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横溪非遗 让现在的生活永存过去的“温度”

朱金漆木雕展馆内的“万工轿”。
在非遗项目师徒传承结对仪式上,陈盖洪师傅展示徒弟送上的“束修六礼”。(陈章升 摄)
箍桶技艺现场展示。
(陈章升 摄)
开幕式上小朋友在舞龙。(沈孙晖 摄)

    舞台上,华服盛典。徒弟双手奉茶,鞠躬行礼,恭恭敬敬献上“束修六礼”;

    山野间,匠心闪耀。市民翻山越岭,目不暇接,认认真真享受“文化饕餮”。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横溪用自己的方式浇灌非遗之花,让她们扎入更深厚的土壤,吸收更多的养分,展现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和旅游,在横溪“双珠合璧”。祖辈们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东西,在开发中保护、传承,重新赋予她成长的动力。

    师徒结对 技艺的交接,文化的传承

    6月10日举行的鄞州非遗文化节开幕式上,一项充满传统韵味的特殊仪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6个非遗项目进行师徒传承结对。舞台上,身着唐装的传承人端坐太师椅,徒弟双手奉茶,恭恭敬敬向师傅鞠躬行礼,并送上包括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肉脯在内的“束修六礼”。

    “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寓意‘苦心教育’,肉脯意为‘敬师反哺’……这份特殊的礼物象征薪火相传,尊师重道!”市级非遗项目彩灯扎制的徒弟李晓旦一脸认真地说。

    而老师们也送给每位徒弟一个36元的红包,并回赠徒弟“一字锦囊”。“36元寓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锦囊内有个‘勤’字,希望他们努力学习技艺,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衣钵。”国家级非遗项目朱金漆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说。在师与徒的结对中,传统技艺得以交接,文化血脉绵延传承。

    喝下“徒弟茶”,陈盖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虽然多次被评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其创办的宁波市朱金漆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多次荣获区非遗保护先进传承基地称号,但他也曾为朱金漆木雕的传承深深担忧:“我从1990年开始教徒弟,但2000年以后随着现代文明和工厂化生产的冲击,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现在我厂里最年轻的徒弟也年近40。”

    这次,陈盖洪的徒弟就是其儿子陈沙凝,这也是6对师徒中唯一一对“父子档”。24岁的陈沙凝从高二开始学美术,大学毕业后跟着父亲学了一年的泥塑造型基本功。“我从小就对朱金漆木雕耳濡目染,非常喜欢这门已有1000余年历史的传统手艺。现在我每周6天宅在父亲工厂车间里,看照片、临摹小样,希望通过勤奋练习学有所成!”

    陈盖洪告诉笔者,朱金漆木雕要传承发展,必须要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在色彩、造型、款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今年,朱金漆木雕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这是鄞州区唯一一个。

    19岁的李晓旦是6对师徒中唯一的女生,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她高中在杭州就读,刚参加完高考。说起与彩灯扎制结缘,女孩笑称还有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从小喜欢工艺美术,高二暑假时想参加杭州市艺术节,就上网找创作素材,结果在微信上看到了彩灯扎制的传承人钱元康师傅。”

    跟钱师傅学了一阵后,原本为节而学的李晓旦真正爱上了彩灯扎制这项非遗。“寒暑假一周来学3次,国庆期间也来找钱师傅学。”虽然开始学编灯时竹篾老断或漏编,手也经常被胶枪烫到,但女孩学得很认真,“现在我已经能单独制作小夜灯和彩球灯了。”

    教学传承 让传统文化扎根孩子心中

    开幕式舞台上,一黄一绿两条“东海龙仔”闪转腾挪,威风八面,时而“飞龙在天”,时而“翻江倒海”,引得台下观众击节叫好。更令人吃惊的是,舞龙队员们全是横溪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学生。

    一场龙舞下来,孩子们满头大汗,脸上却神采飞扬。舞龙头的12岁女孩倪宜琳告诉笔者,她们都是四年级上半学期参加舞龙队的,学了不到一年,“小时候看过大人舞龙,觉得很精彩,所以校舞龙队招队员时我第一个报了名。”

    舞龙既讲究技巧,又考验体力。小倪说,她舞的龙头有2公斤多重,“第一次练习时,累得手都抬不起来,笔也握不住,虎口还经常磨出血泡,”小倪非但没退缩,反而觉得“很酷”,“龙头特别重要,起到带领作用,还要指挥龙身、龙尾,所以我学习之余经常观看舞龙视频揣摩。”

    据悉,横溪镇中心小学是市级非遗项目大岙布龙的教学传承基地。该校副校长郑意告诉笔者,横溪镇是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舞之乡,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熏陶着舞龙文化长大。“从2006年开始,校方成立了两支‘东海龙仔’舞龙队,并编印舞龙校本,设立非遗教室,聘请舞龙传承人来校教学。10多年来,舞龙队多次受邀参加省市区的表演。”郑意说,该校也被评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教学传承基地,去年还获得区级教学传承基地提升奖。

    舞龙队教练、62岁的任国夫说,这已经是他在该校教的第三届舞龙队,目前有24名队员,每周四下午上两节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定要将舞龙这项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看到孩子们平时练习认真刻苦,表演时生龙活虎,我由衷感到骄傲!”

