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燕 镇海记者站 赵会营 百隆东方: 在越南实现100万锭色纺纱产能 随着东南亚地区对百隆纱线产品需求仍不断增加,基于对越南百隆长期发展的信心,近日,百隆东方发布公告称,决定投资越南百隆B区50万纱锭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分三年逐步完成。 加上现有的50万纱锭生产能力,这意味着,三年后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将在越南拥有100万锭的色纺纱产能,总投资达到7亿美元。 几乎是迎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2012年12月18日,百隆(越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生产各类纱线及其副产品,如今成为越南最大的色纺纱生产基地。截至目前,百隆东方已在越南总投资4亿美元,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利润1.88亿元。 随着生产成本提高,越南成为企业释放增量产能的理想之地。“当地无论是人力资源成本还是原材料进口,都有相当大的优势。”华敬东说,能越有效降低公司整体生产成本,有助于公司开拓国际销售市场,提高公司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百隆(越南)有限公司选址在当地西宁省鹅油县福东工业园,这里还有宁波的申洲织造等关联企业。 宁波企业的入驻给越南的就业和当地员工劳动技能提升带去了很大帮助。据介绍,越南约9000万人口,青壮年劳动力的比重较大,仅仅百隆(越南)有限公司就雇用了当地员工约5000人。因为操作水平的提高,越南女工阮氏美贤还和5名同事有机会来到百隆东方的宁波总部参观以及中国上海、杭州等地旅游。 宁波企业也为越南带去了环保理念,百隆(越南)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在建设和生产中严格遵守越南高标准的环保准入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污水处理达越南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去年下半年,经越南西宁省人民委员会评审,认定百隆(越南)在执行环保标准、行业影响力等方面达到政府制定的评审要求,授予百隆(越南)“绿色环保突出贡献奖”。 狮丹努: “一带一路”合作撬动产业优化升级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占地22.2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6.9亿元。昨天下午,在全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会上,宁波狮丹努集团在越南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高档面料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该项目是狮丹努集团在海外投资最大的项目,预计年生产高档面料3万吨,针织服装3000万件,年销售额实现21.2亿元。 “除越南外,还有柬埔寨占地65亩的成衣厂。”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昌踌躇满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其实,早在9年前,狮丹努就开始产能转移,当时首选是国内中西部地区。经考察,狮丹努先在安徽南陵县设立分厂。目前,该分厂已拥有员工1000人,成为该县的“利税大户”。 首战告捷后,狮丹努开始将视线转向东南亚,结合“走出去”战略,以投资带动贸易。 徐建昌告诉记者,当时在前往柬埔寨考察时,发现当地已聚集了很多世界级的服装工厂。“那时,柬埔寨的最低工资只有61美元,折算下来,前景十分诱人。”2010年,狮丹努投入100万美元进行“试水”,第三年即收回成本。 随后,狮丹努开始扩大在东南亚投资规模,双方“联姻”进入蜜月期。截至去年底,该公司已在东南亚开设了4家成衣厂,总用工规模为4000人,其中在柬埔寨的两家成衣厂,26条生产线全部开足。 徐建昌说,以往生产成衣按四季分,但现在每周有新品,且产品同时在全球上市。此外,狮丹努的本土基地开始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高价值环节。去年,该公司ODM(原始设计制造)业务已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美元,占比近10%。 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相互促进。“通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我们希望把中国优势产能与欧美技术、东南亚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全球产业链对接,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徐建昌说。 港龙物流: 在罗马尼亚开辟“绿色农场” 本报记者 王岚 通讯员 郭文颖 昨天,宁波港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港龙物流)与罗马尼亚帝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宁波港龙物流在罗马尼亚投资绿色有机农畜产业链开发项目签约。 “该项目是将国内相对成熟养殖种植技术与罗马尼亚优质天然农业土地资源相结合,在罗马尼亚建立一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港龙物流董事长张学民介绍,这个项目是由公司在罗马尼亚进行投资,建设农场、畜牧场,开展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和深加工,然后再通过冷链物流从宁波口岸进口到中国市场进行销售。“港龙物流可以提供进出口商品的保税综合仓储、口岸海关国检的一条龙服务。”他说。 据介绍,宁波港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在保税区有总投资600万美元,占地2.38万平方米(36亩)的保税仓库3座,其中干货仓库2座,万吨级保税冷库1座,是宁波口岸进口水果指定查验场点,进口食品和化妆品指定备案库,同时也是宁波海关、宁波检验检疫局施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冷链查验试验点,每年能满足近50万吨货物在此周转、查验。 此次由宁波港龙物流与罗马尼亚帝加农业共同开发的这个项目,位于米济尔市,将致力于打造绿色、有机的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并形成产业链条。项目第一期用地500亩,投资建设农场、畜牧场及农畜产品种植、养殖深加工。2017年预计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2018年第一季度开工,计划于2018年12月建成。 泰来环保: 沿“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 本报记者 仇九鼎 通讯员 范婷婷 伊朗德黑兰日处理200吨垃圾项目,变垃圾为能源;印尼泗水市日处理750吨垃圾项目,减少当地环境污染……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昨天,泰来环保与泰国SSE公司就泰国中小规模垃圾热解气化发电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速拓展海外版图。 泰国SSE公司是专业从事中小规模垃圾处理和资源化项目的能源企业,在泰国具备良好的政府资源和完善的市场渠道,目前已经与泰国多个地方政府就中小规模垃圾处置和资源化项目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近年来,泰国经济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垃圾围城”问题日益凸显,其二、三线城市以及热门旅游岛屿景区对中小规模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需求尤为迫切。 “经过泰国SSE公司对若干国家的中小规模垃圾处置技术的多轮考察、评估和比选,泰来环保的‘立式旋转热解气化技术’凭借其环保优势、经济优势以及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最终赢得了订单。”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潘勇说,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泰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开放倾倒、不规范填埋、海岛垃圾处理困难、垃圾处理二次污染严重的现状,同时也将为泰国的环保事业、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造福当地民众。 “泰来环保的垃圾处理规模和能力灵活,垃圾适用性广,能处理高、中、低不同吨位热分解的垃圾,非常适应泰国当地的人口分布和垃圾处理习惯。”泰国SSE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该项目评价道。据悉,第一批垃圾热解气化发电项目有望年内在当地正式落地。 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海明说,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下一步公司将与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进行接触洽谈,积极推动重点环保项目建设。 本报记者 包凌雁 昨天下午在甬召开的全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会上,有14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些重大项目中,有4个来自宁波,分别是百隆东方的越南宁波园中园扩建项目,泰来环保在泰国建设的中小吨位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处理项目,狮丹努集团在越南投资的年产3万吨高档面料生产基地项目、宁波港龙物流在罗马尼亚投资的绿色有机农畜产业链开放项目,总投资约55亿元。 对于宁波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无疑是一次全球化拓展的新机遇。其中,以越南、柬埔寨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成为我市优势产业走出去的首选地。部分龙头企业还抱团走出去,在东南亚地区建设境外产业园区,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来自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38家,中方投资额7.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21.3%,同比增长110.4%。截至去年末,我市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564家,中方投资总额27.2亿美元。 今天,让我们把镜头对准现场签约的四家宁波企业,循着他们“走出去”的步履,看一看新“宁波帮”在“一带一路”上的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