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不能言最可人

——鄞州大嵩石文化热方兴未艾

球山,只剩下小小的一个山头。(田文 摄)
朱建波请专家雕记得的《江南胜景》,上半部分是大嵩石,下半部分为青田石。(田文 摄)
精美的大嵩石雕刻件。(徐高 摄)
收藏爱好者朱建波在赏石。(田文 摄)

    前不久,全部采用大嵩石篆刻的《鄞州历代文化名印谱》首发;“近朱者”朱复戡弟子候学书篆刻作品展在李元摄影艺术馆举办;鄞州咸祥举办的慈善拍卖会上,三块大嵩石被爱心人士拍走……

    这一系列活动勾起了人们对大嵩石的再次关注,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

    记者 朱军备         

    诞生之神奇——

    “海潮日夕来,吞吐太阴精”

    “吾乡当大嵩江入海处,有小山曰‘球琳山’,亦作毬绣山,实羊求休之转音。山产印石,世称大嵩石者是也。”书法泰斗沙孟海删定的《沙邨印话》中如是说。

    大嵩石又名大松石,产地在球山。球山其实是一座礁,高81米,面积600平方米,其形状奇特如球,故称之为球山,另有球休山、毬绣山、牛祭山、球琳山等别名。

    七八岁时就跟着外公去球山捡石的忻巨,是有意搜辑历代有关大嵩石史料并加以研究的地方学人。他所著的《大嵩石考略》中指出:“东越山海地,四明山之东,三垂际海,清淑之气生于其间,于是乎,孕物奇毓。其地貌多变。”

    《鄞县志》记述了当地的地质状况:东部山地绝大部分皆露上侏罗纪地层,岩性以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酸性——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与沉积岩次之,并夹有少量基性或中基性熔岩。

    “约一亿两千万年前,球山因火山喷发而形成,原系近海一座独峰的岛屿,随着大嵩江冲积平原逐渐扩大,以及海水退却,方与滩涂相连。”鄞州区文联编著的《大松石》一书这样认定。

    据忻巨先生考证:元末明初,球山实一大海礁而已,昔多产金环蛇、银环蛇,成群居于各玉坑中。山脚周长600米,由西向南之山脚有清末民国间墓冢十数座,土层极浅,石缝间不长竹树,尽长杂柴茅草之类,概其土质黄而无力,石骨亦酥松,其之精神俱入玉髓......他说,“这座山特别奇怪,其山常有暖气,虽严冬大雪遍境,独此山玉坑无积白,大概是石气熏蒸使然吧。”

    海礁巨岩片理中存玉髓。忻巨细细测定,共有六个玉石坑,分别为左上“五花石坑”,左中“晶坑”,左下“玉坑”,右上“灯明坑”,居中者为“膻毛玉坑”,右下坑所出玉石如新鲜紫光毕露之牛腿精肉,剖之即白玉地间绀青遍体现猩猩红者,印石质性亦佳,为史著之“牛祭坑”。

    史料和研究固然枯燥,但大嵩石起源于火山喷发是不容置疑的。只要略微想象一下,亿万年之前,火山喷发时,滚烫的岩浆不断从地底向上溢出,然后,遇到海水凝结成块,此后,又深深地埋藏于岛礁之中......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画面!

    难怪鄞州区文联主席邵斌会自豪地说:“从产地来看,大松石是中国唯一的从海潮岛礁中出产的印石。”

    开采之神秘——

    牛祭出石,以羊代祭没石

    大嵩石开采于何年何月,尚无法考证。

    我市文史专家戴松岳先生认为,出产大嵩石的仅有球山,而球山在元明之交时尚在海中,到嵩江平原拓展后才与陆地相连。由于它雄屹海隅,故一直为军事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奉命营建沿海卫所,在球山山顶设烽火台以观察敌情。印石产地与军事要地的双重身份,使大嵩石的命运异常曲折,“羊求休山”的别名就是这种曲折命运的历史印痕。

    据忻巨先生考证,“球山”之名,在明嘉靖年之前可能叫“牛祭山”。相传,开采大嵩石在明初就开始了,开采之前需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并以牛作祭品。有种说法是,明代实行海禁,浙东沿海地区牛牲缺乏,况且牛多用于耕地,后来不得已而以羊易牛。还有一种说法是,嘉靖后期,倭寇成东南沿海之大患,大嵩城成为抗倭前哨,开采大嵩石将危及山顶烽火台。抗倭名将戚继光听了部下的建议后,故意以羊替代牛祭山,造成大嵩石性状变差,逼使后来者不再破山取石,此举目的是为了保全在山顶上的峰堠。    以羊易牛,羊叫“咩咩”声,与鄞地方言“没没”谐音,于是,后人遂称此山为“羊求休山”或“牛祭山”。

