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先林院士在高铁上修改文件。 (@机工战略 摄) |
易其洋 高铁二等座上,一位老人,白发苍苍,衣着朴素,脚穿旧皮鞋,没穿袜子,卷着裤脚,专心修改文件。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刘先林,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 刘先林院士今年78岁,目前还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这次,他出差本可以坐高铁一等座,但团队其他成员不能坐,为了方便和大家在一起交流,就坐了二等座。大多数出差,他总是如此(6月14日澎湃新闻)。 “高铁二等座最高贵乘客”,看了照片,让人感动;看了文字,更让人感动。这种感动,当然是为刘先林院士的低调随和、严谨认真。但在我看来,似乎不单是这些。还有什么呢?那就是他的人生态度。不好说是全部,但在好多人看来,我们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标准”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那就是,一看是否有权,权够不够大;二看是否有钱,钱够不够多。与此对应,“成功者”应该架子大、阵势大,该享受的要享受,住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该摆谱的要摆谱,前呼后拥,大张旗鼓。 不然,就算一个人衣食不愁,也在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或者善良、或者诚实、或者勤奋、或者敬业、或者阳光、或者快乐,但就因为官当得不够大、钱赚得不够多,就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功感,就算自己看得起自己,也会因为无所不在的“比较”,而产生巨大的焦虑感、失败感。身为院士,做出过那么大贡献,就算无权无钱,刘先林的人生也是成功的。更多的人,甚至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事,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但应该承认,做好自己该做的人、做对自己该做的事,一样是一种成功、一种成就。 由于院士身份与旧皮鞋的巨大反差,让许多人看到刘先林身上的淡定与从容,这就是一种高贵。这种淡定与从容的“高贵”,在好多院士身上出现过,他们因此被网友誉为“扫地高僧”。这些院士何以能如此淡定与从容,恐怕就在于,他们所追求和在乎的,并不是一些人津津乐道、汲汲以求的权力与金钱(一些媒体似乎对此种报道特别热心),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以及做好这些事情对社会、人民和国家的好处。这样的情怀,超越金钱和权力,自然也就能摒弃浮躁和攀比。 这样的“高贵”,其实是不以身份论的。身为普通人,自然不可能有刘先林院士那样的力量和贡献,却普遍认同和心仪这种淡定和从容式的“高贵”,其实是在表达对跟这种“高贵”背道而驰的行径的不满和无奈。只是,日常生活中,在身不由己的攀比和跟风中,在无处不在的“逆淘汰”中,许多人违心地放弃了保有那份淡定和从容的勇气与坚守。即便如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看到自己心中渴望的那份“高贵”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叹服、钦佩和羡慕。在我看来,在民众身上,这样“好的东西”并未泯灭,只是在潜伏——这是尤其宝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