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实笔法·历史意识·想象空间

——宁波文艺奖获奖作品评述

部分获奖作品

    南志刚(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17年5月18日,宁波市文联公布了“宁波文艺奖(2015-2016)获奖者名单”,在55项获奖作品中,特别荣誉奖6项、金奖15项,银奖34项。本次评奖是文艺类奖项整合后,第一次评选“宁波文艺奖”,宁波市文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经过个人申请,组织推荐、资格审查、小组初评、评委会终评等程序,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获奖作品涵盖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曲艺、民间文艺、电影、电视、文艺评论等多种文艺形式,表明宁波市文学艺术呈现整体、均衡的发展态势。

    一、以纪实笔法弘扬主旋律

    以纪实笔法捕捉时代变化,回应社会问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本次获奖作品的最明显特征,显示出宁波市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密度地融入现实生活,灵动地把握时代脉动和自觉的主旋律意识。

    姚剧《浪漫村庄》讲述了海归村官张子民,带领姚江村走健康、富裕、文明之路,与乡亲一起建设“古村落科技养生保护区”的故事,融时代气息、乡村风情和地域特色于一体,在轻快、诙谐的喜剧氛围中,表现新一代村民之“乐”。舞蹈《阿婶合唱团》取材于一群合唱团的中老年人在练声、排练时产生的一系列“老小孩”式的诙谐趣事,刻画出一群“可爱”“可笑”“闹腾”“较真”的中老年歌唱爱好者的形象,表现“老有所乐”的时代主题。广播剧《给大海点灯的人》取材于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叶中央一家五代,在无边大海上默默守护灯塔的先进事迹,运用个性鲜明的配音、实地取材的音效,弘扬“爱国敬业”核心价值。摄影作品《船体构成》聚焦象山船舶业的发展,通过光影写实记录船体安装的过程,为象山船舶业发展建立了“史册”小档案。莲花落《心病》通过林大爷五十年前欠医药费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深度思考人性良知,呼吁诚信、包容的医患关系,革除互不信任,互不理解的心病。长篇小说《女船王》以宁波帮女航运家郑李文续为原型,表现了女主人公勤勉精干、坚持民族气节、顽强不屈的宝贵品质,展现宁波商帮勇立潮头、善于经营的风范。长篇报告文学《小巷总理》以宁波江东社区书记俞复玲为主人公,叙述她将平凡的岗位做得处处精彩,带领团队,建立起一条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爱心纽带,完善了党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小戏《背官》选取乡民柱子背乡长王大民过溪的小故事,表现新型干群、党群关系,揭示“老百姓是共产党的天、是共产党的地”主题。小品《清明时节》讲述一对中年农民夫妻因受到一位大姐生前馈赠的眼角膜,特地在清明时节来大姐坟前缅怀感恩,展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油画作品《解放鞋》采用“实物写生”手法展示七八双鞋子,通过细节刻画、对称构图、五角形光束等升华主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纪实手法捕捉普通底层生活场景,通过一个侧面、一个瞬间、一朵浪花,传达别样的温情、温馨,是纪实性作品的另一种收获。《此生有别》聚焦主流生活以外的人,呈现边缘人群的生命情状,揭示生命的激荡和起落“另一种”模式,触摸生活的痛楚,用别样的方式关怀现实人生。散文集《梯子的眼睛》以少女的视角捕捉乡村生活,在描摹点点滴滴的细碎微小中,探索中国乡村的精神密码。摄影作品《全家总动员》捕捉富有意味的底层生活“温度”,一家三口人抱着正在打点滴的孩子,与小贩讨价还价挑选卡通气球,普通生活场景经过摄影师艺术地再现,表现出撼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吉利汽车浙江制造》的摄影师,十余年“卧底”吉利汽车,多次深入北仑、春晓、杭州湾基地,用恒心、细心、慧心收获了这册纪实性映象。《车表的景》拍摄汽车表面富有趣味的映象,建筑物在车表的映照下产生变形,形成奇特的构图,真实的世界被打乱重组,通过似真实似虚幻的图案,达到“抽象”的真实。单幅图片《携手妻儿 走出洪水》,取材于2013年10月9日余姚大洪水中,一对年轻夫妻用浴盆在洪水中转移宝宝,仅3个月大的儿子躺在塑料洗澡盆里,小手本能地抓住爸爸的右手手指,妻子则抓住了丈夫的左手,展现出了亲情之爱和人性光辉在生存中的巨大力量。宁波走书《王大力讨薪记》讲述农民工王大力在讨薪无门情况下,意外拾到巨款20万元,面对“意外之财”,王大力也曾经心动,但最后还是用自己的钱帮二嫂抓药,为保护20万元钱智斗假警察、地痞,既反映弱势群体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又展现农民工勤劳、朴实、厚道、拾金不昧等优良品质。宁波走书《一只麦糕》讲述男孩阿斌在生活困顿之时,曾经得到小女孩“一只麦糕”,多年后,阿斌用高超的医术挽救了生命垂危的女孩,借用这种“巧合”的故事,传递人间真情。

