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郑勇
创刊号
2016年9月20日周刊版面
入世15周年特刊
入驻贝宁中国品牌产品展销中心的宁波企业从遥远的西非发来祝福。 (谭明邦 摄)
周年座谈会上,《宁波聚焦》英文总编魏文深在研读周刊。 (记者 崔引 摄)
创刊周年座谈会合影。 (记者 崔引 摄)
2017年5月23日周刊版面
创刊第50期
“让城市更OPEN!”
2016年6月7日,星期二,《开放周刊》如同开放之航编队中的一艘航船,伴着宁波新一轮开放号角正式起航。
如今,沉甸甸的50期报纸,翻阅这夏秋冬春的一载丰厚,一年的探索,历历在目。一年来,周刊瞄准城市定位,结合开放元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成为舆论先导,并通过打造独特的报刊气质,不断采撷精彩,奉献真诚,“大聚焦”“风向标”“新视界”“国际范”,如同一个个窗口,展示了这个开放城市的海般襟怀。
在创刊一周年之际,《开放周刊》迎来了一份“大礼”。来自全市各开放战线的专家、学者、企业、老报人及外国友人代表齐聚一堂,为《开放周刊》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回望是为了前行,思考得越深,我们的前行必将更从容、更坚定。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徐展新 金鹭 孙捷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方建新率先“表白”。他说,作为一份党报的周刊,《开放周刊》紧紧围绕市党代会、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突出了宁波的“开放”特色。与此同时,周刊也以丰富的形式提升了自身的可读性,发人深省的理论文章与生动活泼的故事描写相结合,展示着这座城市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北仑是宁波开放的尖兵,也是《开放周刊》创刊以来关注的重点区域。”北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达表示,《开放周刊》从理论角度挖掘了全市各地的经济亮点,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
宁波日报社原编委、知名评论家张登贵希望《开放周刊》能跳出传统党报理念的限制,吸收更多思维活跃的年轻撰稿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吸引流量,将《开放周刊》的品牌形象传播到千家万户。
点赞:
立意高远,沉稳大气
《开放周刊》为服务宁波大开放战略和“一圈三中心”建设而创刊,一年多来,对宁波开放战略、投资环境、营商理念等进行了精准报道,叙述了宁波开放好故事,传播和普及了国际先进理念,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开放周刊》给了我很多营养,给了我很多启迪,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份周刊的坚持与突破。”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方建新率先“表白”。他说,作为一份党报的周刊,《开放周刊》紧紧围绕市党代会、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突出了宁波的“开放”特色。与此同时,周刊也以丰富的形式提升了自身的可读性,发人深省的理论文章与生动活泼的故事描写相结合,展示着这座城市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市政府办公厅涉外处朱灏也是《开放周刊》的忠实读者,他以“立意高远、精准发力、紧跟脚步、生动活泼”16字高度总结周刊50期200个版面。
“宁波需要一个像样的财经媒体,而《开放周刊》扛起了这份责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飙不吝溢美之词。作为学界代表,他更喜欢用数据说话。在PPT中,他统计今年以来《开放周刊》所有稿件的标题,“贸”出现了17次,“一带一路”“商”“产业”和“港口”分别出现15次、11次、11次和9次。毗邻港口的北仑和梅山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8次和7次,“由此可见,《开放周刊》‘开放’之名当之无愧。”
《开放周刊》以优质的产品,守望前行的方向,同样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市商务委综合调研处处长李旭君表示,《开放周刊》兼顾了深度、品位和情怀。在当前的媒体大环境下,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何镇飙从版式角度点评称,《开放周刊》将宁波日报的版面视觉拉到了全新的高度。新闻摄影、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均紧扣主题,技术制图频频出现,应当得到赞赏。
在具体的开放条口中,各有关负责人也争相讲述《开放周刊》对工作的促进。“北仑是宁波开放的尖兵,也是《开放周刊》创刊以来关注的重点区域。”北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达表示,《开放周刊》从理论角度挖掘了全市各地的经济亮点,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
市外办涉外管理处处长虞有祺认为,周刊提升了宁波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与国际友城的交流,比如对德国亚琛、法国鲁昂等的报道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市侨办文化宣传处处长孟水苗称,周刊报道内容贴近生活,又体现了深度。去年一年,在侨办举办的中东欧侨领峰会等多项活动中,双方合作卓有成效。
期盼:
全面深挖 做强平台
开放是宁波的城市“基因”,也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路径、最重要的经验及最大的优势。
真正的开放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文化的开放,到理念的开放,甚至到人才和设备的开放,缺一不可。未来,《开放周刊》如何在坚持原有的特色基础上,全面深挖,为进一步的开放提供动力?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港口,也是文化潜力十足的东方文明之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探寻和展示。持续近1000年的对外贸易历史、五口通商后老外滩的兴衰、“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新现象……这些都是未来的《开放周刊》需要充分挖掘的富矿。”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方建新建议从深掘文化底蕴着手,做好开放大文章。
