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认识“中梗阻”之弊

    江 海

    中医经络学说有一句名言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说人体经脉通则身体正常,不会感觉疼痛或不舒服,而经脉不通就会引起疼痛或疾病。将这一观点引入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道理也是相通的。某种意义上说,现实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痛点”,其“病灶”正是由于机关“中梗阻”现象引发、派生和加剧的。

    记得去年,某地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出台了一项“含金量”颇高的政策,社会各界对此充满期待。然而,一个多月后,媒体接到大量的投诉电话,纷纷抱怨上级机关开“空头支票”,抱怨好政策为啥难落地。本来好事一桩,硬是给办砸了,结果自然是群众很生气,领导很恼火,自身很被动。问题出在哪里?后来一查,就出在“中梗阻”。

    这是不是偶然出现的孤例?恐怕不能这么认为。这两年,在有些地方,政策“悬浮”,文件“漫游”,落实“走样”,禁令“空转”等怪象,还是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和倾向,尽管过去也有,但在全面从严管党治吏的大气候之下,仍能大行其道,值得警惕和反思。

    常说“中梗阻”,其“面目”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主要表现无外乎两种:一是弄权,二是渎职。所谓弄权,说的是有些处于中间层的同志,将手中的权力视作“耍威”“显摆”的工具,媚上欺下、看人下菜,有利则上、无利则推,甚至人为设置障碍、制造麻烦,使正常情况下能够迅速办理的事情久拖不决,能够马上完成的工作变得复杂棘手。而所谓的渎职,说的是本应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层,对上级出台的政策、部署的任务,以及领导交办的工作,有的阳奉阴违,以表态代替落实;有的只当“收发室”“二传手”;有的缺乏责任心,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有的出了问题,只讲客观,避谈主观,挖空心思找理由。弄权与渎职,有时候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通常“互相照应”“结伴而行”。

    “政令中梗阻”“责任中梗阻”“作风中梗阻”“禁令中梗阻”……这一个个“中梗阻”的“堵点”,看似出现在局部领域、表现在少数人身上,由此产生的,却是长远性、系统性的“痛点”,后果十分严重,影响不容小觑。

    比如,改革遇阻之痛。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有的地方进展顺利,而有的则停滞不前,症结何在?在于“中梗阻”!它不仅阻断了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而且消磨了改革的合力和效力。

    比如,施政“掣肘”之痛。有的领导干部主政一方后,胸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抱负,总想着为地方的发展多做些事情,在任内多干成一些事情,“五加二”“白加黑”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中梗阻”的出现,成了一种“掣肘”。“等一等”“看一看”“拖一拖”,少数“中间层”的消极作为,使各项政令和决策部署打了折扣。

    比如,民生之痛。按照规划,有的项目早该上马,因为有了“中梗阻”,多年不见动静;按照计划,有的工程早该竣工,因为有了“中梗阻”,被拖得遥遥无期;按照政策,有的“福利”早该让群众享受,迟迟未能兑现。可见,说“中梗阻”对老百姓是种祸害,一点也不为过。

    ……

    林林总总的“中梗阻”,说到底是一种对群众利益的“漠视症”,是一种工作作风的“漂浮症”,是一种为官不为的“消极症”,这样的风气必须改观。开展“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专项行动,其现实意义就在于此。而确立“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责任导向,进一步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将有利于消除“中梗阻”“慵懒散”和培育良好的机关政治生态,也有利于营造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氛围和提高群众满意度。

    面对一些部门、一些中层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该怎么办?宁波的做法是:在全市机关中部署开展“打通中梗阻、提升执行力”专项行动,正式向“不讲政治、不重大局的‘政令中梗阻’问题,不讲担当、不重事业的‘责任中梗阻’问题,不讲效能、不重服务的“作风中梗阻”问题,不讲规矩、不重形象的‘禁令中梗阻’问题”等四大“中梗阻”开刀(6月3日《宁波日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