    二、在历史书写中实现时空对话

    以清醒的历史意识,钩沉历史文化的“史迹”,用富有现代意味的艺术语言,重新编织历史的“碎片”,让历史文化在当代语境下再一次“复活”,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本次获奖作品的又一明显特征。

    舞蹈《双鸟舁日》源于河姆渡文明“双鸟朝阳”的图腾,通过双人舞的形式,采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人类追求光明、向往自然的精神,悠远灵动的骨哨声带领人们一步步走进古渡,探寻千年文明之光。散文集《南华录》记叙了明万历后江南士人的生活雅事,出没其间的有文徵明、董其昌、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画家、曲家、鉴赏家,有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也有商景兰、薛素素、王微、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作者选取“生活的艺术化”抑或“艺术的生活化”为编织主线,以诗性与智性融合的特有叙事方式,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苍凉。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取材于民间女子救壮王的“千年民谣”,设置了内奸曹子彬为掩盖罪行,逆旨陷害张桂兰,威逼贾玉屏冒名顶替,壮王微服查访镇海县,解救恩人张桂兰,赐“明州女子尽封王”等情节,用传统的套路展现忠奸、善恶之分,传达“正义”的力量。男声表演唱《石中语》聚焦于南宋石刻的“刻”,结合时代梦想、大国崛起、举国安定大潮,采用现代手法创作,旋律生动优美,气势壮阔,制作精良。歌曲《山海的传说》以优美的旋律、山海的意象,勾连象山的“沧海桑田”,抒发热爱家乡之情。油画《王安石变法》取材于王安石锐意改变北宋积弊、富国强兵的一场改革,用油画的形式展示王安石的坚定性格和执着精神。油画《遍地英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江抗日根据地》追求“画述历史”,用绘画语言呈现研究地图的将军、背着枪的战士、运送粮食的群众、搀扶伤员的女护士,分别配置丹山赤水、浙西民居和雁荡山风貌,既突出抗日主题,又彰显地域特色。五集纪录片《天下宁波帮》采用文献纪录片形式,以时间为经线,以行业为纬线,将宁波帮的精神和理念落实在翔实的史实之上,故事性强、史料扎实、表现形式新颖、展现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宁波帮群体。《田螺姑娘传说》整理了19个田螺姑娘的民间传说,新编7个故事,收录田螺姑娘的民间谜语,构成“田螺姑娘”的“集成”,体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艺,始于学习,成于创新。学习就是师法前贤、继承传统、自我积累的过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师古而不泥古,以独创的作品向古人致敬,方能传承前人之艺术精髓。篆刻印屏《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选取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富贵于我如浮云”句为主题,创作一组汉印印风的篆刻作品,刻治过程中略参了浙派印章的运刀,通过顿挫手法,锯齿状的线条使印章整体显得古气厚重,借用文字的部分笔画作边,印文自身组合团聚为一体,使其达到无边亦是有边的效果。篆刻印屏《静读诗书鉴古今》工稳求变,在古典与自我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用情感游刃于方寸之间,让智慧凝固在一方方印石之上,体现作者对元朱文意境的追求的和对汉印深邃古穆的神往。《画禅室随笔一则》录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一则,向前贤致敬,心仪董其昌“以意背临”,“妙在能合”。小楷条幅《纳兰词选抄》和行书长卷《王阳明诗抄》,都表达了宁波艺术家向前贤致敬之意。

