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解法”,如何让禁毒更有成效?

昨天,鄞州钟公庙街道钟裕社区禁毒流动课堂举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宣传活动,禁毒志愿者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讲解禁毒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并展示了毒品仿真样本。(丁安 孙燕 摄)
制图 金雅男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俞晗

    昨天是第30个“国际禁毒日”,今年我省的禁毒主题是“全民参与,无毒家园”。记者昨日从我市禁毒部门获悉,2016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涉毒治安管控、毒品犯罪打击、毒品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年半时间,我市共破获各类毒品案件800余起,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400余名。其中,多起部目标案还得到了公安部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

    尽管已取得较好成效,但不得不说的是,受国内外毒品犯罪形势影响,目前我市乃至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戒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困难重重,易走上“复吸”道路,同时各种“擦边球”问题令人担忧不已。为此,通过机制创新,用更多的“宁波解法”来遏制毒情势在必行。

    毒品犯罪状况不断 打击治理实效提升

    在我市,毒品交易属于“输入型”,绝大多数的毒贩子从外省如云南、广东等地购得毒品,然后将其运至我市进行贩卖。

    针对我市当前贩毒活动的规律特点,禁毒部门对症下药,通过深化跨区域涉毒情报线索分析研判,加强异地缉毒协作和信息互通交流,开展毒品重点流出地贩毒人员集中清理整治,积极探索禁毒团伙案件侦查经营新模式,不断提升打击治理实效,与毒贩子斗智斗勇。

    今年5月,鄞州公安分局成功破获公安部“2017-205”毒品目标案件,先后在广东汕尾、江苏苏州和宁波等地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41人,当场缴获冰毒7.1公斤、麻古150粒、冰毒水10升。

    “他们的运毒手段极其隐蔽,不仅通过快递运毒,而且还将冰毒融入水中变成了冰毒水。”民警说,去年6月21日,禁毒部门获得一条线索:本地人“老毛”伙同他人经常在广东汕尾等地购买毒品到宁波销售。警方对此展开侦查,发现“老毛”每半月一次前往广东购毒,而后将毒品藏在电脑主机、汽车配件等物品中,通过物流快递运至宁波。“老毛”还将“生意”做到了舟山。

    为彻底摧毁这条由广东至宁波的贩运通道,严厉打击吸贩毒行为,公安部将这起案件确定为目标案件。宁波成立专案组进行侦查,在今年3月获悉“老毛”雇用一名驾驶员开车从广东购入6公斤冰毒、800粒麻古后决定展开收网行动。但“老毛”十分狡猾,多次更换运毒路线及方式,让警方扑了个空。5月20日,专案组发现“老毛”又有行动了,立即实施抓捕。这次“老毛”的诡计没有得逞,他在前往藏毒地点时被警方抓获。

    另一起大案时间跨度长达四年之久。2012年12月底,鄞州区公安分局在工作中发现王某有重大贩毒嫌疑,经初查确认后立案侦查。因案件重大、人员复杂,这起案件在2013年3月27日,经申报确立为公安部“2013-138”毒品目标案件。同年5月,警方正准备对该案收网时,王某的主要下家被抓,导致其逃之夭夭,案件无法继续深入。但警方始终未放弃该案件,紧盯王某在甬关系人。

    2016年5月,警方发现王某返回宁波,立即重新展开侦查,梳理线索,综合研判,确认其仍在从事贩毒活动。警方成立专案组,经过近半年的侦查,以王某为首的贩毒团伙结构逐渐呈现。专案组一层一层往下拓展,最终梳理出从广东揭阳上家起至最底层的零包贩毒嫌疑人共五个层次,摸清了所有嫌疑对象的贩毒事实及落脚点,案件进入收网准备阶段。

    今年3月5日,专案组发现王某冒用他人身份前往广东进行毒品交易,便准备收网。3月14日,警方在一长途汽车站控制住王某,并在其行李中发现藏匿在充气泵内胆中的冰毒6.1公斤。据悉,此案警方先后在广东揭阳、宁波等地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45人,当场缴获冰毒6.5公斤,成功摧毁一条从广东揭阳到宁波的毒品运输通道。

