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 5月底,令宁波文青们翘首以盼的上海三联书店“筑蹊生活”在和义1844广场正式开业,从此架起了上海与宁波两地间的文艺桥梁。恰在此之前,单位把我派驻上海公干半年,正好与它“擦肩而过”。而离开宁波去上海前,我到宁波唯一的“24小时书店”天一书房跟友人话别,机缘巧合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漫步上海老房子》,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当时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本书将成为我客居上海期间最好的“伙伴”。 书关老上海,当然要有“腔调”,封皮正面开宗明义“17条精选徒步线路,400多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道不尽的风云故事、拾不完的流年碎影:为今天的都市,烙印下昨日的痕迹,当岁月和生命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那些老房子,还在低语”。作者吴飞鹏,折页里介绍说是“1962年生于上海,曾就职于金融行业几十载,并长期致力于上海城市文化和城市风情的研究与创作,尤其是对上海老房子情有独钟”。我在网上搜索不到这位吴先生的专门词条,可见并非职业作家,出书只是其“副业”。当然上海滩藏龙卧虎,实在不乏这一类艺多不压身的能人异士。这位“老克勒”从小生长在上海,除了长期的生活积淀之外,为了写这本书,他又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与上海的老房子朝夕相处,徒步走完了上海64条受保护的历史老街,亲自绘制了上海老房子漫步路线图,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漫步指南”。 为什么要特地写上海的老房子呢?作者在后记中提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的美融在城市的交响乐中。我常常在想,谁能够将老房子的美丽,用文字、用图片、用历史的追溯完整呈现出来呢?”他还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怀旧与欣赏之情,促使我在电脑上画出了一张上海老洋房的徒步游览线路图。没想到这份路线图竟然供不应求,有一位美籍华裔老太太看了后甚至潸然泪下。”这成了吴飞鹏写作此书的起点与初衷,他“要让更多的人看见上海美丽的黄金时代,让那些远离故土的人能寻见曾经的记忆,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上海的历史”。 就像城市观光巴士的旅行路线,这本书在目录里标明了沿途多姿多彩的“站点”,一共17站,每一站都用相应区域的核心地名命名,从外滩始,至徐家汇终。作者的才情还体现在他给每站路名都加了一个简洁明快的定语,譬如“远东商业潮流地”南京路、“幽美”思南路、“风月无边”新乐路、“高贵”华山路、“典雅”武康路、“音符飘渺”汾阳路、“往事回味”建国西路、“大师杰作”新华路、“世外桃源”虹桥路、“激情岁月”多伦路、“书香”绍兴路,语多精辟。不难看出,本书涉及的老房子,基本上属于老上海精华路段,即上海人俗称的“上只角”,毕竟这些老房子,绝大多数是指老洋房。 在“金牌导游”吴飞鹏的带领下,读者神游上海,路过的每一栋老房子往往附有一段名人轶事,暂且撇开那些曾叱咤风云的政坛大佬和商界巨子,单是凭吊曾经寓居于此的众多文艺名家,也够文艺青年们流连忘返了。思南公馆自不必说,淡水路204号,沈从文住过;巨鹿路626弄,徐志摩和陆小曼住过;泰安路76弄,贺绿汀住过;武康路113号,巴金住过;五原路288弄,张乐平住过;湖南路8号,赵丹住过;多伦路210号,白先勇住过;江苏路284弄,傅雷住过;山阴路132弄,鲁迅和茅盾都住过……当然,最富传奇的可能要数常德路195号的爱林登公寓,处在创作生涯巅峰期的张爱玲,那时就住在这里。而1943年,胡兰成寻觅至此,在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几天后,张爱玲照着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了胡兰成在美丽园的家,即今延安西路379弄28号。那天两人的初相遇,可以说改变了这位女作家一生的走向。 一段老房子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大上海的城市进化史,万千风情,尽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