    三、张扬想象扩展艺术空间

    想象是艺术的翅膀。文学艺术不同于“历史叙事”,而属于一种“虚构叙事”,“虚构”是在充分尊重生活真实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精务八极,心游万仞”,不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与纪实性作品不同,偏重于“虚构”的作品,艺术想象空间更为广阔,人和物之形态、情态、神态,更为逼真,更为丰富。

    泥金彩漆《十里红妆系列》将民间想象发挥到极致,用艳丽缤纷的色彩,和谐精美的构图,精湛细腻的工艺,传达民间“喜庆”观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福贵齐芳》尊重竹根的自然形态,尊重传统写实与写意的技法,圆雕、浮雕、透雕、组雕相结合,天真幼童跨坐在牛背上,或手抱果盒,或手执牛绳,或手擎莲子,或头顶莲蓬,神情各异,稚态可掬,生动表现“五子戏牛”的田园图景,刀韵委婉含蓄,线条平和自然,融意境美、造型美、材质美于一体。《缠枝玲珑双耳瓶》采用填釉工艺和阴刻跳刀技艺,将缠枝这一美好的纹样连接在一起,用枝叶繁茂寓意富贵连绵不绝,整体形状挺拔,烧制通透,端庄而富有视觉感,体现越窑青瓷古朴典雅的材质釉色美、器型装饰美、工艺制作美。古典双人舞《琴·唤》借琴师的形象表达孤独与执念,琴师与琴的追逐、背弃,磨合与交融,带给观众古典审美体验和生命思考。歌曲《小镇女人》选取江南古城余姚为背景,想象跨越时空,构思连点成线,在浓郁的江南风情中塑造“小镇女人”,曲调玲珑雅致、沁人心脾。粉画作品《梦回故园》突出山水意象,通过纸、布等材料将粉笔反复揉擦,获得如水墨般的迷蒙通透、深沉苍茫的艺术效果,既有水墨的灵动,又不失粉画的浑厚。综合材料《致卡夫卡Ⅰ》想象奇特,构思乖戾,试图象征“受困心灵”、 释放内心淤积。25张骷髅头的排列,暗红色的甲虫如网状般整齐、均匀地散落在画面中,边缘的右上角爬出半只虫子,增添了画面转角的张力;局部铁丝网加手绘的拼贴,凝聚成一种束缚的枷锁感;麻绳土黄色的根须、手工皮纸的纤维和字符的厚度叠合,形成版画与综合材料之间的跨界。漆画作品《源·木》不拘传统,消解漆画固有的工艺性,利用木板本色与调制后大漆之间的色差,在铺设大漆后,用去除的方式完成艺术呈现,形成有别于传统漆画的语言形式。

