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磕头拜师到底行不行

    据7月10日《现代快报》报道:7月9日,江苏常州本地论坛上有女孩向年轻男子下跪磕头的图片,引起不少市民热议。据说这是常州某培训机构老师收徒时的场景。有人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分上纲上线,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此次拜师的女孩小陈是一名“00后”,才上三年级,她表示并没有觉得这样的仪式有什么不妥,“《西游记》里孙悟空拜师不也磕头吗?”

    仪式未必是封建糟粕

    苑广阔 

    磕头拜师的图片被曝光以后,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尤其是当大家得知拜师仪式中的师父竟然是一位“90后”年轻人,更加觉得难以理解,有人直指这就是一种封建糟粕,理应被革除。但这样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和狭隘。毕竟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像磕头、敬茶、鞠躬等充满仪式感的行为,还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来呈现和传承的。

    很多反对者之所以觉得磕头拜师难以接受,主要还是认为给非亲非故非家中长辈的人下跪磕头,有损下跪磕头者的人格尊严,但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了。即便是封建社会的磕头下跪,从性质上来看也分很多种,比如大臣给皇帝下跪,表示屈服、尽忠,而子女给父母下跪,徒弟给师父下跪,则更多表达的是尊重、爱戴,两者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磕头拜师这种充满传统仪式感的形式延续到现在,仅仅在相声、中医、武术等少数领域存在,其中跪拜磕头者与接受他人跪拜磕头者,除了借此表达双方的师徒关系之外,还有着尊重、责任、承诺等成分在里面。比如有人质疑师生关系通过磕头跪拜来确认,显得太过封建化、庸俗化,与现代师生关系的概念和含义格格不入。但是我们更要明白,这种磕头拜师中的关系,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不是现代化的师生关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尤为重要的是,“师父”和“老师”,在意义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和学校一个老师教授几十个学生的师生关系,更是完全不同。具体说来,师父不仅有师的威严,还有父的慈爱;师父不仅仅传授独门的技艺,还教授做人的品德、处事的道理。换句话说,传统的师父相对于现代化的老师,有着对学生更大的责任。而磕头拜师,不过是以仪式的方式强化了这种责任感。

    新闻中的磕头拜师之所以引发质疑,恰恰折射出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是一些传统文化仪式的没落。以前过年的时候,晚辈要向长辈磕头;祭祖扫墓的时候,生者要向去世的长辈磕头,但是现在这些仪式,却逐渐衰落了,而附着于这些仪式上的孝道理念、情感,也逐渐式微了,这显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假文化之名行炒作之实

    何勇海 

    古人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当求学之人选到心仪的老师,从师之始就表达出心中的满满敬意与诚意,显然是必须的。然而,表达敬意与诚意,未必需要以跪拜磕头的落后方式。要知道,中国自从辛亥革命之后,就已废除了跪拜之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等现代礼仪,这些现代礼仪如今早已深入人心,如果再抱残守缺,搞一些磕头拜师之类的陋习,岂不是很突兀?自然免不了惹来一番非议。

    面对非议,磕头拜师仪式的组织者往往会声称,举行这种仪式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磕头拜师确实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尤其是在过去的私塾与曲艺行当,跪拜磕头更是拜师仪式的必要环节。但是,传统文化也有落后而需要摒弃的,个别传统文化放在今天来看甚至是封建糟粕。比如跪拜磕头,在古代其实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师为徒纲的产物。现代人对待这类传统文化,岂能照抄照搬?

    退一步说,即使要传承磕头拜师的传统文化,也贵在传承其核,而非其壳。过去的人们之所以要举办磕头拜师仪式,主要诉求其实在于,徒弟要诚心诚意接受师傅教诲,师傅要将毕生所学倾心传授给徒弟。而且这种磕头拜师仪式,主要针对师傅给徒弟教授家传的、个性化的本领,而非社会化、普及化的教学。当代培训机构也搞磕头拜师的把戏,显然是对这一传统礼仪的机械炮制,有传统形式,没有传统内涵。

    赞同磕头拜师做法的人还认为,磕头拜师有助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磕头拜师倒是强调了“师者在上”的高高地位,但与此同时,也突显师徒在精神层面是不平等的。实际上,现代师徒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互敬、互相学习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应发自内心,打心底里尊重,这种尊重,来源于老师尽责教育学子,真正尊重学子,不可能依靠徒具形式的枷锁——跪拜磕头而生发。

    说穿了,培训机构搞磕头拜师仪式,有借传统文化炒作之嫌。引人深思的是,那位磕头拜师的“00后”女孩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反问记者:“《西游记》里孙悟空拜师不也磕头吗?”可见,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并没有在孩子们面前做好扬弃工作:抛弃糟粕,提炼精粹。为避免出现更多“跪下的一代”,为让孩子们从精神上“站起来”,我们在向孩子传播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在扬弃中传承、在转化中创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