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智能经济引领宁波实现新跨越

——市政协委员为加快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献良策

由宁波某公司开发的智能工业机器人。(丁安 摄)
丁安 绘
宁城社区创客中心为青年人创业、创新、创意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图为创客们在演示机器人。(丁安 摄)

    编者按: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与杭州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抓手,也是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攻方向,对推动宁波“名城名都”建设、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市政协组织相关界别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围绕《宁波市智能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落地,分别从智能制造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智能制造小镇打造和发展环境优化五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并于近日召开了市政协十五届二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

    本报记者 龚哲明

    目前,宁波正抓住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契机,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在智能核心技术突破、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以及智能重大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初显成效。正可谓风云际会难得见,乘势而上展新业。

    然而,智能经济发展涉及面广,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全力应对。如智能装备集成能力不强、核心控制技术依赖进口;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结构差、有效性弱、平台渠道不畅;智能制造小镇的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与智能经济发展要求还不相称……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我市建设智能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形成了不小的考验。一起来看看市政协委员们如何提建议、献良策、出实招,全力服务助推。

    以智能制造为重 打造智能经济之“核”

    智能制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在调研过程中,工商联界别课题组发现,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智能制造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以“3511”产业体系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和核心技术突破初见成效,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和区域集聚加快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但在调研中,大家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制造基础有待夯实,制造业企业总体处于1.0、2.0、3.0并联发展的阶段,已经达到3.0水平的企业凤毛麟角,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性关键环境要素的建设滞后于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其中,智能制造装备缺“核”少“芯”问题最为突出,核心控制技术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核心产业研发投入大部分仍处于实验室阶段,标杆样板式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尚未出现。这导致了我市智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示范引领有待加强,智能制造标准指数缺位、实施路径不明、文化引领不力、服务保障亟须优化、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不足,国际技术合作服务乏力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要推进强基工程,打通智能制造承载能力的‘卡口’”。市工商联课题组建议,要瞄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短板,着力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四基”工程化、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取得突破;要通过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工匠型”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宁波产品”向“宁波精品”转变,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形成一批能够代表“宁波智造”、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要着力加强公共场所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云平台与工业宽带的对接。

    课题组还建议,要主攻替代进口,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创新中心培育领军企业,抢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风口”。要强化示范引领,从标准指数、示范企业、智造文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智能制造突破提升的“方向”。要优化服务保障,打造“智能制造服务之都”,消除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痛点”。

    以传统产业智能化为先 激发工业经济活力

    传统产业是宁波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它们是我市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更是智能制造推广应用的大市场。

    民建界别课题组调研中发现,在东南亚国家低成本吸引力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双面倒逼夹击下,我市传统产业渴望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增强盈利能力的内生需求十分强烈。市委市政府也适时地把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列为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 试点示范城市的主要任务,编制发布了《智能制造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建立了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筹划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智能制造协会。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也在不断涌现,离散型和流程型制造行业有9个国家级重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机械制造等行业,实施了13个试点改造项目,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实施了1200余个“机器换人”技改专项项目。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动力很强、基础扎实。

    但数据显示:全市7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不到30%,部分中小企业和众多规下企业尚未开展智能化改造。课题组认为,对于实施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绝大多数企业主体存在不懂、不敢、不愿三种态度,主体意识并不强。同时,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技术发展滞后、系统集成供给不足、人才和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有待加强等因素,也延缓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

