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
编者按 文化是城市之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品牌”。这是市委立足现实基点、把握发展大势,服务“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我市加速发展动能转换、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增添城市文化魅力,早日建成更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国际港口名城,更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文明之都,更以人为本和更富魅力的宜业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从现实基础、总体目标和方法路径角度,对如何建设“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提出思路对策,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保障文化民生 高品质打造“书香之城” 龚素英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建设“书香之城”是传承和弘扬宁波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推动“名城名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文化强市的战略举措。 一、宁波建设“书香之城”的现实基础 书香传统历史厚重。宁波人好读书,是“耕读之乡”“浙东邹鲁”。范钦、徐时栋、全祖望等一大批名人先贤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书香遗址。古有宁波籍进士2432位,今有童第周、贝时璋等宁波籍院士100多位。宁波人著书丰,是“文献名邦”。从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到南宋、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三次思想和学术高峰,历代个人著述达到8000多部。集心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开创浙东史学派的黄宗羲等,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宁波人爱藏书,是“书藏古今”之城。天一阁、五桂楼、伏室等藏书楼珍藏的古代文献和地方文献逾40万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分布之广,誉满全国。“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主题口号和标志。 “书香之城”建设基础扎实。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将其列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以来,我市连续举办八届全民阅读月活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民互动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3个,藏书7344450册,人均购书经费不断提升,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逐步提高。“全民读书月”“天一讲堂”“王应麟读书节”“方孝孺读书节”“萤火虫换书大会”等阅读品牌已经形成。全市1700多家实体书店正在转型升级,助力“书香之城”建设。宁波多次入围亚马逊公布的“中国十大阅读城市榜”。 二、宁波建设“书香之城”的总体构想 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全面阅读为主线,以构建“书香之城”建设体系为着力点,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坚持内容至上、未成年人为重,坚持示范引领、融合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方式,将丰富书香阅读活动与提升文明素质相结合,将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与激发阅读创作需求相结合,将传承书香传统与彰显时代精神相结合,扎实推进“书香之城”建设工作,为实现“名城名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到2020年,全市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即阅读一本书以上的居民占全体识字人数的比例)达到90%,人均年阅读图书量不少于10本,宁波作家、宁波出版的影响力更大,全民阅读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建成体制机制健全,优质出版物供给丰富,阅读设施网络完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好著书、出好书”蔚然成风的“书香之城”。 三、宁波建设“书香之城”的路径选择 1、建立健全“书香之城”制度体系 从促进“名城名都”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书香之城”建设的重要地位,将其列入宁波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书香之城”建设制度,制定《宁波市阅读促进条例》,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书香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近中远期“书香之城”建设规划,出台扶持出版发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书香之城”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全民阅读调查,发布全民阅读状况蓝皮书,制定“书香之城”建设指标体系,使“书香之城”建设可量化评估、可监督考核。 2、构建“书香之城”设施网络体系 完善图书馆设施网络,按照15分钟步行圈共享一个图书馆的标准,优化图书馆网络。进一步完善总分馆和市、区县(市)、乡镇、村四级阅读设施一体化体系;将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系统,实现全市图书资源共享。构建文博设施阅读网络,发挥博物馆和书香遗址的文教功能,打造“社会教育大课堂”“青少年阅读第二课堂”;加强名镇名村和非遗小镇建设,推动人文历史、休闲生活与阅读有机融合。拓展特色公共阅读空间,探索在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开放式公共书架,向市民免费开放;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助等方式,让咖啡休闲、文创空间与阅读享受相结合。 3、构建“书香之城”活动体系 推动书香品牌创建,精心设计书香活动品牌名称和标识,使书香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实施“一地一行一品”工程,打造好书推荐品牌,提升“天一讲堂”活力,充分发挥“天一阁”藏书优势,奏响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书香活动品牌乐章。丰富全民阅读活动,依托全民读书月等活动,推动书香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家庭等。组织“书香宁波”与“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全民阅读健康发展;开展微书房、阅读之星和书香家庭等评选,传承弘扬书香传统。 4、构建“书香之城”供给体系 加强创作出版引导,进一步完善文化精品、文艺人才、社会科学等创作出版扶持政策,引导宁波作家和出版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设立宁波出版基金,实施重大出版工程计划,扶持优秀本土原创作品的出版传播。