    “擦边球”现象令人忧 禁毒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我市禁毒部门对各类毒品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毒情蔓延势头,但禁毒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我市乃至全省总体毒情依然严峻。在毒品犯罪特别是在贩卖毒品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且组织化程度较高。毒品犯罪组织中分工明确,毒品采购、运输、储藏、零售等环节由专人负责,上下家之间单线联系。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涉毒犯罪已从单纯的视频吸毒发展为制毒、贩毒、吸毒和犯罪勾连的全链条涉毒活动,“网络联系、移动支付、物流销售”的贩毒模式已经形成。毒品犯罪从网下转到网上,危害范围日益扩大。此外,毒品犯罪还在向农村地区渗透。

    而在宁波的“瘾君子”中,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绝大多数吸食的是合成毒品。而且35周岁以下的人群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人数也在上升。合成毒品是指人工化学合成的毒品,以甲基苯丙胺类的冰毒、麻古为主,兼有K粉(氯胺酮)、安眠酮等成分的新型合成毒品。新型合成毒品的危害更多表现在对精神的伤害上,吸食后容易产生幻觉、偏执、抑郁等,甚至会产生有人要加害自己的妄想,从而导致一些冲动性暴力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合成毒品中又增加了一些新“成员”,诸如“红冰”“一号胶囊”“阿拉伯茶”“浴盐”……这些普通人听起来陌生的名字已逐渐成为毒品的新名堂。

    不过,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擦边球”问题,比如在青少年圈子里悄悄流行的一种叫“笑气”的气体。“笑气”最早在国外流行,这两年随着一些留学生“漂泊”到了国内。“笑气”化学名叫一氧化二氮,常用于牙科和外科麻醉、食品加工助剂、航天火箭推进剂、赛车发动机助燃等。药物滥用者有时会把它当作吸入剂使用。和其他滥用吸入剂以及毒品一样,氧化氮也有精神活性,所不同的是吸食吸入剂目前还不会触犯刑法。“笑气”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管理难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针对“笑气”销售的有关规定。因为“笑气”的定性,它不是管制类麻醉药品,也不属于管制类精神药品。

    那么这种气体对人体是否有害?今年春节前,浙江省戒毒研究治疗中心(即原宁波戒毒研究中心)接待了一对本地母子,儿子在国外念书。妈妈说,儿子回来后不对劲,脾气暴躁,反应迟钝,还有幻觉,“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跟朋友吸了(笑气)这个东西,说是吸了半年多”。妈妈很着急,就带他来看看,儿子后来不肯治疗,转头走了。

    浙江省戒毒研究治疗中心是省内专业从事药物依赖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医疗机构,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例子。为了了解“笑气”的危害性,前不久该中心专门做了实验。在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将“笑气”导入装有实验用小白鼠的麻醉箱中。仅仅10毫升气体,过了25秒,小白鼠就呼吸急促,身体起伏不停;1分40秒时,小白鼠趔趄着躺了下去,一动不动,又突然像被雷电击中般迅速抽搐;2分30秒时,研究人员从麻醉箱中拿出小白鼠,箱内冲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原来小白鼠大小便都失禁了。

    “小白鼠持续性吸入‘笑气’的时候,由于缺氧导致神经元被破坏,同时‘笑气’也有麻醉作用,它慢慢就处于濒死状态甚至死亡。”浙江省戒毒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周文华说,无论是小白鼠还是人,呼吸的是氧气,当吸入“笑气”后,就相当于用氮气取代了氧气,肺部充满氮气后,就会缺氧。

    研究人员又取了合成毒品——K粉(也叫氯胺酮)和“笑气”做比对试验。K粉和“笑气”有类似的药理作用,医学临床上皆被作为麻醉剂使用,过量吸入易窒息,所不同的是K粉已经被列入管制。实验结果显示,吸食K粉和“笑气”后,小白鼠死亡时间差不多。周文华说,“笑气”和K粉都是精神活性物质,它们对神经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是不是可以像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一样,对‘笑气’有一套严格的生产销售使用的监控体系,防止其滥用。”

    “宁波解法”管出特色 扎紧篱笆“防”入人心

    对于新出现的“擦边球”问题,“预防”的功能就显得极其重要。事实上,在禁毒工作中,“打”“管”“防”三足鼎立,密不可分。目前,在积极“打”的同时,我市禁毒部门也在联合社会力量,探索更多的“宁波解法”,以此来管出宁波特色,“防”入人心。

    余姚和江北在这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余姚在我市首个试点“吸毒人员异地管控”,其取得的经验今年已在全市推广。2015年底,余姚开始探索实践吸毒人员异地管控工作,下发《余姚市流动人口高危人员管控工作规定》,建立社会面吸毒人员发现、列管、管控、打击、挤压等工作机制。今年2月,余姚市禁毒办又以省级吸毒人员异地管控工作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保障机制、强化管控措施、细化责任分工,取得了显著成果。