    为此委员们建议,推进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就要引导创新协同,构建最大限度发挥大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用各方优势的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集中攻克一批以软硬件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带动性强的智能装备,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与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领域的智能装备骨干企业。要开展试点示范,在化工、汽车、纺织家电、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中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应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工匠型企业。要建设公共平台,特别是加快推动国家(宁波)智能装备检测中心、宁波中科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等各类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的引进和共建。要创新产金融合,强化人才支撑。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要 增强智能经济推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推动力,而宁波在这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成了发展“瓶颈”之一。市政协经济一组课题组调研发现,当前宁波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结构差、有效性弱、平台渠道不畅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制造企业普遍不能接受生产性服务外包这种模式,导致其发展迟缓;生产性服务业“重硬轻软”,重视工艺技术服务而轻视管理、市场、人才服务;缺乏本土的全国性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课题组建议,要加快谋划新增关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如把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建成“宁波市定制制造和定制电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现有制造业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生产服务业综合对接平台”、推进培育“宁波智能工厂和虚拟工厂集成服务供应商”。要大力推进企业内生产性服务建设,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成立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培育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要大力推进港航贸易对制造业服务的延伸,通过智能港航建设“宁波港口供应链制造业服务平台”,通过新兴贸易模式建设“宁波定制制造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金融创新来建设“宁波制造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要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全国性的制造工业设计服务商,建立生产性服务应用技术创新联盟。要大力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育新模式、产业培训新技术,建设“宁波制造业服务人才数据库”。

    以建设智能制造小镇为纲 搭建智能经济平台

    特色小镇建设恰方兴未艾,智能制造小镇又横空出世,成为宁波全力打造的智能经济新平台。

    所谓智能制造小镇,就是以制造业细分特色产业(块状经济)集聚集群为基础,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产品、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智能化改造升级为要求,将生态环保、独特文化和生活宜居有机融合,适合一批专业人才和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特定区域。截至2016年底,我市共有4个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分别是江北膜幻动力小镇、余姚模客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和鄞州现代电车小镇。

    智能制造小镇最大好处是促使同类产业集聚、人才汇聚,进而形成聚合力,实现产业互补、共同发展。但市政协经科委课题组却发现,五大问题限制了智能制造小镇规划创建,分别是工业聚集区“一区多业”“多区同业”现象;简单叠加、生搬硬拼各项功能,导致小镇功能呈现“散而弱”之态;特色产业招商难、项目支撑不足、投资比重偏低等问题突出;粗放型用地导致土地资源要素保障难;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有待加快。

    宁波拥有众多由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块状经济,但这些“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亟须向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这些集聚区要以智能制造小镇的理念来改造提升,实现“宜居宜业宜游”。课题组建议,要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县乡两级工业集聚区,推进“园中园”建设,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度。要强化功能叠加,塑造产业文化特色、开发产业旅游资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产城人文”融合。要突出市场主体,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宜业”环境,破除政策落实的“中梗阻”,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要坚持节约集约,全力盘活低效用地,适度放宽用途管制,加强与城市总规编制对接,缓解土地“瓶颈”制约。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 优化智能经济发展环境

    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的理念,传统的体制机制难以完全适用,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破旧立新,形成适合智能经济发展的良好体制机制。

    市政协经济二组课题组就尖锐地指出,与智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市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营造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表现在推进机制、平台体系、金融环境、人力资源基础等方面与智能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称,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创新投入的不足,2016年R&D(研发投资比)仅为2.5%,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1.7%,需要在以后工作中引起足够重视,积极予以应对。

    体制机制该如何创新来适应智能经济发展需要呢?课题组从战略定位、政策环境、融资环境、人才储备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在战略定位上,要坚定不移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长期坚守的重大战略,把智能制造作为现阶段引领产业创新升级、培育生态体系的主攻方向,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规范保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和咨询专家委员会。在政策环境上,要针对智能制造企业诉求,在技术、资金、人才、政府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强化标杆示范引导和平台服务引领。在融资环境上,要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发展融资租赁平台,创新金融产品,缓解智能制造企业的资金“瓶颈”。在人才储备上,要加大一线技术人员和智能工匠的培训力度,制定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政策,优化留人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宁波面临创新转型的重要历史机遇,找到了发展智能经济这一重要路径。只要拿出“咬住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来,宁波的智能经济必能以新理念、新方向带领宁波宁波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