    校园教学是非遗传承最好的方式,横溪镇在非遗项目进学校这方面一直卓有成效。除中心小学外,横溪镇中学将国家级非遗朱金漆木雕,引入了该校的社团活动,并斥资2万余元打造朱金漆木雕陈列室、操作室。每周三下午,陈盖洪专门派得意门生到该校,手把手教学生各种雕刻技艺,并将学生优秀作品装裱、上墙。

    横溪村上街成立“水火流星”传承基地,镇中学设立舞狮传承基地,道成岙村文化礼堂建立箍桶和打镴技艺传承基地……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中,横溪的传统文化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走去,生生不息。

    市民访非遗 让“老底子味道”浸润现代生活

    “老底子味道”如同一杯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守住祖祖辈辈的精神家园,永留记忆中那份美丽乡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作为两届非遗文化节的“保留”项目,此次百位市民“灵秀横溪访非遗”活动再次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

    在踏访中,泛黄回忆被勾起;在回忆中,久违乡愁又重塑。来到道成岙村文化礼堂,看到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福定、陈宏义正在展示打镴、箍桶技艺,60岁的曹素贞突然蹲下来,拿起一块块镴片,轻轻摩挲上面的花纹,脸上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我们这一代谈婚论嫁时,镴器和箍桶都是必不可少的嫁妆。我26岁结婚,父母给我准备了一整套,直到现在还存放在家里。”

    “别看这些都是‘老底子’玩意,现在还是很有市场,”55岁的沈福定告诉笔者,一套镴器有10多件,售价3000多元,“很多人家办喜事来买,讨个好彩头!”在现场,曹素贞和一些市民特地体验了打镴和箍桶。“叮叮叮”,一锤锤落下,蹦起的是一串串往日美好生活的“回音”,在大家心中萦绕不绝……

    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圣诞节等“洋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不多。来到金山古村彩灯基地,孩子们纷纷被眼前精巧美观的宫灯、纱灯等吸引,一听说彩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更是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跟着传承人钱元康体验做小球灯时,平时这些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变成了一位位“小工匠”。“先用五片薄竹条叠成一个五角星,再套进一个竹环内,将竹条互叠……记住,心一定要静!”在钱师傅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沉醉其中,学得格外认真。

    在大岙村舞龙基地,教练任国夫“领衔”龙头,带着市民齐舞金龙。“祝福我们国家腾飞起来,把美好生活舞动起来!”在任师傅带领下,大家“打足鸡血”,舞得虎虎生风。“我又’闻’到了童年的‘味道’!”乡粉“兔八哥大姐”说,她老家传统民俗活动高桥会上也有舞龙,自己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次我特地带女儿来零距离接触、体验非遗,让她切身感受、牢记祖辈们在岁月长河中给我们留下的东西!”

    双珠合璧 非遗项目在旅游开发中“蓬勃生长”

    横溪被大梅山、金峨山、白岩山等群山簇拥,众多的非遗名录项目,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横溪风景旅游区,与古道、寺庙、山麓等景观相映成趣,展现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使得这片秀丽山水更显厚重。“通过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在这片土地上将老底子的宁波味道传承下去,留住记忆中的乡愁。”横溪镇主要领导表示。

    经过岁月雕琢的非遗项目,依旧生机勃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网友胡爱娜说,“朱金漆木雕、箍桶、打镴、彩灯扎制,已经很多年没看见这些老宁波的传统技艺了,看见它们就像是在找回旧时光。”带着孩子来的吴菊华觉得,这样亲近传统非遗项目的活动实在太好了,“让孩子零距离接触、体验非遗,这比生硬的文字教育生动多了。”

    今年上半年,横溪镇同时成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和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单位,非遗资源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大格局迎来了难得机遇,“双珠合璧”终于从纸上走向现实。

    横溪在深化修订镇域旅游规划版图的同时,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非遗文化实现对接和串联,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让文化旅游更具品质内涵。

    横溪给予能将旅游开发、生产经营、技艺展示等进行有效结合的保护传承项目以最大支持,探索非遗项目活态保护的方式和途径,让历史在今天“闪光”。目前,投入500多万元,占地9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朱金漆木雕艺术馆二期工程即将完工,到时将成为横溪新的热门景点。

    同时,横溪计划以朱金漆木雕艺术馆为中心,在周边打造婚俗文化园和婚庆摄影基地,在原先20亩薰衣草花海的基础上种植水果和茶叶500亩。并以该基地为起点,建设沿横溪水库西侧的环湖公路,设置自行车道和游步道,将沿途的杨梅基地、农居山庄进行串联,形成湖西生态走廊。

    即将完工的横溪镇风景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将单独设置200多平方米的非遗展厅,集中展示横溪的非遗产品,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前来现场展示技艺。

    “借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让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域旅游都成为‘灵秀横溪’的金名片。”该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沈孙晖 何峰

    通讯员  郑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