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水西村:

昔日宰相故里 今日休闲胜地

纪念王安石的应忠庙。
西村旅游风情街上店铺林立。(朱军备 摄)
刚开业的官驿湖居民宿。

    东钱湖之东,有一个存在了千年的村庄,青山如黛,溪流淙淙,孕育出了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近日,笔者沿环湖路进入下水,走进南宋丞相史浩的故里——西村,聆听历史的回响,展望未来的变化。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李玲玲

    东钱湖报道组 祁 珊    

    走进古朴的村落,北、东、南三面群山环抱,郁郁葱葱,西边水草丛生,碧水连天。下水溪、大慈溪、南岙溪三条清澈的溪流从福泉山上流淌下来,汇入钱湖。西村地形呈蝴蝶状,周边是7000多亩的山林,民宅就建在沿溪的山坡下。

    名门望族,原是寻常人家

    今年84岁的史济成老人说,这里的村民大部分姓史,陈、郑、王、董、纪、蔡等姓的村民先后迁入。据史料记载,史家祖籍是在江苏溧阳,大概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移居到东钱湖边。第一代在湖边定居的史氏发家始祖叫史成,以耕读传家。史家在西村的第一代祖先是给俞家大户人家做教书先生的。清贫的史姓祖先在这里安家后,发愤图强,从史成的孙子史诏进入仕途开始,史家的后代逐渐都有了功名官职,家族也变得更加兴旺。

    南宋初年,史家已变成大族,其中史浩、史弥坚、史弥远、史嵩之和史守之最为突出。后人赞叹史氏家族“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

    作为史氏家族的第一位丞相,史浩担任丞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顾自身安危,努力为岳飞正名,并极力推荐陆游、朱熹等人才为朝廷所用。史浩还是位孝子,东钱湖有名的景点“补陀洞天”以及宁波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都与他孝敬母亲有关。

    宋朝已成烟云,而留在村庄里的史氏宗祠、“德行桥”“八行桥”等古迹仿佛仍在讲述着史氏家族的辉煌。史氏宗祠,16年前曾经修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祠堂的正堂挂着史简、史诏、史浩、史弥远等人的画像。祠堂的东门外,有一块大大的石碑,上刻“南宋丞相史浩故里”,由宁波市文物爱好者们共同出资竖立。石碑的旁边是“德行桥”,相距百米处,还有一座“八行桥”。据说,这两座桥与太师越国公、八行公史诏是有密切关系的。

    改革家王安石也曾与这里发生过关系。公元1047年5月,王安石任鄞县县令后,实地踏访了东钱湖,发现这里葑草杂生,于是“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对东钱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王安石的功德,于清嘉庆元年间,在西村村口兴建了忠应庙。

    忠应庙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天井、大殿、厢楼组成。走进庙宇,映入眼帘的是大殿正中的王安石泥彩座像。只见王安石塑像手握书卷,神情安详,让人顿起敬仰之情。而庙内设立的王安石纪念馆,已成为东钱湖重要的文保单位和游览景点。村里尚存史浩出生地、史诏墓、冀国夫人叶太君墓、史氏宗祠等遗迹。

    村中老人说,过去下水是一个航船埠头。在公路未通之前,瞻岐、大嵩、咸祥的群众往返宁波城,须翻过大嵩岭古道,然后在这里坐船到莫枝,有时没赶上航班,还得住上一晚。夜航船、日航船,使往来的人流日夜不息,下水街上杂货店、米店、饭店生意兴旺。

    休闲度假,随处皆是风景

    时光变迁,交通发达。随着公路开通,航船停运,东钱湖的下水、韩岭等地,繁华不再。

    东钱湖旅游开发建设再次给下水注入活力。随着环湖路的开通,2008年,下水片区开发“十里四香”景区,共十里长,包含四个村,四村又暗合“四香”:即西村古韵“书香”,东村农趣“菜香”,绿野山风“果香”,休闲洋山“花香”。 依托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宰相文化,通过多样化乡村生活情境的展示,体现乡村田园的魅力。

    这里先后完成了奇奇田园、湖岸菜畦等项目。湖畔路边的旅游风情街上,开起史家菜馆、四香官驿、小阿四饭店、“鱼乐”农庄等许多餐馆、客栈。

    此外,还有四季鲜花常开的南苑花博园、高端民宿项目福泉心宿等先后迎客。最近,在西村大慈溪下游又开出一家官驿湖居民宿,让游客临湖而居,感受闲情逸致。同时,下水湿地项目也在推进之中,茶博物馆项目正在规划之中。

    陪同采访的村干部徐秋芳告诉我们,节假日,前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游人们有的到奇奇田园采摘、烧烤,有的在湖边骑自行车健身休闲,还有一对对新人在拍摄婚纱照……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