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届戛纳时,本文作者在罗密·施耐德三十年祭活动现场。 (贺秋帆 供图) |
|
戛纳主会场德彪西剧院。(贺秋帆 摄) |
|
70届戛纳电影节海报 |
|
《霸王别姬》海报 |
|
《小城二月》海报 (贺秋帆 供图) |
贺秋帆 目前全球范围A级影展共计13个,第一梯队为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三家,论影响,戛纳领先半个身位。影响力何来?只能来自得奖影片的历史成色,也即经得起时代检验的那部分片单的分量。身为影迷,有工夫盯着红地毯,不如老老实实把历届金棕榈尽收眼底,如此,则战后至今的影史走势、风格流变、类型翻新、技术演进,心里才有一本账。不同于威尼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宗旨、柏林的衡量标准“主题创新、银幕表现流畅和观众反应”,戛纳兴办之初曾被戏称为3S电影节(Sea、Sex&Sun),乃是因了南法海滩日照及美女云集之故,但七十年后,此处俨然圣地,每年五月,这个平台与其说带出的是一次全球范围的光影竞放,毋宁说是电影人的一次集体朝圣,法兰西文化的荣光,遂在其貌不扬的德彪西剧院凝聚,反射,光大…… 流水席,金棕榈 戛纳影展始于1946年,最初,法国主办方虽有意走国际化路子,但定位不明,遂有首届九部影片得评委会奖的乱局,次年也有六片获奖,到1948年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另一次停办是1968年,因为“五月风暴”),1949年的第三届才有真正意义的金棕榈产生,第四届又加了次佳影片的评审团奖,此后每年奖项除了保证这两座,其余单项奖时有时无,到20世纪60年代才基本有了目前格局,并逐渐分出六个主要板块——竞赛单元、导演双周、一种关注、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最受关注的当然是产生金棕榈的竞赛单元。今年戛纳组委会收到报名参赛影片1930部,经筛选,有49部参加六大板块竞展,其中角逐金棕榈的有19部。 竞赛单元十来个名额的评委来路值得一提。多年以来,此间已形成导演、编剧、演员、配乐者、影评人构成的评委席,还常见作家学者加盟。历届戛纳,作家担任评委主席的就有如下多次——第四届、第十届是《巴尔扎克传》作者莫洛亚,第六、七届是诗人兼导演让·谷克多,第八届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马·帕尼奥尔,第十三届是侦探小说家乔·西默农,第二十三届是诺贝尔奖得主、危地马拉诗人米·阿斯图里亚斯,第二十九届是《欲望号街车》作者、美国作家威·田纳西,第三十二届是法国作家萨冈,最近一次是六十届,为土耳其的诺贝尔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今年的评委主席为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中国范冰冰以演员身份获邀,这样,历史上华语圈共有15位电影人坐上评委席,除了2006年王家卫做过一次主席,陈凯歌、杨德昌、李安、姜文、吴宇森、杜琪峰、徐克、巩俐、张曼玉等也任职投过票。 与奥斯卡奖多达数千且来自全球并相对稳定的评委群,及一整套体现好莱坞工业流程内在诉求的规则设定相异,戛纳及世上多数其他电影节的评委席皆是投完票走人的流水席,因为人员组成的临时性及随机性,所以戛纳基本上很难维持一个贯穿始终的艺术观和价值观。新世纪以来,更是屡有大跌眼镜的评选结果出台,相比之下,反而是威尼斯电影节情况略好,因为连任主席甚久的马克·穆勒的个人意志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选片及花落谁家,但浪漫成性的法国人显然更看重评委席上民主的随机中闪耀的永恒之光,也许,正是那种多元文化的并存,才造就了戛纳的博采众长,气度不凡。 数据说话,经典盘点 细观金棕榈榜单,迄今为止美国得19金,法、意各12金,英国7金,日本4金,其余为各国分得,如此格局,大体也是战后各国电影工业市场份额及其品质的体现。