    开采石头需要祭祀,这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用牛祭祀能出石,用羊祭祀,石就没了,仿佛石头也有灵性。明中叶后大嵩石产量稀少。传说虽不可考证,但给大嵩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石质之精美——

    “洞天万山骨,色相百变成”

    海潮不息,沧海桑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长期的海水浸泡,形成了大嵩石独特的矿物成分。

    有关专家认为,大嵩石以铝硅酸盐为主,少量有地开石、高岭石等黏土类矿物质混生而成。含硅高则硬度高,含铝高则硬度低。其他化学元素的多寡则决定其色相纹质的差异,如含锰呈紫色,含汞呈红色,含钛呈朱砂红,含铅呈黑色,含钴呈青或蓝色,含铁则呈红、棕、黄等色泽。

    大嵩石受刀韧性极佳,篆刻细朱文线条挺拔而不易断裂。数百年来也得到了一辈辈篆刻家的赞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篆刻界颇负盛名。

    乾隆年间,海宁人陈目耕在印学名著《篆刻针度》卷八“选石”中介绍了十六种印石,大松石位列第三,仅次于青田冻石、封门石。“大松石,出浙江宁波大松所。其质类玉,间有洒墨黑斑,文采流丽,真者稀少……”

    孔云白的《篆刻入门》、方宗珪《寿山石全书》等,也对大嵩石作了介绍与赞誉。

    民国教育家、诗人杨翰芳(霁园)是鄞州瞻岐人,提倡金石之学,故其门下多有玩大嵩石的,如朱觉、谢长愚、卢石臣以及诗人胡彤父、诗人金石家朱凝霞等等。

    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看到家乡出产的大嵩印石色质俱胜,也曾高兴地题下苍劲有力的“大松石”三字,以为纪念。

    30多年前就与大嵩石结缘的甬上篆刻名家史晓卿先生,从小拜卢石臣为师。卢老先生对他说,学篆刻不用去买青田石,大嵩石刻刻蛮好。史晓卿说,“青田石比较爽朗,而大嵩石有一股韧劲,不必太用力。”

    “大嵩石之色相纹质如脱胎之三代古玉。”忻巨先生比喻说,“青田冻石比如深闺稚女,文静娴雅;昌化石比如小家碧玉,薄施脂粉,楚楚可人;寿山石比如少妇艳装,五彩翩跹,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我则谓大嵩石直如幽人化士,独步山林,荣名自鄙。”

    平日里酷爱玩石、收藏的宁波印石收藏界知名人物陈云,在网上开了个“三生居印章石专售店”。他收藏了不少大嵩石,玩赏、制印、刻石,并写下了一系列推介文章。

    “除了软硬度适宜篆刻,可以作为印章石篆刻之外,大嵩石更以其色彩之缤纷、纹路之奇异、变化之多端,而被广大石友当作观赏石争相收藏。”陈云说:“有人钟爱福建田黄石的靓丽富贵,有人喜欢青田封门青的淡雅纯净,有人青睐昌化鸡血石的红艳名贵……但更有人偏爱大嵩石的多彩斑斓。”

    保护之艰难——

    “年来采取竭,石髓嗟颓零”

    数百年来,大嵩石不断被人认识,不断被开采。

    李广华先生在《听曹厚德讲大松石的前世今生》一文介绍,1962年代,曹厚德先生从典籍获得大嵩石的信息后到实地找到了矿脉,并挖掘了一些大嵩石。当时他所在的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决定由他们来开采大嵩石,加工工艺品。从1964年起,两年多时间内,他们开采矿石,做印章料、摆件、笔筒等工艺品,出口到日本。

    工人切下的边角余料,曹厚德捡回来,经过切割打磨,成为上好章料。这样好的印石需要向外推广啊!

    经沙孟海先生介绍,曹厚德找到生活在上海的宁波籍收藏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常务理事秦彦冲先生,随身带去大嵩石,请他鉴别评价。秦彦冲将这块来自家乡的毛石认真打磨,并刻了一枚曹厚德的名章,边款刻:“公元千九百六十六年三月试新坑大嵩石,厚德同志属,彦冲刻于沪寓”。

    但由于当地人对大嵩石认识不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球山山体遭受严重破坏。

    为填海筑坝、造屋修路,当时人们用炸药开采球山石。时至今日,有些海塘用球山石砌成,农家的屋舍、猪圈用球山石垒筑,家里腌“咸齑”的石头也是球山石。不断开采,使原本就不高的球山越来越低矮了。

    笔者小时候也曾去羊球休山上玩过。记得山上长些小树、野草,但开采过的地方露出光秃秃石头,寸草不生。小伙伴们顺手捡来几块石头,用钢锯锯成长方形的印章,然后将它在水泥地上磨光,在上面刻自己的名字。

