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溪村:象山牡蛎“第一村”

工人从橡皮条上剥下牡蛎。
养殖户老董收拾橡皮条准备出海。
黄溪古渡口。(沈孙晖 摄)

    海天云蒸,象山港大桥擦村而过;日色渐薄,黄溪渡口涛声不闻。惟余农妇们不绝于耳的撬蛎声仿佛炎夏正浓的蝉鸣,已在西沪港畔“演奏”许久……

    本报记者  沈孙晖

    实习生   李添威

    象山记者站 俞 莉 陈光曙 

    近日,笔者走进有象山牡蛎“第一村”美名的墙头镇黄溪村。黄溪村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共有605户2065人,可用滩涂养殖面积1.2万亩,其中牡蛎养殖基地2000亩,养殖户30户。该村盛产的西沪港小海鲜享誉县内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依海而生的黄溪人便开始养殖牡蛎。“40多年下来,养殖户额头的每道皱纹都见证着牡蛎养殖发展史!”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文华打趣说,最早养殖户用石头插在滩涂中,让牡蛎依附生长,“后来依附物变为毛竹、水泥柱、三轮车胎,直到现在广泛使用的橡皮条。”随着一代代养殖方法的摸索改良,牡蛎的养殖效率、收益也越来越高。“平均每户年收入有20万元。”董文华告诉笔者。

    落日余晖下,64岁的养殖户董光林正收拾橡皮条准备出海。他是村里最早一批“吃螃蟹者”,20多岁便开始养殖牡蛎。“现在禁渔期正好是牡蛎育苗季节。”在碧浪黄沙间找到致富康衢的老董去年收入有30万元左右,“去壳的牡蛎肉价格高,但保鲜期短,通常卖到较近的宁波、杭州、上海,而带壳牡蛎则批发销往温州乐清、福建等地。”

    农业发达的黄溪村历史底蕴深厚,村里遗留着明朝时的古渡口,是古代西沪港的重要水陆转乘站。相传明朝时,象山昌国(现属于石浦)人邵景尧赴乡试途中经过白石村,看见一只白羽红冠、引颈啼叫的公鸡,随口做出上联:“白石白鸡啼白昼”,但下联却苦思不得。傍晚,他来到黄溪古渡口时,看见一条黄狗对着客人吠叫,灵感大发吟出了下联:“黄溪黄犬吠黄昏”。后邵景尧考得殿试榜眼,成为“浙东十四子”之一,这副对联也传诵至今。

    市全面小康村、市文明村、省民主法制村、省群众最满意平安村、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自治先进村……黄溪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挂着40多项先进荣誉。该村曾号称“墙头第一村”,红极一时。但近年来,黄溪村发展脚步有些滞缓,同镇的方家岙村、溪里方村声名鹊起,“风头”盖过了黄溪。

    对此,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今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新班子踌躇满志。“我们准备以全域景区化理念规划全村,以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安居宜居美居’行动,发挥项目建设叠加效应,打造美丽新黄溪。”董文华告诉笔者,今年,村里将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自来水管网改造、新区道路硬化、休闲广场和进村道路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村内道路洁化、绿化亮化及景观小品美化,建设村庄入口标志性建筑,并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引导村民开展“扮靓美丽庭院,打造幸福家园”行动。

    同时,黄溪村准备依靠丰富的养殖、农业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文艺范儿”,着力发展滨海特色乡村旅游。“去年,投资300万元打造了青龙山休闲公园。今年7月,委托一家旅游研究机构制定了黄溪村旅游策划及景观提升方案。”董文华说,旅游规划突出“赶海”这个主题,将打造西沪赶海人非遗传习馆、赶海人风情走廊、赶海海涂乐园、明代古渡口市集等一系列业态;盘活村民空闲房屋、废旧厂房以及集体公共用房的空间,建设赶海人客栈民宿;利用仙子湾农庄、红美人采摘园等,开发天鹅认养、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农旅结合项目。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据董文华介绍,去年黄溪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争取到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