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及梅雨影响,宁波前段时间持续出现较强降水,但对于家住慈城新城云鹭湾的李先生而言,连日降雨没有带来明显困扰,没积水、不堵车,“可以说整个慈城新城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下雨时吸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感受得益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建筑物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这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减轻热岛效应,还能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去年4月,我市被列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慈城—姚江片区是我市确定的首个试点区域,面积30.95平方公里。试点区创建为期3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试点区水涝治理初见成效。9个政府投资的在建项目完成海绵化改造。 试点区域确定了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水系与生态修复、防洪排涝等建设项目。该片区以老百姓关心的“内涝、水污染”等问题为导向,将试点区域划分为“慈城古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综合提升示范区、水土涵养与水土保持示范区、城乡接合部面源污染防控示范区、老城区内涝防治综合示范区、新区海绵城市综合示范区”等六个建设示范区,并分别制定了总体建设思路和技术体系。 慈城新城开展的试点,借鉴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以拥有下沉式绿化带的“海绵道路”、26.9公顷的中心湖以及配套泵站等设施构建起“海绵城市”试点。旱时涵养水源,涝时加速排水,经过多次自然水害考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摒弃“三面光”的传统治理手段,在保证河道行洪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护坡、绿化提升、临水小品等措施,提升河道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能力,从而体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提升的突出作用,促进人水和谐共赢。 生态滤水系统(生物滞留带)是慈城海绵城市的基础,设置于新城道路边。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城主要道路旁都有一道约2.5米宽的下沉式绿化带,比路面低20厘米左右,这确保了主要道路在大雨中依然无积水。“这道下沉式绿化带,不仅有绿化美观作用,还能收集、过滤和涵养水源,雨水经此下渗和净化,将汇流至各河道,最终流入中心湖。”慈城古县城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