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租房电线均套管重新接。(沈孙晖 摄) |
本报记者 沈孙晖 象山记者站 俞 莉 陈光曙 租客舒心,房东、村(社区)以及街道也放心!据悉,丹西街道有流动人口3.5万多人,出租房屋 5229户共28028间。今年3月以来,该街道积极探索“以房管人”的社会化管理模式,通过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坚持出租房消防安全整改与流动人口精准化管理两手抓,解开这个“老大难”的“疙瘩”。 潘家桥村是街道“以房管人”示范点。该村地处城郊,附近有经济开发区和中心菜场,外来务工者较多。“本地村民180户600多人,外来人口有1000人左右,几乎每家有房屋出租。”村委会主任沈茂说,以前村里租房乱象丛生,电线拉成“蜘蛛网”,一根老化电线接三四辆电动车充电,床旁边就是煤气灶,安全隐患极大,“上半年一对外来夫妻去上班,把一双不足5岁的儿女留在租房内,结果孩子在床上玩插座引发火灾,幸亏房东踢开门将人救出,屋内东西全烧毁了。” 痛定思痛,该村借试点迈出蜕变步伐。村干部到余杭、鄞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硬件”整改上,村里对使用存放液化石油气罐的出租房采取人灶分隔措施,用砖墙隔开卧室和厨房,面积不够的单独设立租客公用厨房;电线用PVC阻燃套管重新接好,房内不允许电动车充电;每间租房均装配喷淋器、烟感器、灭火器和逃生绳。“村里出工钱,房东出材料费,目前一半出租房已整改完毕,其余正有序推进中。”负责整改工作的村干部沈成贤说。 同时,村里分区域安装了6个投币充电站,每个站点可供10辆电动车充电,并配备监控,以防租客车辆被盗;组建了一支经过基本灭火技能培训的村义务消防队,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街道还出资4万元,在该村建立微型消防示范体验馆,让村民、租客通过体验,认识消防器材及使用方法,掌握常见火灾隐患检查方法。 据悉,该村出租房整改之初阻力重重。“村民一直收钱进口袋,要他们掏钱配合整改,肯定不乐意,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沈成贤说,有户人家出租10多间房,住了几十号人,不但隐患重重,卫生也脏乱差。村里几次劝说未果,最后设法通过房东亲戚才成功说服。如今,一些房东已主动联系村里要求整改,村民邱秀菊就是其中之一。她有4间木结构老宅出租,一共住了8个人,“起初丈夫不想改造,但我很担心,一听到着火就以为是自家老房子出事了,要是哪天真失火造成人员伤亡,再多房租也不够赔呀。”目前,她家已在整改中。 “硬件”提升,“软件”同样要跟上。为规范出租、承租行为,实现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潘家桥村专门设置信息联络人,配合辖区派出所暂住办,以每间出租房为单位进行编号,并采集信息建立租户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里详细登记了每位租客的身份、电话和工作单位等,确保房不漏户、户不漏人。”沈茂说,现在房东意识提高了,一有新租客搬来就主动联系信息联络人。下一步,村里打算参照宾馆样式设置信息总台,租户入住统一登记,搬出即时销号。 珠水溪村共有出租房143户770间,容纳流动人口1520人。该村创新实施“酒店式”星级化管理模式,对所有出租房进行星级评定,悬挂星级牌,评定内容包括硬件设施、服务工作、管理工作、信息报送等六方面。同时,定期在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更新“流动人口入住一览表”,标注出租房统一编号、房东姓名、房屋数量、面积、星级,以及承租人籍贯、工作单位等。 “以房管人”管出新气象。目前,丹西街道全部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均已录入信息数据库;增设出租房电动车充电站6个、充电桩8个及各类消防器材270套,并在8个村(社区)分别建立微型消防站;建立出租房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机制,以居住10人以上的出租房、“三合一”场所为重点,制订“一户一方案”,目前已组织50余人次开展定期排查,完成安全隐患清理4次。此外,街道通过“清洁家园”评比、“优秀新丹西人”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参与城区建设、美化家园的热情,有效激发“新丹西人”在城区品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