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22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山海域赤潮面积缩小总体趋好

优势种藻类有变化

大图:赤潮海域海水呈浅褐色。 小图:工作人员提取水样实施监测。(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

    本报讯(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刘克岚)昨天下午,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最新监测情况显示,象山海域的赤潮已有新变化,不仅面积在缩小,其优势种藻类也有改变,总体向好的方面发展。

    浙江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和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连日来持续对渔山和南韭山两处赤潮发生海域进行跟踪监测。到昨天下午,南韭山西部海域的赤潮面积从前一天的约40平方公里,减小至约20平方公里;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的赤潮面积约280平方公里,较前一日减少约100平方公里。两处赤潮海域水体颜色均呈浅褐色。

    监测分析发现,两处海域的赤潮优势种(即海水中数量最多的藻类)也较前两日有变化,均转为日前在舟山海域发现的米氏凯伦藻(有害)。前两日为优势种的短裸甲藻属(有毒)的密度已低于赤潮发生基准密度。监测海域未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

    昨天,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出具了第一批来自赤潮区域的8个批次野生海水贝类检测结果:腹泻性贝类毒素和神经性贝类毒素均未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除佛手有微量检出(但小于国家限值标准<80μg/100g的十分之一)外,其余生物样中均未检出。

    据海洋环境监测专家介绍,米氏凯伦藻是我国海域常见的赤潮甲藻,能分泌溶血性毒素和鱼毒素,其引发的赤潮为有毒赤潮。但对人体而言,其毒性较短裸甲藻属要低。鉴于渔山列岛海域目前水温在23.8℃左右,较适宜米氏凯伦藻生长,专家判断赤潮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对赤潮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监测。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计划每天采集5种常见品种,并及时向公众通报检测结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