    长篇小说《出家》叙述方泉以假和尚的身份频繁参加各类佛事活动,在佛事的高贵和日常世俗的卑微中转换角色,机缘巧合地拥有了一个做主持的机遇,但必须真正出家,方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中短篇小说集《追火车的人》以“三七市”为话语场域,建立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小说世界,《追火车的人》是关于灵魂和寻找的小说,主人公程啸执着地奔赴千里之外,用父亲所给的眼角膜寻找父亲的手。《信》通过年轻人与百岁老人用书信交流的故事,表达现代性担忧:原本功能的丧失,信任危机的降临,精神力量的瓦解,困扰着活着的人和这片土地。《告密》以孩童视角打开了一个成人世界,一个男孩偶尔“告密”,造成了生活的步步紧张和溃败,最终演变成一桩无法扭转的凶案。长篇小说《大中》叙述了王庄的三个家族的恩恩怨怨和波澜壮阔的生活,直接剖析人的灵魂,书写人性在面对历史挑战时的反拔和无奈:王德青一家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王德勋一家被人性弱点各个击破,王传本一家沉湎于人性堕落的感官享受。长篇小说《十五岁的星空》是一部治愈系少年小说,通过桀骜不驯的少女韩西汐和个性孤僻的男生方雷,由最初的敌视到知心朋友的成长历程,展现少男少女如何走出伤痛的青春期,唤醒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散文集《生活的序列号》致力于无名者的考量,刻画海岸线上的人生百图,于凡人琐事里见出支撑命运的内力,既有风俗画连缀,也有夜笛声流转,在宁静的叙述里,呈现新的审美状态和生活状态。诗集《落叶志》将他者和自我生命细节融注为平等共生的视角,展现隐秘情感和生命摇曳,对落叶般的人间命运与众生肖像进行批判式呈现和智性抒写。甬剧《呆大烧香》将青年农民张永林和李秀贞的恋爱故事,放置在清代末年宁波农村背景下,追求“戏情戏理戏趣戏味样样俱好俱妙”,赞美张永林和李秀贞的善良朴实、忠诚爱情,展示老百姓对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学理思辨与田野调查表达艺术理念

    学术著作和文艺评论获得首届“宁波文艺奖”,是本次颁奖的一大亮点。六部著作,研究(评论)对象、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学术观点和艺术感悟也是见仁见智,每部作品都是作者长期积累的产物,都具有明确的经典意识和个性化的艺术感觉。作者们坚持学理思辨以显现学术追求,用田野调查“夯实”基础材料,体现出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心香——宁波美术馆馆藏吴永良作品赏析》对吴永良教授的风景速写、意笔线描人物画、指墨画、诗意画和儿童画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形象塑造、艺术技法和创新追求,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细致的形式分析、生动的意境探寻,较为充分地挖掘了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高度、艺术造诣和创新自觉,为观众更好地领略宁波美术馆典藏的家乡大画家的创作成就,提供有益的帮助。文学评论集《向经典深度致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流、趋势作全方位、多视角的评析,并以世界文学发展为宏观背景,对当下文学创作存在问题及创作前景进行微观剖析,作者数十年创作与评论兼顾,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自觉,深知当下文学必须关注的关键要素,对文学创作实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选取“女性民俗”作为研究视角,对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文学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民俗批评研究,整合现代文学、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女性学、文化学等多学科方法,又深入田野调查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民俗物象、仪式、信仰等,保全了充实而鲜活的女性民俗资料。《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的关系研究(1942-1965)》,引入中国当代文学的世俗性与革命性之关系视角,思辨当代文学初始阶段断裂与链接、个体与语境、局部与整体等学理性问题,以文本的互文阐释与创作心理学分析为基础,探讨二十世纪文学史序列中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比对革命话语与婚恋、革命仪式与社会风尚等关系因素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在政治与美学的链接点上探讨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可能理路与方法论问题。

    《浙东民间压胜钱》收录了作者在浙东民间三十多年所收集到的260多种压胜钱实物,按十八个大类对压胜钱的民俗文化含义进行一一解读,图文并茂地全面诠释了压胜钱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压胜钱浸润着千百年来浙东先民的民风民情,存留着祖辈的希冀和精神寄托,包含着历史变迁中的岁月沧桑,是解读余姚乃至整个浙东地区民俗文化神秘符号的一个重要载体。《千年望族慈城冯家》以慈城冯家众子姓及家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反复印证,梳理“金川世家”的文化脉络,“还原”一个氏族的集体记忆,从中可读出一个个冯氏家庭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磨难和发展,以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