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不久前,杭州市长徐立毅以普通市民身份,暗访该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在多个行政服务窗口体验了四件事的办理过程,结果一件也没有办成(4月26日《杭州日报》)。 简政放权,势所必然。“最多跑一次”,这个由浙江率先“跑”起来的改革,目的是进一步简化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进一步提升审批速度,是值得赞赏的政府自我变革。应该说,在短时间内,此项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已经取得实效。比如,杭州首批4909个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而像宁波,2月底已公布第一批“最多跑一次”清单,全市共计4850项,超过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的80%,年底则要求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 然而,这项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改革推出以来,红利开始惠及广大群众的同时,也要看到,简政放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今年全国两会浙江开放日,有香港记者提问:“最多跑一次”真的能做到吗?时任浙江省省长车俊坦承:要做到很难,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什么是车省长所指的“虎”?情况有些复杂。不妨分析一下徐立毅市长“一事未成”的原因:分公司办不了,是“材料不齐”;车辆过不了户,是“提交的表格版本不同”;务工者提取不了公积金,是没有提前在档案馆办理“无房证明”;冠省名的企业注册登记不了,是跑错了办理大厅……责任似乎在办事者自己“出错”,但其实不然。比如,一些流程、环节设置是否合理、明白,连市长都闹不明白,民众怎么能“一目了然”呢?又如,不是有“首问”负责制吗?民众咨询时,工作人员如果将办理所需材料、政策、办事窗口等详细解答,怎么会产生那么多“错误”呢?再说,不还有“首办负责制”吗?即使民众“跑错大厅”,“首办”窗口办事人员也应该把材料接下来,然后在“后台流转”,怎么会存在“跑错”的事呢?总之,市长“微服”办理遇到的麻烦,其实正是民众办事时的真实写照。 要让民众办事尽可能少跑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年底前,我市还有近20%的事项不在“跑一次”范围内,多年改革实践证明,越是放到后头的改革事项越是硬骨头,越盘根错节,办成的难度越大。即使是已经公布的“跑一次”事项,也未必尽善尽美,怎样进一步精简、转变政府职能?怎样尽可能减少审批项目,从源头控制让民众跑腿事项的总量?怎样让政府职责公开,把行政审批的实质性条件和程序性要求全部在窗口、网上晒出,把行政审批“延伸”到民众家中,直至把这些事项实现网上直接办理?怎样把职能部门的首问负责制和首办负责制有机结合起来,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制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凡此种种,需要进一步认真解决。 更重要的是,要想政府转变职能,窗口办事人员就得转变观念。以笔者管见,现实中一些进行得不顺畅的事,除了客观原因,还因为一些办事人员存在思想障碍。一曰“懒”字作怪。“跑一次”是一项错综复杂、引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多年来人们到机关办事得“跑多次”,现在只需去一个窗口,让数据跑、政府跑,群众方便了,势必增加行政部门和众多人员尤其是窗口人员的工作量,一些同志觉得这是“自找麻烦”。二曰“怕”字作怪。“跑一次”在全国尚无先例,必须剃除多余环节,强化流程管理,实现流程再造,一些同志怕出乱子,担心别出心裁把事情办砸,出力不讨好。三曰“贪”字作怪。有些事项并不复杂,但一些惯于“吃拿卡要”的人,善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办事者跑得越多,他们手中权力越显得有分量,弄权勒索越是得心应手,“跑一次”坏了他的“好事”,让他失去了“生财之道”,他气不打一处来,哪里还有积极性呢? 改革率先一步,发展才能领先一步。行政事务上每个细小环节,通常关系群众的苦乐甚至命运。“跑一次”改革不过刚刚破题, 要跑出工作效率,跑出服务质量,跑出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勇立潮头的磅礴气势,还需要从群众关注的焦点、办事的难点中寻找突破口,尽快补上短板。窗口办事人员应该出于公心,跟群众的愿望同频共振,打破部门利益羁绊,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创新有效的举措,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营造一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