身为欧洲电影业老大,法国当年办戛纳,其实是含有一种借机叫板好莱坞价值观的初衷,不想七十年后回望,美国电影仍属最大赢家,不过就制作体系而言,拿金棕榈的美国电影多是独立制作而非好莱坞流程产物,这点上讲,戛纳又无愧于艺术电影的捍卫者。影史经典,窃以为当属问世20年后还被影迷及学界不断重温论说者,细数往届金棕榈名录,如下十佳足以见证戛纳厚度: 1961年的《维莉蒂安娜》,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嘲弄宗教之作,尽管影片的公映及得奖受到教廷势力的非难,但戛纳的选择经得起历史考验;1963年的《豹》,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毕生巅峰之作,见证了欧洲旧贵族在革命洪流中的消亡,令人荡气回肠;1966年的《放大》,远在伦敦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苦心孤诣的现代主义风格杰作,用电影手段诠释了弥漫于60年代的“不可知论”思潮;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乃是对意裔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最早肯定,影片本身亦是用镜像方式对人类时代病的绝妙记录;1978年,意大利导演奥尔米的《木屐树》,以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原生态记录与风景画呈现,拓展了电影叙事的新边界,最后收尾于上帝视角下的慈悲心绪;1979年,美国导演科波拉脱胎自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的《现代启示录》与德国导演施隆多夫改编自格拉斯小说的《铁皮鼓》共享金棕榈,是迄今最大一波个人体验与历史陈说交相辉映的盛会,令人无比怀念;1983年,日本导演今村昌平以一部《楢山节考》谱写一曲生命赞歌,观之无不百味杂陈,其对人性的洞悉深度随时间延伸而更甚;1995年,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继《爸爸去出差》后再次以《地下》获此殊荣,其本国历史分分合合的荒诞再现,实不过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现实,都是超现实主义的,真正的历史,又无不荒诞透顶;2002年,波兰斯基终于以一部《钢琴家》重现了他童年所见的世界,并且以一个“好”纳粹的角色,给二战题材影片奉献了超越立场的人性光辉。 不唯金银,新意最尊 金棕榈含金量之高使人难于取舍,无妨在此再推介十部,侧面也见出戛纳评委虽则年年调换,但对于影坛新鲜血液无不关注备至不吝奖掖。1953年,法国导演乔治·克鲁佐以《恐惧的代价》登顶,此片在资本时代人性异化的幌子下,讲述的乃是一个步步惊心绝无冷场的冒险故事,对后世惊悚式样类型片影响极大;1957年,金棕榈第一次颁给了苏联导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彼时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社会略有解冻迹象,电影人得风气之先,艺术大有给冷战减压松绑之意(值得铭记的是,这一年的评审团大奖颁给了波兰导演瓦伊达的《下水道》,可称东方阵营的全面胜利,戛纳的眼光和胸怀令人感怀,这也是瓦伊达引领的波兰电影学派第一次得西方认同);1960年,费里尼以一部《甜蜜的生活》拍出现代文明光鲜外表下的斑斑劣迹,中国当下娱乐圈现状不过是它的蹩脚翻版而已;1961年并列得奖的《长别离》(亨利·科比导演)在反战之外,引入精彩的心理戏码,又收束于人类温情的诗意绽放;1962年,金棕榈意外奖给了巴西影片《诺言》(杜阿尔特导演),但事实证明这是当年最中肯的评选,戛纳对宗教批判题材一贯支持殊为难得;1974年,科波拉拍于两部《教父》之间的《对话》,将人性黑洞借不断进步的窃听术呈现到荒谬的极限;1980年,《影子武士》当之无愧,卑微和崇高一纸之隔,既是黑泽明晚年人生感悟的映照,也是他对人性、权欲的全新洞见;1984年,德国导演文德斯的《得克萨斯州的巴黎》得奖,此片不单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