    江北在我市首个试点“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自2012年起,江北开始实践网格管理、组团服务模式。根据地缘、单元、单位三种形式将全区划分为692个网格,基本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横到边、纵到底、无缝接”。禁毒部门依托区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宁波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优化平台内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打通吸毒人员信息入网壁垒,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综治网格化管理实时收集、高效处置的效能。

    此外,宁波一直在扎实开展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建设和市级以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单位(点)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国家级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单位4家、省级示范点7个以及市级示范点10个,本地籍社区戒毒有效执行率在90%以上,具有宁波特色的社区戒毒康复体系已进一步健全。

    但不得不说的是,吸毒容易,要戒断难上加难。“戒毒”不仅在于“戒”,还要在于“断”。只有让戒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才能彻底“断”掉原来的毒圈,不走上复吸的道路。虽然目前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戒毒措施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为此,创新戒毒工作社会化,加强戒毒出所人员与社会就业康复对接,就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我市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6月15日上午,宁波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奉化区公安分局以及其他部门组建了“凌晨”禁毒宣传志愿者小分队。作为一名成功的戒毒者、一名创业后回馈社会的践行者,奉化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沈国军有着戒毒的决心,更有着宣传禁毒的志向。去年6月,在宁波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宁波市凌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首家禁毒康复基地成立。一年来,禁毒康复基地在沈国军的带领下,已帮助多名戒毒人员成功断掉毒瘾,重新开始生活。沈国军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第三届“最美禁毒人”。

    此外,我市禁毒部门也在通过微电影等最新方式来宣传禁毒知识。据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正在筹拍系列性禁毒微电影的第一部《守望》(暂名),大致剧情是:禁毒大队长的女儿与毒贩儿子是同班同学,儿童节那天他们在等着爸爸回来……“拍摄微电影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亲情、家庭来唤起共鸣,拒绝毒品。”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伪装”毒品 需准确认识

    采访中,民警列举了几种较为“著名”又极具隐蔽性的新型毒品。

    比如“邮票”,主要成分为麦角酰二乙胺(LSD),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民警介绍,这种毒品就是指甲盖大小的纸片,宽度不超过1厘米,纸片上滴入了致幻剂,需要密封保存。吸毒者将纸片放进嘴里,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里面的致幻剂,也有人通过食物或饮料服用。“邮票”口含后通常会使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并出现急性精神分裂和强烈的幻觉,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口含“邮票”的人会对声音、图像和颜色等产生不同的幻觉,严重的会产生轻生念头甚至有人跳楼。

    “奶茶”,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MDMA等,作用与K粉、冰毒相似,使人极度亢奋,容易上瘾。这类毒品遇水即溶,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会发生改变,甚至香味都相似。

    “开心水”,也叫HAPPY水,是一种新型液态毒品,隐蔽性很高,可以用任何容器盛放,甚至用矿泉水瓶就可以携带,从外观上看与普通饮料无异。它是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混合而成,无色无味的液体特性使更多人在无意中成为毒品吸食者。

    “止咳水”,是指含有复方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药水,长期服用这种止咳药水可形成精神依赖,这种依赖丝毫不亚于毒品吸食者对毒品的精神依赖程度。一旦得不到及时饮用,上瘾者会出现身体痉挛、抽搐以及精神狂躁等现象,戒断症状类似海洛因毒品,过量服用会导致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甚至窒息死亡。

    “跳跳糖”,不是80后记忆当中的糖果,而是一种遇水即溶、即冲即饮的毒品,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均不会发生变化,香味也相似。这种新型毒品后劲很强,喝一次两天当中大脑都会处在兴奋当中。

    “浴盐”又称“丧尸浴盐”,是一种新型的致幻剂,颜色斑斓。它是一种高效精神类药物——卡西酮的高纯度结晶。“浴盐”是现今最厉害的毒品,食用后会感觉自己是个巨人,并且刀枪不入,想要啃食他人,国外曾有类似案例。

    “阿拉伯茶”学名叫“恰特草”,产于非洲,在刚摘下来新鲜的时候酷似市场上的苋菜,吸毒者可以直接像吃生菜一样嚼食,如果将“恰特草”晒干,外形又像茶叶一样。吸毒者或生吃或磨粉冲服,效果与海洛因相差无几,毒效惊人且成瘾性大。

    (王晓峰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