完成的时候,大融合才是科技进步的真正主题。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