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2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偷卖禁售渔获 监管“短板”如何补?

现场查获的活海鲜,身价不菲。
执法人员进入餐馆厨房检查。(余建文 摄)

    本报记者 余建文        

    今年5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海洋伏休制度,开启史上最严监管模式。而在浙江,“一打三整治”行动从之前的“两战”升级为“三战”(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和禁用渔具剿灭战),更彰显党委、政府部门倾力修复和振兴浙江渔场的决心。

    “海上打,港湾清,码头查,陆上巡”,监管力度之强,让宁波市民真切感到护鱼“动真格”。但高压严打之下,仍有人铤而走险“搞小动作”。最近一个多月来,市海洋渔业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对全市城乡多地的农贸市场、餐饮排档等进行数次暗访,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龙头鱼、虾姑、梭子蟹、鲳鱼等8种重点监管水产品,违法销售冰鲜货以及活体水产品现象在不少地方都有发现,有的甚至呈半公开买卖状态。

    巩固伏休监管成果,遏制海上偷捕和陆上偷卖,“两手”都要硬。当前,伏休禁渔已到关键期,管住市场这一环尤为重要。违禁渔获偷卖行为为何有禁难止?执法监管如何“精准发力”?联动执法怎样落到实处?为此,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暗访:违禁水产品“下乡进店”偷卖

    咸祥小海鲜在宁波颇为有名。上周,记者跟随市政府暗访组,来到鄞州咸祥菜场。在菜场海水产区,一眼看到有好几个摊位正在售卖活的梭子蟹和虾蛄。不少摊贩还将冰鲜的龙头鱼、鲳鱼、小黄鱼与冷冻鱼混合销售。渔政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像这种背部带黑斑的虾蛄产自象山港,应该是偷捕的,价格比外地虾蛄要高出不少。摊贩自知理亏,对于违禁渔获的来源支支吾吾,拿不出进货凭证。随后,暗访组随机挑选了奉化市区一家海鲜楼进行检查。在餐馆的厨房里,发现五六种违禁水产品,甚至还有活的黄姑鱼在卖。

    “销售违禁水产品,从城市‘撤出’后,逐步向农村市场转移”,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说。据悉,伏休禁渔开始后,海洋渔业部门以及市“一打三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小组开展数次市场暗访,整体状况难令人满意。上个月,执法组在海曙、鄞州等城区的多个农贸市场暗访,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偷卖违禁渔获现象,要找到一个“干净”的市场,相当困难。渔政执法部门人士说,“6月之后,城区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所加强,那些鲜活‘小海鲜’开始转向农村市场,或者通过‘点对点’地下交易方式进入餐馆、排挡销售,行为更趋隐蔽。”

    据了解,由于监管趋严以及长达四个半月的休渔期,今年的伏休季,鲜活海鲜身价猛涨,这直接“刺激”了一小部分人为追逐利益,顶着严打高压偷捕偷卖。市渔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说,检查中发现,在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区域,少数渔民利用小船进行偷捕。有的人甚至从网上购买可以车载的小船,趁夜下海捕鱼。此外,使用地笼网、串网等禁用渔具,在滩涂上捕鱼行为还未禁绝,这也成为违禁水产品的一个来源。

    症结:销售监管索证索票亟待建立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同样如此。

    今年,浙江省确定将大小黄鱼、梭子蟹、带鱼等8种水产品作为伏休监管的重点对象,“这些都是宁波市民的当家海产品。禁止‘热气货’端上餐桌,必须把住销售渠道源头,对违规行为实施‘精准打击’,这是个新课题”,市“一打三整治”协调办相关负责人说。

    从检查的情况看,违禁渔获物偷卖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与目前我市渔获物销售监管体系不完善有关系。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幼鱼的决定以及市里“一打三整治”分工部署,海洋渔业部门负责捕捞渔获物源头的监督检查,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各类市场和排挡、饭店等场所的监管。

    农贸市场是水产品销售的终端。按照规定,对摊贩进场销售的水产品,市场经营者要查验渔获物的进货凭证,弄清来源,并建立销售台账。来路不明的渔获物不得进入市场。但目前渔船销售渔获物提供凭证制度、渔获物进场索证索票制度尚未建立。督查、暗访中还发现,因为各地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很不平衡,市场“好坏”表现差异相当大。不少市场经营者对入场销售水产品把关不严,对违禁渔获物“视而不见”,导致全面伏休开始后,一些菜场、餐饮场所甚至公开、半公开地销售违禁渔获物。

    把牢“市场关”,还需破解技术性难题。比如摊档上的鱼,如何区别是冰鲜的还是冷冻解冻的?鲜活鱼蟹,怎样甄别是养殖的还是海捕的?对此,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人为执法做支撑。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说,像活的梭子蟹,有的店家谎称是“养殖货”。可眼下,我市养殖的梭子蟹育苗刚结束,根本达不到上市标准。此外,进入全面伏休期已快两个月,即便是伏休前捕捞暂养的虾蛄已经卖完,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应该是偷捕的。包括市面上活的石蟹,也是偷捕的,属于禁售之列。

    解法:联管联控,源头、末端两手抓

    市“一打三整治”协调办有关人士指出,当前是加强全面伏休的关键期,管住违禁渔获物销售,建立和规范索证索票制度是关键。

    日前,在督查调研会上,有关市领导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强源头管理和末端管理,联合执法持续加码,补齐违禁渔获物销售监管“短板”。

    陆上“联管联控”加速推进。目前,渔业部门已开始研究制定渔船销售渔获物提供凭证制度、养殖水产品(包括暂养)凭证入市制度。眼下更为迫切的是,相关部门除了加大对市场、餐饮场所的日常执法检查,更要督促市场经营者切实落实水产品交易索证索票制度,遏制市场、饭店等销售幼鱼和违禁渔获物。

    根据《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场内经营者未按要求保存证明货物来源的原始发票、单证,未建立进货台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销售违禁渔获物,除了处罚摊贩,还要对市场主办者问责。”市“一打三整治”协调办工作人员说,执法机构加大市场巡查检查,市场老板平日担好上市“把关”角色,层层落实责任,方能扎牢监管“篱笆”。

    海陆联动作战,筑起“群力护渔”坚强防线。领导重视度够不够,多部门协作机制是否“玩得转”,直接影响“三战”表现。据介绍,全面伏休监管近两个月来,各区县(市)整治的好坏差异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任务重的地区比任务轻的地区做得好的反常现象。如海洋捕捞量最大、监管压力最重的象山县,市场管控却是做得最好的。该县县委书记亲自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到菜市场检查、调研,8个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组成海陆两大组团,实施办公、宣传、打击、办案的“四位一体”联合执法监管体系,成效明显。从市里几次督查、暗访反馈情况看,象山的菜市场、餐饮排档基本看不到违禁渔获物,“清洁度”堪称全市第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