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究当下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语文的真功夫应在课本之外

《语文不是语文书》
苏祖祥 著
东方出版社
2017年4月
这是一本试图为语文划定独立版图的语文学专著。作者将趣味性与学术性、可读性与思辨性融为一炉,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比较。
汪丁丁 著
《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4
本书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他将常年追踪脑科学和遗传学前沿成果之所得凝聚于本书中,从行为学视角应对社会科学的核心议题,尝试解决国人外在生活方式与内在情感方式的冲突。
邢立达 著
宁波出版社 2016.12
《中国西南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四足类足迹》
本书基于古生物学博士邢立达对中国西南地区20余个足迹化石点的大量野外考察而成,描绘了大量最新发现的神奇生命印记,生动再现了一亿多年前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远古故事。

    朱晨凯           

    本书作者苏祖祥是湖北省仙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仙桃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有着三十一年从教经历。本书探讨的是尽力拓展语文的无限性,将有限的语文书带入无限的语文天地,从而找回因长期的知识点导向而丧失的语文灵魂,重新为语文教育定位。全书共分三辑,包含三个不同的版块:观察民国《国文百八课》与台湾《国文》,是在汉语的内部,探索典雅晓畅的国文路径;研究“美国语文”,是跳出了汉语,跨语言地比照出我们的语文的教育的诸多不足;还有一些文章从个体的生命成长、社会的制度建设、时代的精神状况等方面,反观我们的语文与教育。

    书中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项调查表明,大约90%的学生和老师认为中学教材与现实联系脱节。语文教育同样面临着有用还是无用的尴尬处境。书中举例,就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情况来看,必修、选修名著导读多而庞杂,看上去面面俱到,实则视野狭隘;内容和文体、训练目标和训练项目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过于看重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和生成性知识,训练方式和训练目标显得零散而孤立、单一而苍白,缺乏系统性和渐进性。比如《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研讨与练习”设置了三道题,分别是把握情感和节奏、意象与思想情怀的关系、延伸阅读。所设置的问题,大都是些空对空,能够被老师采用的题目微乎其微,不能较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维度,不能对学生应对现实问题起到导引作用。要么是钻牛角尖式的螺蛳壳里做道场,要么是空对空式的大而化之,文艺腔调过浓,似乎非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诗人、文学家不可,而置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之目标于不顾。

    书中对《美国语文》的课后训练进行剖析。《美国语文》第一课是哥伦布的航海日志,课后的第一个导读设计是“问题指南”,“问题指南”之一是“文学和生活”,有三个题目:第一个问题是,假设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第二个问题讨论领导者的素质,第三个问题是,欧洲人与北美洲当地人相遇有何不同反应,你从文中找到什么证据?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同情之理解、推己及人、族裔平等、再现历史时空是其着眼点。“问题指南”之二是“阅读理解”,三个题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问题指南”之三是“思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别培养学生寻找证据支持、分析、概括、提出假设、解释、推断、得出结论、综合、对比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指南”之四是“文学聚焦”,在开始初步了解日志的文体特征之后,再次加深对日志的认识。

    通过对比,作者认为,《美国语文》的课后训练很值得我们的教材借鉴。比如设置这些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问题,其理念是引导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公民,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努力用已有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生成自己的言语,找到适合自己,也能被别人接受的言说方式;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使其体现出“有思想的操作、可操作的思想”的特点。

    书中对此得出一个结论:语文的有用不仅体现为在习得各种言说方式和技巧后,能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更体现为努力促进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完善、全面和多元。情感体验,历史体验,换位思考,逻辑思考(包括解释、分析、推断、评价、综合、应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同理心,族裔和解与融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这些构成语文内核的感性、知性、理性、德行、灵性、神性,正是人类精神的核心所在。

    作者认为,语文的真功夫应在语文课本之外。真正的语文存在的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习得“生存”的技能,并以人类文明的精华引领其思考“存在”的意义。换言之,语文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言说体系,这才是语文的无用之大用。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