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奋(右一)在进行禁毒宣传。 (陈朝霞 摄) |
7年前,她考入海曙区西门街道,成了一名普通社工。和通常活跃在社区、立足为群众日常生活排忧解难的社工不同,她的岗位是不为常人所熟悉的基层禁毒工作。 7年来,她扎根街道“6.26”禁毒工作站默默地奉献。2016年,她代表街道禁毒办参加浙江省第三届“艾博-心灵沟通”全省禁毒社会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近日,她又获得浙江省第三届“最美禁毒人”提名奖,成为我市获此殊荣的唯一社工。 她就是西门街道禁毒办社工郑奋。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通讯员 江丽珍 以心融入,“一人一档”了如指掌 “最初接手这一工作时,我无从下手,总觉得吸毒人员是社会另类,心里直打鼓。”回忆自己刚刚走马上任时的场景,郑奋记忆犹新。 既来之则安之。在家人的支持下,郑奋开始自学禁毒相关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知识。她将街道132名在册吸毒人员的信息反复查看、逐一核对。“其中有人户籍在西门街道,可是人却遍找不到。”郑奋说,为不遗漏任何一名吸毒人员,她和同事通过户籍、电话、QQ、微信朋友圈、吸毒人员亲属、社会化管控平台等信息渠道,想方设法找线索,还一次次到宁波其他区、县(市)走访核查。 “最难堪的是大老远地来到对方家里,却遭遇闭门羹。”郑奋说,她非常理解吸毒人员家属的排斥和顾虑,为此,她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上门,一遍遍耐心地与对方沟通,讲解禁毒相关法律知识和街道禁毒工作流程,分析家庭亲情和社会帮教对吸毒人员的帮助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西门街道已形成辖区在册吸毒人员“一人一档”,并有针对性地分级分类管理,明确了帮教成员名单、帮教措施、帮教活动记录及帮教责任书,严格落实集家庭、社区、禁毒站社工、派出所民警、社区医生“五位一体”帮教机制。“目前,我对街道管控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社会交往、家庭经济状况、现实状况和异常动向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郑奋说。 以诚相待,耐心帮教游刃有余 “对吸毒人员最重要的帮教是能通过提供药物治疗、心理疏导、重建社交网络、重树社会价值等途径,帮助他们从生理和心理上减少对毒品的依赖,重拾生活自信。”郑奋说,作为一名基层禁毒工作者,必须设身处地用真诚对待每一位吸毒人员。 社区戒毒人员余某受“网瘾”影响,身体难以负荷,便吸食冰毒,双“瘾”合一,身心健康受损。“余某吸食毒品的原因与‘内心猎奇’‘旁人怂恿’等常见的吸毒初因不同,需要从其自身和家庭上寻求突破,增加其与家人、社会的良性互动,将生理脱毒和心理脱毒互相结合,帮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目标,回归社会。”郑奋说。 经过多方走访,郑奋了解到余某特别爱养猫,每月自费2000多元买猫粮喂养社区的流浪猫,但是后来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一举动难以为继。郑奋于是和禁毒办工作人员一道,帮助其联系到附近某机关食堂,搜集食堂剩余的饭菜喂养猫,此举让余某深受感动。 此后,郑奋又看到不幸罹患癌症的余某父亲几次三番拖着病体,陪着余某来工作站尿检。对此,郑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让余某父亲安心养病,表示社工会主动上门督促余某,另一方面劝说余某远离毒品,以免让父亲担心。 真心换真心。郑奋和同事的努力,让余某决心痛改前非。如今,余某3年社区戒毒期满,没有再复吸。 看着一名名吸毒人员戒毒成功,过上正常的生活,郑奋欣慰地说:“禁毒之路长远而艰辛,我会一如既往用真心打开对方心门,用心融入换得人心,让更多帮教人员脸上绽开自信而快乐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