    大约六七年前,外地人前来咸祥收购大嵩石,一时引起当地人震动。有人开了挖掘机到石坑里挖掘;有人从海塘里挖石;有的人家前一天还好好的院墙,过一夜就出现个大洞。

    正是看准了大嵩石的升值空间,当地出现了朱建波、张宝君等一批民间大嵩石收藏者、经营者。张宝君投入六七十万元收藏了3吨大嵩石。

    5年前,朱建波听说大嵩石磨出来很漂亮,从舅舅处讨来十几块原石,下班就磨,越磨越喜欢。他还拜收藏家陈永祥为师,学习鉴赏石头。次年,朱建波在咸祥新街开了家“松石会”,专门展示和经营大嵩石。为了让大嵩石雕刻成工艺品,他用行李箱拖了100公斤的大嵩石,坐动车到福州,请当地雕刻大师为大嵩石雕刻作品。近两年来,他雕刻作品100件,印章近3000枚,成为当地雕刻大嵩石作品最多的藏家。

    据鄞州区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崔二斌介绍,近年来随着区文联、乡镇等重视推介,文化界对大嵩石认知度的提高,以及石农石商的深度参与,大嵩石价格飞速上涨。七八年来普通的印石上涨约七至八倍,精品印石上涨达百倍以上。一方普通的印石价格稳定在300元至500元,一方精品的印石价格至少3000元以上,而且还在往上走。

    文化之弘扬——

    兴印社办展览出作品

    鄞州是中国书法之乡,有沙孟海书学院印学研究所。鄞州区文联主席邵斌说,金石书画一枝独秀,近现代出现的一批重量级人物,如赵叔儒、马衡、沙孟海、吴泽、周野、朱复戡等大家,都是鄞州人。

    2015年,鄞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积半年之力,四处搜集深藏于民间大嵩石原石、印石、雕件、篆刻、书法和摄影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让沉默的石头焕发出光彩,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大嵩石瑰丽历史和文化脉络。

    当年6月底,“北纬30°的七彩传奇——首届中国大松石展览”在李元艺术馆开幕。300余件大松原石、印石、雕件、篆刻首次集中亮相,令参观者惊艳。同时,《中国大松图册》《大松石》个性化邮票首发,鄞州印社、大松印社、大松石研究学会授牌。同时,举行了首届鄞州印学论坛。

    同年12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松石》,分为大松石的历史概况、品种分类、名家刻大松石、大松石欣赏、大松石年表等五章,这是全国第一本有关大嵩石的专著。

    今年3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鄞州历代文化名人印谱》,涉及文学、书画、科学技术、医学等领域的100多位鄞州历代文化名人,汇入其中。鄞州文联与浙江省书法篆刻创作委员会联袂特邀高式熊、祝遂之、张耕源、余正、孙慰祖等省内外西泠篆刻名家、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及本地篆刻家参与创作。采用的印石全部是大嵩石。

    “今后,印学上借力西泠印社,促进印学的普及推广。同时,争创中国篆刻名城,适时举办第二届大松石展览。”邵斌说。

    当地嵩江书画社、大嵩印社社员,积极参与大嵩石的篆刻。咸祥涌现出一群“草根篆刻家”。朱彭军、朱秀勇、夏剑波、叶裕红、王雷等几乎天天动刀篆刻。

    咸祥镇海洋俗语丰富。大松印社社长朱文初说,社员们正在创作海洋俗语印谱,取名《海渔印谱》,计划在年内正式出版。

    藏家之建议——

    兴建博物馆,传播更久远

    但与四大名石相比,大嵩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收藏仅限于民间,展示和交流缺少一个集中的场所。

    近日,笔者再次来到球山,那里已筑起了高高的围墙。笔者通过管门的老朱,进入里面,原来高高的球山,如今只剩下小小的一个山头,地上留下挖掘的痕迹。

    鄞州区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崔二斌建议,要保护好大嵩石,可以在球山原址兴建一个大嵩石遗址公园,并建一座大嵩石博物馆。同时,还可设置大嵩石的加工、篆刻、交易店铺,供游客参观、学生体验。这样,海洋文化、抗倭文化、篆刻文化与印石文化融为一体,或将为宁波增加一处有特色的文化胜地。

    咸祥镇有关负责人坦言,若能建起大嵩石遗址公园或博物馆,无疑将提高当地的文化品位。但建这样一个场馆耗资较大,一个镇的财力难以承受,需要市里的扶持。

    鄞州区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嵩石毕竟是全国唯一的出产于海潮岛礁的印石,也是我市独特的石文化名片。建遗址博物馆这样的大事,需要放在全市大文化的角度来考量。

    国运兴,石泽润。大嵩石那温润的光泽终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