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端午的名义 补一堂传统文化课

    俞 洲

    端午期间,各地民俗活动很多:慈溪公益组织到学校教孩子包粽子、系彩绳,体验端午民俗;北仑区浃江知行社举行“躬亲耕作,乐在端午”活动,来自辖区的百名小朋友通过学插秧、抓泥鳅、挖土豆等农耕体验,了解端午时节农事活动;江北湾头社区博物馆里,湾头幼儿园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端午祭祀典礼……笔者为孩子们能沐浴在传统文化氛围中而深感欣慰,更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能加入到弘扬传统节庆文化、播撒传统文化种子的行列。

    以端午的名义确保传统节日教育不落空。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社会认同的文化符号。上好传统文化课,可以借由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培树青少年共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和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重要意义不可小觑。

    对于如何组织青少年学生过好传统节日,感受丰富内涵,体验传统民俗、弘扬传统文化,有关部门早有明确要求,不少学校也有精心安排。但应看到,由于端午假期往往是中小学紧张的期末复习迎考阶段,小升初、中考、高考都进入了冲刺阶段。在目前畸形的教育绩效观下,时间上的特殊性很可能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鸡肋,试图通过减课程、缩内容、少体验、搞形式和走过程等手段来“挤”出应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督导考评的重要内容,使之真正落地生根,通过强化检查监督的力度来引导中小学校着力在课程整合和内容深化上下功夫,防止出现传统文化课的“空中花”“水中月”现象。

    唤醒端午的“仪式感”。应该说,文化的表达需要必要的节俗载体和仪式程序,端午文化也不例外。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首先应增强青少年对端午节日内涵的认知,温热他们内心的仪式感,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融合和认同。无论是通过晨会宣讲、主题队会、故事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了解端午由来,还是开展插艾草、带香袋、包粽子、吃“五黄”、熏“五毒”等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民俗,都应明确仪程要求,规范流程安排、注重全员参与,使节日教育活动更富情感融入,更具身心体验,真正让节日仪式成为播撒传统文化种子的契机。

    当然,以端午的名义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并非易事。如何主动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在古老的节日寓意里加入健康的现代气息,增强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显然还大有文章可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