提升出版发行网络,引进和支持一批重点出版物发行企业,合理布局全市图书销售服务网点;发挥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作用,鼓励和支持实体书店转型升级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创意生活等于一体的书香服务综合体。 5、构建“书香之城”保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书香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书香之城”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引入第三方根据“书香之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考评,推进“书香之城”持续均衡健康发展。加大财政保障,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书香之城”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随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增长。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产业人文交互共进 高品质打造“音乐之城” 黄文杰 音乐文化在当今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元素。研究宁波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宁波的“音乐之城”发展对策,是宁波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宁波建设“音乐之城”的基础 宁波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是城市市民音乐戏曲的起源地之一,余姚腔为中国最古老的声腔。宁海平调、甬剧、姚剧等地方剧种,四明南词等民间曲艺仍然活跃。雅乐与民乐并行发展,以古琴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高雅音乐,以十番班、抬搁等民间音乐组织为代表的浙东吹打,独具特色。近代音乐名人辈出,涌现了近60位具有影响力的宁波籍音乐家。 以市演艺集团为代表的职业音乐团体成绩显著,《十里红妆·女儿梦》等剧作具有国际影响力。2015年底成立宁波交响乐团,非职业音乐团体体量巨大,合唱团等群众音乐团体,连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青瓷瓯乐团等民间传统音乐社团风生水起。音乐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少年儿童中学习器乐、声乐人数比例全省领先,社会音乐培训教育走在全省前列。 宁波已建成宁波大剧院等多个大型专业演出场所,公共剧院覆盖各区县(市)及乡镇。音乐活动样态丰富,全市年均举办“天然舞台”等文化惠民活动超过5000场。实施“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举办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阿拉音乐节、新年音乐会等音乐节会活动。音乐产业初具规模,现有631家歌舞娱乐场所,204个文艺演出团体,55家演出经纪机构,海伦、大丰等规上音乐企业13家。2016年,江北启动宁波音乐港建设。 二、宁波建设“音乐之城”的目标 立足宁波自身文化特性与现实基础,以提升硬件、促进交流、壮大产业、塑造品牌为抓手,逐步建设成为音乐氛围浓郁、音乐机构与人才集聚、音乐活动丰富、音乐交流广泛和音乐产业发达的中国音乐之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城市。 具体为五大目标:一、海丝音乐特色之城,展现多元海洋音乐文化。二、原创音乐品牌之城,发展名城名都文化内涵。三、国家音乐教育示范基地,建立现代化音乐教育体系。四、国家音乐产业集聚区,形成骨干音乐产业集群。五、音乐演出与消费中心,打造中国音乐主要输出港。 三、宁波建设“音乐之城”的对策 1、构建“海丝音乐”城市特色 以“海丝音乐”为主题,梳理宁波历史音乐资源,规划建设古琴博物馆、浙东吹打音乐馆。整理宁波籍音乐家作品,修缮音乐家故居。建立海丝音乐特色数据库与海丝音乐博物馆。建设“海丝音乐”城市地标,融合音乐与海洋文化元素,设计城市音乐形象识别系统。举办海丝国际音乐节、“海丝之路”青年歌手大赛、海丝音乐博览会、海丝音乐论坛等,创办海丝音乐网,定期出版“海丝之声”系列专辑,推动宁波音乐港成为海丝音乐产业母港。 2、构建音乐展示交流平台 举办好中国合唱节、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等系列音乐活动,谋划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音乐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中国原创音乐致敬盛典等活动及产业博览会等,打造国际国内顶尖的音乐盛典举办地。推进全国剧场院线总部基地、中国音乐产业交易中心等音乐品牌落户宁波,推进全国性数据统计平台、音乐版权交易及监管平台建设,鼓励建设大型音乐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数字音乐出版传播平台、音乐作品宣传发布平台。 3、构建高水平音乐教育体系 依托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努力建设成国内领先的音乐学院。推进与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合作,落实建设中央音乐学院中心大楼,建设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建立器乐教学培训网,成立相关协会,依托青少年宫,建设青少年培训基地。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音乐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推进原创音乐创作 抓住宁波自然、人文亮点,创作多种体裁的音乐精品。高标准新建宁波音乐厅,推动宁波交响乐团创作国际化。以宁波音乐家协会、音乐宁波帮为桥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音乐创作人才。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设立优秀原创音乐扶持基金,资助或奖励优秀音乐作品、优秀音乐人才。 5、构建音乐产业体系 全力营建宁波音乐港核心区的文化空间,高水准建成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荪湖音乐小镇。加快引进音乐龙头企业,扶持网络音乐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或引进2到3家以音乐内容开发生产为核心、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音乐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音乐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宁波音乐器材生产企业,推动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建设。 6、促进城市音乐消费 以交响乐、戏曲、现代剧等区分城区各大剧场艺术特色,通过票价平价化、盈利多元化,扩大剧院社会效应、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以时尚音乐、戏曲、民国影视、古琴、小型剧场、演艺等为特色,建设外滩、鼓楼、南塘、盛园、郡庙、舟宿夜江等音乐街区。与书香之城、影视之城建设相结合,探索建立音乐旅行O2O平台,推进产业跨界融合。 7、构建音乐文化惠民体系 每年开展600场以上以音乐为主题的广场活动。完善基层音乐中心建设,各地文化礼堂每月举办各类民俗展演和节庆音乐活动。吸引更多社会团体、专业音乐人参与社区音乐文化中心建设。深化“一人一艺”音乐培养工程,孵化1000家以上优质音乐培训机构及音乐人工作室。 8、构建音乐之城保障体系 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宁波市“音乐之城”建设五年规划》。成立音乐之城领导小组,推动各区县(市)及更多社会力量共建“音乐之城”。制定吸引音乐人才的优惠政策。推进音乐行业协会组织发展。