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佳 实习生 陈质彬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宁波人耳熟能详;但要说起根据地建设实践中的金融创新,能说之一二的可能凤毛麟角。前日,在宁波金融史馆开展的浙东抗日根据地金融货币展,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红色故事。 困难重重下 财政金融工作生机勃勃 “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央党史研究室到宁波调研,评价浙东抗日根据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前日,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先辈谭启龙的儿子深情回忆,在他看来,这里的“全”包括了根据地的财政金融工作,“这项工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财政和民生保障,还支持着延安,为抗日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浙东抗日根据地孤悬敌后,充满艰险,创立之初,便饱受敌伪控制货币命脉、进行经济渗透与打击之苦。该如何“突围”?展览现场的图片与文字展板,对根据地初创、发展与巩固、扩大的不同时期,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所推行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解读。 “虽然已过去了75个春秋,这些方针政策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天的参观者无不惊叹。比如,1945年成立浙东银行,发行抗币,公布《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和《浙东银行条例》;资本总额为抗币200万(相当于200万斤食米的价值)由行政公署分期拨充,作为浙东银行的准备金。健全金融制度,稳定物价,才能进一步发展农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这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共识。 浙东抗币金属辅币 在全国根据地中独一无二 在展出的各种红色货币中,有一种金属制的货币。据党史研究人员介绍,这种浙东抗币金属辅币极为罕见,为全国抗日根据地首创,也是独一无二的。 该币用钢模压制,镴质制作,1945年8月19日至9月30日,由浙东区行政公署所属余姚县浒山区抗日民主政府发行,在署所辖范围内通用。浒山区镴质抗币有壹角、贰角、伍角三种面额,币正面上方有“浒山区临时辅币”字样;下方为年号“1945”;背面是光背。 据悉,这种金属辅币是浙东地方抗币的一种。地方抗币大多是在1945年8月至9月间发行,与浙东银行抗币等价流通使用。地方抗币为什么会在这一阶段出现?据介绍,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地迅速扩大,抗币供应未能满足需求,因敌伪统治面临崩溃,法币和伪币的恶性通货膨胀,老百姓信任抗币,交易急需大量抗币券去占领市场,市场对抗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浙东银行的抗币因受材料、设备、技术和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其发行数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浙东行政公署一方面命令浙东银行加紧印发主币和辅币,增发本票,将金库兑换券加盖印鉴后对外流通,组织各支行印制发行兑换券。另一方面断然采取应急措施,允许各级地方政府及合作社、盐行、商会等经济团体印发兑换券和辅币,借此弥补抗币发行的不足,活跃金融市场。地方政府币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 抗币的回收与兑换 折射出的诚信历久弥新 展览中,有一件纸质实物,是1952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抗币兑换的通知,通知各地限期兑换所留存之抗币。 为维护党和根据地政府的威望,保障百姓经济利益,维护抗币的信用,1945年紧急北撤前,浙东抗日根据地便开展了抗币的回收兑换工作。 根据地政府组织人员发布兑换通告,设立兑换处,拨出粮食、白布、食盐等实物兑换,也有用法币甚至黄金、银圆进行兑换。其中,库存粮食以1元折合1斤大米的比价回收。收回后,抗币就地销毁。其中,浙东银行共收回本行发行的抗币647658.5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