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华 “‘麻雀瓦舍’里的麻雀恐怕是真的飞走了!”日前,张先生向媒体反映,他和朋友在南塘老街一家名为“麻雀瓦舍”的酒吧办了会员卡,充了3000多元,仅使用了两次,卡里至少还有一半余额(7月5日《东南商报》)。 生活中,类似张先生所遭遇的预付款消费陷阱并非少见。为何这样的现象反复上演?一则因为缺乏有效监管,预付款消费准入门槛极低,“只要有个店面招牌就行”。二则因为追索途径有限,人们在遭遇类似商家“跑路”问题时,受取证麻烦、诉求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很多人选择沉默甚至自认倒霉。 在预付款消费中,一旦商家出现欺诈、不履行义务、经营不善等情况,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引起市场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何才能堵住这个“漏洞”?毫无疑问,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非常重要,在购买各类预付款消费服务时,首先要了解清楚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特别是对预付款消费卡使用的范围、期限、退款条件等细节要了解清楚,不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 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提高预付款消费的准入门槛和运行规范。比如,建立预付款消费卡登记、申报、备案和保证金制度,明确预付款消费服务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对“跑路”等消费欺诈行为有兜底式防护措施。同时,对实施类似消费欺诈的违法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其日后的市场经营行为予以约束,情节严重者“一票否决”,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只要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切实制订相关标准、负起监管责任,预付款消费的监管漏洞是不难堵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