情感修补故事,也是新德国学派形式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值得一说的是,它也是第一部得奖不久即引进中国大陆的金棕榈影片,可惜只在京沪杭等大城市公映,宁波活活错失;1994年,痞子昆丁的《低俗小说》以叙事形式的翻新,道尽黑道中人万劫不复的轮回;1997年,阿巴斯终以《樱桃的滋味》得金棕榈,毋宁说是戛纳对这位凭一己之力把伊朗电影推向世界的导演一生贡献的一次褒奖,翌年把大奖颁给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的一日》,同样是立足于整体成就的一次昭告天下,因为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关于生命的内省的共同主题,也都是世纪末人类普遍心态的同心圆上画出的两条弧线。 真正的影迷未必只关注金棕榈,影史角度回望,呈给次佳影片的评审团大奖含金量并不逊色,它与大师的关联甚至更紧密,限于篇幅,本文只举十例:1957年,与《下水道》并列收取评审团奖的《第七封印》事实上也是瑞典大师伯格曼平生的至高杰作,其历史观、宗教观在此熔铸,并有存在主义及怀疑论学说的诸多渗透;1960、1962年,评审团奖给了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奇遇》和《蚀》,其对现代人内心生活的虚妄的呈现与费里尼迥异其趣,却更显出一种“作者化”倾向,这也是体现戛纳价值观的关键之年,并预示了日后《放大》的诞生;1963年、1965年,日本导演小林正树的《切腹》《怪谈》以无与伦比的日式影像与叙事功力收取评审团奖,事实上也是戛纳视线对东瀛映画60年代达到的新境的一种关注;1972年、1986年,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与《牺牲》得奖,其实可视为戛纳评审团对老塔苏联时代的哲思成果和流亡时代之绝唱的一次集体敬礼,其中诸多细节,读者自可去老塔日记《时光中的时光》验证;1988年,戛纳亦未忘给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一份认同,其实是把评审团奖颁给了浓缩于其中的整个电影史,而1994年得奖的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反思苏联历史的《烈焰灼人》,其实是对整个极权时代的一次大控诉,不到一年之后,此片又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5年,安哲罗普洛斯的《尤利西斯的凝视》同样带出一段希腊现代史,对革命往事的悲剧体验有另一种深度展露。 华语势力,任重道远 华语圈唯一拿到的金棕榈是1993年与新西兰导演坎皮恩的《钢琴课》并列的《霸王别姬》,陈凯歌联手乃父陈怀皑,以及编剧芦苇和一群华语名角共同熔铸出一部影像史诗,对20世纪中国历史有诸多批判及反省,文本基础上,又把无法逃脱历史裹挟的人物,置于真假霸王及虞姬身份不断翻转变异的情境中,着力于营建一个无比巨大的暴力迷宫,绚烂而又残忍,是综合指数迄今难以企及的一出传奇。这以后,反思历史成为中国电影人的某种自觉行为,而创作阻力亦与日俱增,翌年张艺谋的《活着》得戛纳评审团奖,略输文采的关键,乃是批判精神为过审而做了稀释,好在那年葛优凭借福贵一角拿到了亚洲第一个戛纳影帝。到2000年,梁朝伟因为在《花样年华》里的表演,为华语圈再夺影帝,2004年,张曼玉凭法国影片《清洁》也拿到了一个影后。 华语影片的另一个评审团大奖,来自2000年的《鬼子来了》,照美国导演索德伯格的评说,此片让其他一切同类题材影片变得异常渺小。姜文编导演的此片,扮演日军的演员均为他从日本演员工会精挑细拣而来,影片的细节真实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准,而其对国民性的批判大有鲁迅遗风,为华语电影史上无可争议的杰作,时间自会给出公正评判。个人奖项里,另有三尊最佳导演奖不可不提,分别是1997年的王家卫《春光乍泄》,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2015年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其实这也是对三人在华语圈乃至于当代电影史地位的一种礼赞,尽管略带点后知后觉意味。