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堰

乡愁作笔描绘山乡大画屏

后畈村内用废弃瓦缸做的南瓜雕塑。 (项一嵚 摄)

    这阵子,在央视12套节目《小区大事》中露脸的奉化区大堰镇又火了。追寻着电视镜头中的万竿翠竹和一缕炊烟,记者通过千转百回的盘山公路来到这个“最美乡愁小镇”。

    大堰是奉化区唯一的全山区镇,清澈见底的横山水库镶嵌在群山中,14.5万亩山林为这里笼上了四季不谢的翠色。但近年来的大堰也和其他山区乡镇一样,面临着“人空房空产业空”的窘境,留守在村的多半是白发老人和学前儿童。

    古树和老宅依旧静谧无言,老人们重复着几十年不变的生活节奏,但小镇的角角落落都涌动着复苏的新劲头。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乔丹丹 梅宝明

    借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驱车经过常照村,见到工人们正沿着穿村而过的县溪铺设彩色沥青生态绿道。将来这里还将设立自行车出租点,沿着这条长约10公里的生态绿道或骑车或步行,城里人也能享受到山间客的“慢生活”。不一会儿就到了商铺林立的镇中心,在中国美院设计师的匠心妙笔下,镇亭路两侧东一间西一簇的零星自建房难觅昔日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明清风格外立面。

    “镇上的‘五个一’,一路上已经看到了两处,出入口和绿道。”大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抓住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的机遇,大堰镇投资1.74亿元梳理实施38个整治项目,重点实施“打造一个主要出入口、一条生态县溪、一条特色文化弄堂、一条生态循环绿道、一批镇主要街道路面立面整治”等“五个一”工程。

    外来专家和本土文化,将这批项目装点得极富山区特色。小溪中的鹅卵石被挖出来用于路面改造,改建后的公厕增加了竹文化元素,巴人文化融入街心公园……更值得期待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堰民俗和当地红木工艺等元素将在规划中的特色文化弄堂得以“实体化”展现。

    按照“半年一个样、一年大变样、三年一个新大堰”的目标建设“三生融合”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弯道超车”。在奉化区的统一协调下,单价合同估算在2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下放至镇上的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200万元以上的按简易发包程序进入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由区各部门互相协调,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倍速推进”。在大堰,每个项目还有一对一分管领导,在所涉村干部和施工方之间协调沟通,为项目“倍速推进”“划桨助力”。截至目前,全镇已有3个项目完工,15个项目开工建设,另有13个项目完成初步设计。

    小镇大变样,带动了返乡创客和外来淘金者挖掘“绿色富矿”的大潮。谷籼农场、乡宿堰溪酒店、悦茗文创民宿等项目相继落地小城镇整治区块,红酒会所、民俗博物馆等配套设施齐头并进,有效拉长“美丽经济”产业链条。全镇现有各类民宿432个床位,预计今年年底可新增床位114张,“大堰民宿”的招牌越打越响。

    热心村民为环境整治献策

    处处清“六乱”,村村皆风景。不少村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主动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出谋划策。

    来到位于建成区的后畈村,令人惊讶的不只是这里鸡犬相闻、炊烟绕村的原生态风貌,更有几处村民原创的点睛之笔。擅长红木雕刻的董家兄弟收集了村民捐出的瓦缸和砖块,在村中绿地上巧手搭建起一头耕牛、一个大南瓜,还有一面名为“鹤鹿回春”的景观墙。“陆陆续续干活,跟我哥两个人前后花了好几个月,虽然辛苦点,但这就是我们山村的特色。”董孟飞一边干着木工活一边说。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改造方式让城里游客觉得很新鲜。

    后畈村的宣传墙上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着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靠山吃山护林子,养鱼治水一辈子,家家户户扫院子……“都是村民一起动脑筋想的,一共也就这么几句话,年纪大的人也记得住。”大堰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垃圾入桶、家畜圈养、门前三包、健康生活等相关内容也被纳入各村村规民约。堂弄面家家扫,门面形象做得好,溪坑水清路面光,阿拉常照顶清爽……在被评为我市首批“最洁美乡村”的常照村,随处可见的村规民约时刻提醒村民保持环境卫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