加大版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作者单位: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聚焦产业链优势 高标准打造“影视之城” 陈建祥 李广雷 通过“影视之城”建设,积极发展影视文化和影视经济。真正把宁波打造成为东方影都和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新标杆,助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为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提供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支撑。 一、宁波建设“影视之城”的基础条件 影视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影视产业规模总量保持相对稳定,2014年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95%。电影票房发展势头良好,从2011年1.75亿增加至2016年5.89亿,在全国排第13位、全省第2位。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总长49594.4公里,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0个,广播频率13个,电视频道14个,用户250.09万,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和数字电视用户数连续五年保持增长。 电影渊源深厚。百年中国电影史上,宁波创造了30多个“全国第一”,如第一部国际获奖的有声电影《渔光曲》等。产生包括邵逸夫在内的宁波籍电影文化名人130多位,引领着不同时期中国电影的风潮。 摄制资源禀赋多样。外景资源丰富,既有河姆渡遗址、天一阁、保国寺、四明山、老外滩等历史文化遗存,又有山、海、湖、港、桥等自然风光,也有南部商务区等现代都市剧的热门取景地,可以为影视剧制作提供多样化的拍摄场景。 影视精品不断涌现。广播影视中心拍摄的《天地粮人》《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家常菜》《向东是大海》等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电视剧《向东是大海》、音乐剧《告诉海》、三维动画电视系列剧《少年阿凡提》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二、宁波建设“影视之城”的愿景使命 总体目标:以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目标,系统整合全市影视行业资源要素,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技术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影视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影视制作基地、功能平台、文化企业,创作一批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叫好又叫座的影视精品,进一步扩大影视文化消费,将宁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影视名城。 愿景使命:1、影视产业发展标杆之城。生产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宁波元素的影视精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链条完整的影视产业集聚区和影视产业发展标杆城市。2、影视场景市域化之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品质提升,形成自然风光旖旎、城市品质卓越的影视创作基地和拍摄取景地标城市。3、影视人才集聚之城。深化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引进渠道畅通、培养体系健全、人才优势明显的影视产业人才汇聚高地和影视科技文化创新城市。4、保税影视引领之城。依托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特殊监管体制优势,形成政策优势明显、运行机制灵活、流通渠道畅通的文化贸易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影视作品流转枢纽城市。5、影视时尚之城。重视衍生品开发和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审美功能充分挖掘、产业辐射带动明显的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流行元素引领城市。 三、宁波建设“影视之城”的策略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影视之城”发展战略框架。完善组织架构,强化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强化规划引领,明确总体发展思路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形成错位集聚影视资源、构建各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格局。健全政策体系,从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全产业链特别是甬产影视剧加大扶持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影视价值创造力。以集群方式打造产业链优势,完善影视编剧、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发行、电视剧制作、传媒公司等基础链条,引进视频、剪辑等后期制作资源和影视版权、影视会展等外围服务企业。以“影视+”推动产业融合,成立影视旅游场景基地联盟,实现影视旅游一体化发展。 重视内容供给,提升影视品牌影响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创作扶持,设立影视创作引导基金,健全影视文化精品奖励机制和扶持办法。积极推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资源的影视化开发,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征集并筛选一批反映本土社会风尚的影视题材,用宁波故事展示宁波形象、用宁波精神鼓舞宁波人民。 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增强影视发展配套保障能力。创建影视服务中心,借鉴厦门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南京金融服务中心经验,实行“一中心多点”运作模式,为各类主体来甬拍摄提供“一站式、专业化、跟踪制”服务。培育标志性的影视节展活动,办好“农民电影节”“市民电影节”,谋划举办宁波国际电影节,力争3至5年将其打造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节庆。搭建产业支撑平台,推动象山影视城从影视基地向影视要素集聚平台转型,建成全市影视基地的总部基地。 突出发展重点,提升影视发展的资源集聚能力。强化金融支持,设立影视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建立影视文化企业与银行、担保、基金等金融机构融资的对接渠道,形成多路径投融资体系。培育影视“甬家军”,聚焦剧本创作人才、制片人和后期制作人才,实施影视人才扶持计划,拓宽高端影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影视人才孵化及培养基地。 注重国际化发展,做活“保税影视”特色文章。搭建影视产品“走出去、引进来”平台,建设影视产品公共保税仓库,为国内外影视产品提供专属保税和“线上+线下”展示交易服务。打造影视后期制作全产业链,将海外先进技术和影视制作设备在保税状态下引入保税区,组建制作团队,进行影视后期制作。制定并落实园区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影视作品出口专项资金,提升宁波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