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赞同。市侨办文化宣传处处长孟水苗希望能拓宽报道内容,在经贸领域之外,增加文化方面的策划,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时,多讲创业创新方面的故事,关注浙商回归、海外华侨华人创办企业的成功典型,分享开放成果。市外办涉外管理处处长虞有祺希望周刊继续挖掘一批生动、美好的开放故事,发挥好新时代媒体的传播、引领和服务功能。
“归纳起来,就是深度、长度、宽度。”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任月红说,如可以通过通联建设、作者库建设以及与友城媒体的互动,做深报道深度;延伸当下的热点事件,不光报道“今天”,同时也关注事件的“昨天”和“明天”。以“活化石”为例,周刊既可以穿插保国寺、天一阁的历史故事回望过去,又可以以战略性、前瞻性的思维引领开放,做长长度;在宽度方面,以“宁波以外都是外”的大开放理念,围绕中东欧合作、跨境电商、利用外资等,介绍国内先进城市和自贸区的做法经验,把周刊真正变成宁波的开放品牌。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飙认为,《开放周刊》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挖掘力度外,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平衡产经新闻与财经新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树立自身品牌。“未来,《开放周刊》可以自己建立传播渠道,走上平台化、视觉化、杂志化的道路,定期举办线下活动,结合书城的资源开设每周阅读推荐栏目,在年底组织年度评优,将读者聚集在自己的身边。”
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党工委委员、经合局局长鲁旭鹏建议《开放周刊》通过设立开放大讨论,让宁波各条开放战线的人士能各抒己见,在电商、产业互联网等方面进行深耕、扩容,继续扩大周刊的影响力。
目前,宁波在全国已有42处异地商会。市经合局信息联络处处长张爱国希望《开放周刊》可以继续关注招商引资、浙商回归、对口支援工作以及区域合作等。
“高质量的文章不应被束之高阁,如果把精准的导向、高品质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平台融合起来,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一定能翻倍提升。”宁波日报社原编委、知名评论家张登贵希望《开放周刊》能跳出传统党报理念的限制,吸收更多思维活跃的年轻撰稿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吸引流量,将《开放周刊》的品牌形象传播到千家万户。
这一点得到了保税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戴军富的认同,“纸媒的宣传范围有限,《开放周刊》应顺应新媒体时代趋势,借助网络、移动端的力量,为更多的读者提供阅读渠道,拓宽自身影响力。”
作为外贸企业代表,世贸通总经理助理赵颖在感谢的同时,也寄语将来,希望《开放周刊》继续关注和支持宁波广大的中小外贸企业。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宁波?在双语杂志《宁波聚焦》英文总编魏文深(Vincent R. Vinci)这个“老外”看来,这座城市的经济潜力的确有着吸引力,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如果《开放周刊》能伸出触角,探寻宁波各个角落的风光、美食和精彩的人物故事,将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或许能引发更多外国友人的好奇,加速宁波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思考:
做强内容 拓宽渠道
互联网重塑传媒生态圈,在新闻产品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的当下,纸媒的生命力何在?周刊的生命力何在?宁波日报总编辑金波认为,周刊必须瞄准城市定位,努力成为舆论先导,体现党报担当,同时,传播手段、传播载体要与时俱进,让新闻报道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首先,发挥党报的权威性优势和周刊的深度优势,强化议题设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服务。
《开放周刊》体现的正是纸媒做“深”的方向。要充分发挥专业型记者的积极性和潜能,让权威性的深度报道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参考。下一步,我们计划与宁波各类智库加强合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一批思辨性、前瞻性深度文章,为宁波新一轮开放提供决策参考。
其次,内容为本,渠道为王,借集团融媒体优势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重点要突出,内容要平衡。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正在加速从纸媒向移动端迁徙,周刊要强调内容,更要强调传播渠道,做到两手硬。在这方面,我们其实有优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改革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无论架构还是流程,技术还是设备,都完成了再造和升级,这是周刊最可倚重的新媒体优势。
下一步,我们要发挥集团甬派客户端和新媒体矩阵的优势,更加精准定位宁波开放型经济的痛点,针对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外资企业和涉外人群的需求,将宁波开放战略、投资环境、营商理念精准传递给海内外相关高端用户。
周刊的长久生命力,还应该包括论坛在内的各类活动策划,这是建立与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手段。最后,金波表示,周刊将以活动和社交圈为载体,进一步增强读者粘性。下一步,周刊将积极探索与全市涉外部门、园区、企业等的深度合作,以活动带报道,完善社交圈,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沙龙、策划社会活动等载体,做好开放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