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驷憩桥:家国情怀系一村

憩桥。(记者 余建文 摄)
忠义堂内景。
憩安救火会。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蒋 森      

    贵驷街道憩桥村位于镇骆公路西侧,是个典型的平原水乡小村。300米长的憩桥古河两侧,留存不少一二百年高龄的古建筑,河、桥、亭、古道依旧。自明代以来,村中名人辈出,记录下一段段抗击侵略、保卫家园、强国兴业的奋斗史。

    2015年年底,古村被命名为第三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走在憩桥江边300米长的古街上,犹如走进一部跨度500年的历史纪录片中。

    名人荟萃 古韵流长

    憩桥村因桥而得名。憩桥始建于明代,民国初年重修,桥板长不足5米,宽不到3米,桥墩两旁镌有桥联。村里的老人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年率军从龙山、澥浦去镇海招宝山,路过此处时,在桥上小坐憩息,后来修桥时,改桥名为“憩桥”。桥的南堍有座憩亭,除了方便南北行人客商歇息避雨外,夏天时,旧时村中热心人士还义务轮流施茶。

    明清时代,村中有夏、贝两个大姓望族。桥南的夏家,以明代刑部郎中夏时正最为有名。而贝氏一族,最为人称道的是清末贝锦泉、贝珊泉兄弟,是中国海军航海史上的先驱,镇海口抗法战争中的名将。

    贝锦泉被光绪皇帝敕封为“建威将军”,村中总戎第为其宅邸。东侧的“将军第”为贝珊泉的故居,七间两弄,占地16亩多,规模宏大,门匾原为清末名臣左宗棠书。贝珊泉病故后被追封为“振威将军”,现在其很多直系后人还居住在大宅之中,中堂悬挂有“忠义堂”贴金匾额,已成为贝氏战绩陈列室,每逢初一、十五,后人都要祭拜先祖。据说,“将军第”原本还设有马房、接官厅等设施,历经百年沧桑,现已不复存在。在院子中,放置有两块大墓碑,一块是左宗棠为贝氏之父去世亲手书写的墓碑,一块是清末船政大臣沈葆桢为贝珊泉去世写的墓碑,均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贝氏宗祠东侧的“憩安救火会”,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石库门建筑,门面四柱三门,拱形门顶刻有斧头、榔头、警钟图案。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在当时周围几个村镇中,憩桥救火会的设施是最好的,有两部手摇铜制“水龙”车,并建有义务消防员队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投入到灭火“实战”。此外,村中还有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贝时璋的故居。院子外有一座石砌六角形“百岁亭”,是纪念贝时璋百岁诞辰修建的。

    把握机遇 期待腾飞

    2001年,憩桥村被并入民联村。近年来,随着贵驷街道片区划归到高新区管辖,憩桥这个传统的农耕村庄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民联村村主任贝晓东介绍,憩桥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村庄的“根”,要好好维护。近年来,村里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和村容环境美化活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通过网格化管理,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维护古村风貌。接下来,村里将按照新的产业和功能规划要求,配合做好相关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

    根据去年夏天通过的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总体规划,贵驷片区将与镇海新城形成组合中心,共同打造宁波中心城区北部副中心。在规划中,还着重突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在面积约6.3公顷的憩桥历史地段,提出保持完整的城镇格局、道路水系与传统民居群,保持整体风貌特征。

    街道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之前,文化部门已对辖区内的历史地段和多处文保点进行了详细勘查。憩桥老街至今仍保存着水作坊、米行、杂货行等众多店面,格局完整,极富生活气息。规划提出,要保持和延续城镇以商贸文化、家族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生活网络,保持延续至今的传统商贸氛围与居住形态。在传统建筑集中区域,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两层以下,样式也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相信随着新材料科技城开发建设的启动,憩桥古村将迎来新的腾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