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振宁波中医药文化雄风

    陈旭钦

    4日,当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创始人、“一代药王”冯根生离世的消息传出后,家乡人民深切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宁波籍浙商。冯根生的根在慈城,慈城冯家更是名扬海内外的中药世家(7月5日《宁波晚报》)。

    宁波与中医药文化非常有缘,历代名医辈出。药行街曾是海内外各种珍奇药材集散市场;家喻户晓的北京“同仁堂”,由宁波慈城籍乐氏家族创办;董氏儿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轰动世界……7月1日起,《中医药法》施行,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宁波如何结合城市实际,巧借《中医药法》重振中医药文化雄风呢?

    从百余年前的甬上名医荟萃,到近年来对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重建与探索,再到宁波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浙江省地市级成立首个中医药管理局,以及董氏儿科、范氏内科、宋氏妇科、陆氏伤科、劳氏伤科等祖传中医名扬四方,可以说,甬派中医文化和中药材,如同宁波菜系,一旦被发掘弘扬,必会辉煌。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宁波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不足。比如,近年来宁波扩容医疗服务能力、完善资源布局,中医药的地位并未凸显;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令人欣慰的是,我市对中医药工作已在推进。比如,加快推进中医药临床优势培育,二级以上中医院均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的“六进”活动。

    中医诊所主要是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服务简便,不像西医医疗机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这个独特优势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中,同样体现在公共卫生方面。将一些成本低、评价高、处方接近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如冬病夏治敷贴等,纳入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包,为患者提供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中医药技术服务,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廉、验”的健康服务,像鄞州区五乡镇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挖掘民间诊疗技术,梳理历代中医药名家理论,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出版和研究利用,推进宁波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宁波董氏儿科,至今七代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师徒遍及全国,医术名扬海内外。目前,董氏儿科已在宁波和上海成立了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其中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名国家级名中医,出版专著15部。

    前些日子,一些市民在天一广场药皇殿内举行药皇圣诞祭祀仪式,跟着老师学习中医导引术;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进入宁波中小学地方课程;一些社区举办居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有关部门开展宁波中医药古籍普查出版和研究利用,支持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建设……这些活动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民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挖掘好宁波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让藏在古籍、散在民间的养生理念和方法鲜活起来,融入生活、用在临床,宁波中医药文化便可大步走向世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