此外创作力早获定评的大陆导演还有两个编剧入账,一是2009年的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一是2013年的贾樟柯《天注定》,后者也是跟威尼斯有缘的贾樟柯第一次与戛纳产生交集。 中国大陆影片最早在戛纳得奖其实是在1964年,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选送唐澄导演的《小蝌蚪找妈妈》,获得一个鼓励性质的荣誉奖,而华语电影所拿最多的奖项当属每年各有侧重的最高技术奖,获此荣耀的计有:1962年的《杨贵妃》(李翰祥导演)、1975年的《侠女》(胡金铨导演)、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导演)、1999年的《荆轲刺秦王》(陈凯歌导演)、2001年的《千禧曼波》(侯孝贤导演)、《你那边几点》(蔡明亮导演)。从目前在国内市场所占票房份额及泱泱大国的应有地位看,国产电影理应在A级影展有更多斩获,但电影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有太多禁区,创作大环境如斯,诞生杰作的土壤亦日见其萎缩,市场繁荣便如虚火,形质必然失衡,今年金棕榈提名竟无一部华语电影,而隔壁韩国有两片入围,便已说明问题。 竞赛有时,电影常青 北京时间5月29日晨,第七十届戛纳电影节闭幕,第二次参加戛纳的中国导演邱阳凭借《小城二月》夺得短片竞赛单元首奖,填补了华语片的一项空白。此奖项历史上一直纪录片、动画片和短剧情片混杂,时长限定在20分钟内,这部常州方言的短片讲述一个母亲寻找失踪女儿的故事,延续了处女作《日光之下》的压抑调子与经济增长时代普通人的内心痛史,短短一刻钟,视觉和情绪高潮构筑颇见匠心,尤其是燃放烟花一幕别具感染力,可喜可贺。 瑞典影片《自由广场》(奥斯德仑特编导)拿下了本届金棕榈,此片为戛纳开幕前夕由组委会宣布追加进入竞赛单元,最后完成逆袭,讲的是一个艺术策展人的存在困境,艺术展览与市井病灶共存,处处笑料处处尴尬,格局上有一种知识阶层自省自嘲气度,细节上又涵盖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众生相,乃是北欧电影冷幽默笔触下关乎人类异化的一次呈现。得评审团大奖的是法国影片《每分钟120击》,借艾滋病人抗议社会冷漠和制药企业垄断,立足点却放在了同性之爱上,导演罗宾·坎皮略2008年曾以《墙壁之间》拿下金棕榈,今次又瞄准社会矛盾予以抽丝剥茧般的层层深入解码,尽管后半部的情爱戏码见仁见智,但影片整体所体现的人性关怀还是足以将人击中,捍卫了法国电影的品质。 今年的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好莱坞才女索菲亚·科波拉,她的《牡丹花下》翻拍自1971年的老版,讲述南北战争时期一所女校内闯入一位军人后发生的故事,女性群戏乃是此片最大看点。这位襁褓中就登上大银幕的女杰早就编导演全面开花,无愧于科波拉家族一员的身份;影帝被惊悚片《你从未在此》里的杰昆·菲尼克斯获得。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直到参赛尚未杀青,所以组委会只能对着片尾欠缺字幕、半成品模样的一个80分钟暂定版投票,无形中提升了未来导演剪辑版的期待值。影后被德国影片《凭空而来》里的戴安·克鲁格得到,而今年临时设立的戛纳70周年特别奖,颁给了妮可·基德曼,南法小镇一年一度的狂欢,终于尘埃落定。 一如所有的艺术门类,电影的最后品评仰赖于时间,戛纳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影展一样,只是提供平台,并负责把佳作在有限时空内置于世人的视线里,所以此刻无妨对今年甚至是近十年的戛纳榜单保持适当的审慎甚至沉默,全球化时代,观影已然无障碍,所以,早已泛滥的表达,莫如让位于深广的影像阅读——唯有时间,才是最公允的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