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说《中华文明读本》“空前绝后”——

多位国内一流学者畅谈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读本》(再版)
刘东 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刘东,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从信仰与哲学,社会与阶层,都市与建筑,水利与交通,文学与艺术,学术与教育等部分,对中华文明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服务型治理》
雷卫华 林良沛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2
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采用“政府购买,社会运作”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服务,探索建立一整套专业服务规范化体系;如何走出一条“社会参与,专业引领”的社区服务新路径。
《发现的时代:21世纪风险指南》
中信出版社 2017.5
[南非]伊恩·戈尔丁 [加]克里斯·柯塔纳 著
本书为读者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更加广泛地分享了这史无前例的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好处?每个人又如何才能在这相互缠绕的不确定时代中取得成功?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朱晨凯           

    刘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本书编于1990年,当时的民间并不热衷国学,更不重视传统文化,所以诸如此类的选题,可以说是毫无市场价值,当年书稿放在家中好几年,差点被老鼠“批判”掉。2009年,译林出版社将该书重新出版,今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进行了再版。该书强大的作者阵容是最大亮点,按刘东说法是“空前绝后”——20多年来,刘东拜访了庞朴、张仲礼、李学勤、沈善洪、阎步克、姚大力、葛兆光、张伯伟、陈平原、梁治平、高名璐等国内一流学者,收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即使是我本人,要想再把他们全都请来一次,眼下也是不可能做到了。”刘东这样表示。

    全书近50万字,从多达81个科技发明和文化创造的视角,不仅组合式地复原了中华古代文明灿烂于史的辉煌图景,而且足以让当代读者重温一个中华民族曾经惊艳于世的“中国梦”。正如刘东在序言中所期待的那样,无论是从头念起,还是作为案头备查的图书,这是一部能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知识背景”甚至理性认知的读物,因为“沿着本书并列出的众多文化因子的辐射与相通,人们有可能逐渐体悟到作为其无形经纬的精神网络,从而确信存在着一个其意义大于各部分之总和的整体文化背景”,而且,这个文明系统是发育得那么圆熟,能够那么悠久地承载起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什么是文明?如今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什么又是精神文明?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要讲清这个概念,或者从理论上进行阐述,一方面不那么容易,另一方面也未必能为大家所接受。《中华文明读本》一书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先从实际谈起。书中通过实例,告诉大家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内容、什么特点。书中指出,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都是人在创造它,人去改变它。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方面越来越现代化了,再没有哪个人一看就像唐朝人、汉朝人,做汉服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表演。所以从表面看,我们都已经西化了。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社会,离不开我们本身的历史。书里讲到的很多制度,很多风俗习惯,还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产生的信仰、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产生了思想、学术、各种观念。其实,文明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可以非常具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了解的。

    本书从多个层面复原和构建了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中华文明体系。如为了揭示和反映“学术与教育”这一领域的成就,刘放第撰写了《经学沿革》和《官学与私学》,阎步克撰写了《修史传统》和《科举制度》,李穆撰写了《古籍与版本》;为了揭示和反映“都市与建筑”这一主题,王鲁湘撰写了《城池与长城》和《寺庙与古塔》,张勇进撰写了《集市与都市》,王语哉撰写了《宫殿与陵寝》,刘西陵撰写了《古代桥梁》,曹汛撰写了《造园艺术》,赵国文撰写了《民居庭院》,张勇进、王毅撰写了《家具与摆设》的专门篇章,要言不烦地加以叙述和描绘。

    虽然属于中国古典文化通俗读本的性质,但本书作者在字里行间,也不乏基于古今知识理性的检讨,尤其是中外历史比较后的反思。曹晓晨在《造纸与印刷》中所述清内府将排印《古今图书集成》的1.6亿个铜活字熔毁铸钱的厄运,沈彬在《算学的发展》中对晚明以来中国算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数学的抱憾;陈平原在《中国小说》中所指出的中国小说在“域外小说”的刺激和启迪下实现的“结构性转化”,张仲葛在《农作技术》文末所说的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继承我国传统农作技术这份珍贵遗产的忠告……在阅读过程中不时邂逅的种种识见,都足以增广人的视听和拓展新的思路。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所指出,刘东及各位作者编写这么一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不是为了搞畅销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现在有多少人看,多少人买,而在于它长远的价值。要不是刘东组织得早,现在恐怕找不到那么好的作者。有些作者已经八九十岁,有的虽还年富力强,却未必会有时间亲自撰写。这本书能极一时之选、一时之盛,实在难能可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