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7月14日电 记者 许晓青 翟翔 “西游热”再热——根据网络流行文学作品《悟空传》改编推出的同名电影13日起在全国公映,首日票房突破1亿元。一批借鉴“西游”的动漫新形象、新作品,日前也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亮相。 不仅《西游记》被称为中国原创“超级IP(知识产权)”,《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也被二次、三次开发,相关概念的电影、电视剧、漫画、动画、网络文学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集中涌现,近年来更趋于网络化传播。业内和受众关注这些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典作品,未来能否吸引更年轻的群体?能否历久弥新? 从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创造超高收视率,到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大话西游》系列走红,再到2015年3D动画大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突破9亿元。在目前国内票房过10亿元的电影中,有4部是近年新创作的“西游”主题作品。 与“网红”《悟空传》登上银幕有所巧合,企鹅影视在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期间发布的创作目录,专门提到了“不一样的西游”之动漫作品《西行记》。这将是一部根据热门香港连载漫画改编的“西游”新作。 受众年龄从“60后”“70后”,现在逐步转变为“90后”和2000年以后出生的群体,以“西游”为主题的作品也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 一名网友在看了《悟空传》点映后留言:“很庆幸,这偏偏是最能戳中我心的孙悟空,居然哭了好几次。” 据“二次元”动漫社交平台哔哩哔哩网站的调查显示,“西游”“三国”两大古典主题被中外影视机构及网友自发改编成超过上万种网络衍生品,历久弥新,堪称网友“真爱”。 业内人士及学者认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经典“中国故事”,不能止于“西游”“红楼”等名著,更多的好故事有待进行系统性的创造性转化,进而实现创新性发展。 主持研发《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的玄机科技董事长沈乐平认为,粗糙教条式的讲故事风格,会让不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和疏离,只要方法得当,以年青一代便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和传播途径,同样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以《秦时明月》为例,在10年间,这一动画系列已刻画了李斯、蒙恬、项羽、荆轲、韩非、陈胜、吴广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古代人物,并以年轻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想象力,赋予人物一定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大批“秦时粉”。 《悟空传》原作者以“今何在”笔名长期发表网络文学作品的曾雨告诉记者,从2000年初创作“天蓬”与“阿月”“悟空”与“紫霞”等故事,到今天影片上映,已经过去了17年,受众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西游”主题创作本身“励志”“成长”等元素始终没有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