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生活你懂得多少?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
奉化区健康主题公园
不同年龄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布(2016年)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布(2016年)
不同职业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布(2016年)

本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张思恒 陶毓敏

    本版图片由市疾控中心提供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可是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据权威部门报告,70%以上的职业人群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全国共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人4000万以上,每年新增癌症病人200万。

    要健康,首先要懂得如何健康生活。宁波人的健康状况如何?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健康生活?几天前,市疾控中心公布了“2016年宁波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8.65%,不仅比2015年提升了3.21个百分点,而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共收回调查问卷3967份,城乡人口比1.10:1,男女性别比1:1.09。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51.52%。

     每100个宁波人 约19个懂健康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对个人健康意义重大。健康素养能综合反映个人整体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素质。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和期望寿命、生命质量高度相关。

    “2016年宁波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我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8.65%,比2015年提升了3.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100个15-69岁的市民中,约有19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并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根据2010年全市人口普查数据,我市15~69岁常住人口共计626万人,那么据此估计全市15~69岁的人群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大约有117万人。

    从监测结果看,宁波人的健康素养呈现为“三高两低”:

    已初步形成科学健康观的比例为37.99%。 

    调查显示我市居民对于健康的定义、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大量出汗后补充淡盐水、健康体检等问题的理解正确率均超过65%,说明我市居民科学的健康观已初步形成。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健康观的问卷题目中,母乳喂养的益处知晓率较低,仅有1/3的对象知晓母乳喂养的全部优点,应继续加大宣传,强化母乳喂养意识,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心理健康的正确方法知晓率也较低(57.30%),也应加强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

    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已相对较高,为55.78%。

    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在六类健康素养中最高(55.78%),这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有关,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日本核泄漏、食品安全、职业伤害、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极端气候等,政府不断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力度,广泛传播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群众安全急救意识不断提高,更加关注对安全急救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对提升居民安全与急救健康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居民已初步具备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比例为32.36%。

    近10年来我国几乎每1至2年就有1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如埃博拉、寨卡等。我市作为国际化的港口贸易城市,拥有200多万的流动人口,给全市的传染病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了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正确的预防要点与每位居民息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这些年的健康宣传,乙肝的传播方式、犬伤处理、疫苗接种禁忌事项的知晓率均已较高,但是关于咳嗽打喷嚏时如何掩住口鼻这种最简单的常识,知晓率却仅有28.8%。 

    慢性病防治和基本医疗素养是短板。

    监测结果显示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仅为10.75%,为六类健康问题中素养最低的一项,即仅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具备慢性病防治素养。根据市疾控中心历年监测数据,我市居民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比超过居民总死亡数的80%,慢性病仍然是居民疾病负担的首位,而我市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却普遍一知半解。

    基本医疗素养指人们在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能力。监测结果显示,具备基本医疗素养的人仅为12.98%。我市居民普遍存在用药误区,超过40%的调查对象认为“久病成医,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调整治疗方案”;60%的对象不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是什么及到哪里获得;约70%的对象不理解“OTC”标识的含义;近一半(45%)的对象未掌握体温计正确读数方法;关于肝脏位置及功能,能正确理解的仅有14.65%;1/4的对象认为输液见效快、有病首选输液;30%的对象认为预防流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服用抗生素。

    具备健康信息素养者仅有1/4(28.16%)。

    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本次调查中,重点考查了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处理媒体宣传中健康信息、查看预包装食品包装袋信息、理解医学科普文章等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我市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28.16%,提示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宁波人健康素养逐年提升

    吃过晚饭,老张来到家附近的小学操场,发现操场上早已是热火朝天。跑道上,人们或快走或慢跑;运动场上,一群青少年正在大汗淋漓地打篮球;紧邻操场的羽毛球馆,几位居民矫健地挥舞着手中的球拍。

    “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重视健康了!”老张赞叹着,加入跑步的行列。

    确实,宁波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了。将2016年与2015年两个监测年度的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主要结果进行比较,发现2015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5.44%,2016年为18.65%,整体来看,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而宁波人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以及健康素养水平的逐年提升,离不开我市对市民健康的重视。为促进广大市民拥有健康的生活,这几年,我市出台了多项举措。举办“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践技能培训班”、健康教育巡讲师“微讲座”演讲技能比赛、鄞州区首届“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赛启动……这些活动成为向市民开展健康宣传的有效途径。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起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以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指导、以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为骨干、以各基层单位兼职人员为延伸、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为载体、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先后组建了健康巡讲专家团队、志愿者团队和健康指导员团队,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图文健康传播材料、播放相关视频节目、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咨询活动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健康教育活动。

    2009年,我市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成立了市、县两级行动领导小组及行动办,着力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推进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累计创建示范社区147个,示范单位98个,示范食堂128个,示范餐厅69个。二是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和健康讲座。以健康教育巡讲“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五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级讲座近8万场。三是推进特色专项行动。据统计,已累计在全市210个学校班级推广了学校“快乐10分钟”专项行动,试点覆盖青少年学生超过9000名。同时各区县(市)结合慢病工作,均积极开展了以食品营养标签教育、窝沟封闭、口腔健康、减糖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四是培养了一批“接地气”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截至2016年底,我市各区县(市)共计招募和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近5000名,指导群众覆盖人次达25万人次。

    自2009年起,我市探索开展自下而上的健康细胞建设模式。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率先开展以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构建和谐社区为内容的健康街道建设;2011年全市实施“健康促进百千万工程”,确定了6个乡镇(街道)、2家企业为市建设试点单位。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已建成健康步道83条,健康小屋(加油站)97个,健康主题公园23个,健康学校88所,健康知识一条街1条。19家医院被省爱卫会、省卫生计生委命名为浙江省健康促进医院,12家学校被命名浙江省健康促进金奖学校。

    在规范构建健康素养监测体系的同时,我市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模式,与各级媒体联办《小米健康所》、《健康生活开讲啦》、《健康说》、《健康零距离》等电视、电台健康专栏,变单一媒体的传播为多媒体共同发声,实现健康宣教效果的最大化。

    这些健康支持性环境为市民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各类健康宣传活动及健康讲座,更是让宁波人的健康素养大大提高。去年下半年,首批38个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揭晓,宁波名列其中。

    将健康素养纳入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宁波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在提升,而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贺天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2020年实现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东部地区提高到24%,相对这一目标,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有一段差距,实现规划目标要求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宁波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以实现24%的规划目标?记者就此特别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专家们在建议提高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水平的同时,提出了三大建议。

    建议一:将健康素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素养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和人均期望寿命、生命质量高度相关;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政府应将健康素养纳入公共卫生政策,作为卫生和教育等政策的明确目标。健康素养是健康的直接反映和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健康素养应当成为评价和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卫生工作成效、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议二:加强重点地区、人群、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从监测结果看,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差距进一步在拉大,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16年提升到24.44%,而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2.26%,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几乎高出农村居民一倍。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健康素养水平最低。

    针对这一监测结果,专家们建议加大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青少年(高中、职高、大中专学生)、中老年人、农民和企业工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等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传播材料和工具,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市的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云资料库,实现实时更新和共享。 

    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建议三:积极探索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和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依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企业、健康促进医院等活动平台,以学校、厂矿企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室)等场所为阵地,广泛开展以改善健康行为形成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活动,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促使居民在掌握健康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并固定健康行为,形成健康习惯。针对当前居民缺乏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基本医疗知识,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互联网、手机APP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传播形式,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要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栏、传单折页以及一些互动形式,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渠道,扩大他们的健康信息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掌握相关的医改政策,增加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的常识,促进他们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